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隋书》说杨坚“天性沉猜(猜疑),素无学术,好为小数(计较小事情),不达大体”,而在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评选中,杨坚竟位列其中。下列能成为《时代》周刊评选依据的是( )
A.开通了大运河 B.创立了科举制
C.完成国家统一 D.开创诗歌黄金时期
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指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禅让制
3.下列资料卡片描述的人物是( )
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 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 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
A.玄奘 B.阿倍仲麻吕 C.鉴真 D.松赞干布
4.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5.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重文轻武
6.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一些评价,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观点 观点来源
维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宋真宗《北征回銮诗》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澶渊之盟的签订使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B.澶渊之盟使辽与南宋之间长期保持和平局面
C.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没有确切的定论
D.要辩证的看待澶渊之盟
7.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谚语 解读
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A.A B.B C.C D.D
8.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敦煌的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D.中外艺术的交融性
9.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后来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据此可知( )
A.行省不是法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B.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特点
C.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10.宋朝诞生了一部重要史书。该书是为了借鉴往事,有资于政治,为统治者通览一千多年以来的历史、总结成败得失提供方便。这部史书是(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宋史》 D.《齐民要术》
11.“说话”是宋代瓦子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说话”内容丰富,“凡古今之事悉有囊括,庙堂田野具有之”,因其通俗易懂,情节入胜,特别受欢迎。“说话”( )
A.真实再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 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
C.是研究宋代瓦子的唯一史料 D.加强了政府对市民思想的控制
12.在宋代的文学史上,有两位来自济南的著名词人,人称“济南二安”。一位是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凄凄惨惨戚戚”;另一位是南宋男词人,词风豪放雄奇阔大,“醉里挑灯看剑”。他们是( )
A.李清照、苏轼 B.李清照、辛弃疾 C.李清照、关汉卿 D.马致远、苏轼
13.历史发展一般具有阶段性特征。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 )
A.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国家的建立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4.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详细的记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15.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其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学、医学、数学等领域。这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A.开放性 B.实用性 C.理论性 D.实验性
16.明代著名小说集“三言二拍”中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当时的商人。其中《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明朝( )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废除重农抑商观念
17.《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18.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这表明当时(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19.梁廷楠的《粤海关志》记载: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由此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严禁对外贸易 B.抵御外敌入侵 C.加强封建皇权 D.发展农业经济
20.毛泽东曾称某部小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综合题
2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统治集团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它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国家亦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如唐高祖之母为鲜卑化的匈奴独孤氏,唐太宗之母是鲜卑族窦氏,皇后长孙氏亦是鲜卑人。李唐统治集团与少数民族接触、融合,更容易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并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之所在,发展进步的民族观,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范香立《唐代和亲研究》
(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分析唐朝推行此民族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 藏族民歌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吐蕃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蕃和亲的影响。
材料三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蒙古族横扫欧亚的同时自草原入主中原,跟随蒙古族而来的还有来自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众多民族,他们涌入内地与汉族交错杂居,汉族也迁居到周边民族地区。各民族长期比邻而居,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再现高潮。……回族、土族等新的民族共同体雏形在元代形成,蒙古族和汉族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代形成民族大交融高潮的原因?
22.粮食与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息息相关,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写出图1和图2农具的名称,并概括它们对粮食生产的作用。
材料二 宋高宗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有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变化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猛增的原因。
三、材料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部分)
朝代 成就
隋朝 李春修建赵州桥
唐朝 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开始普遍使用
宋朝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元朝 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明朝 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
——编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科技史》
围绕表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成就,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C
5.D
6.D
7.C
8.B
9.C
10.B
11.B
12.B
13.A
14.B
15.B
16.A
17.B
18.B
19.A
20.D
21.(1)特点: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原因:唐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李唐统治集团发展进步的民族观;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正确处理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巩固统治必须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原因:元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22.(1)名称:图1曲辕犁 ;图2秧马。
作用: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都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
(2)变化: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作物来源范围扩大;培育出新品种等。
原因: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其他物种;南迁人口的生活习惯;北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进的新的物种等。
(3)原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玉米、甘薯等高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耕地面积增加等。
23.【示例一】观点:我国古代科技(或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和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后来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科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示例二】观点:我国古代科技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论述: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唐代,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存在刻板费工费时等不足。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突破雕版印刷术的局限。元代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法,提高了活字印刷的排字效率。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三】观点:杰出人物为我国古代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述:南朝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明代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一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见,我国古代先民聪明智慧,其中杰出人物为我国古代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