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一2025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学情检测
8


注意事项:
1.满分5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
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这表明隋朝时期
A.国家统一
B.战力强大
C.经济繁荣
D.文化昌盛

2.“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这折射出唐太宗注重
A人才选拔
B.考察官吏

0
C.虚心纳谏
D.减省刑罚

3.政府在社会经济方面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

第一个“治世”的60多年后,唐代又出现了一个“盛世”。材料描述的“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康范盛世
D.“开元盛世”
4.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宫城为皇帝和皇族所居;宫城南面是皇城,是中央

政府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这反映出长安城
A城内商业繁荣
B.城市规划有序

C.建筑技艺精湛
D.交通极其便利
5.“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基于这一理念,唐太宗在
位时
A与吐蕃和亲
B.册封怀仁可汗
C.设置西域都护
D.打败东突厥
6.日本学者本官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唐朝时期,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中
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在前进,日本也在前进。当时日本的前进主要得
益于
A.唐与新罗的交往
B.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
D.张骞通西域
7.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
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力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
“他”为

A.诗圣
B.画圣
C.诗仙
D.书圣
【历史第1页(共6页)】
·25-CZ261a·
8.据统计,北宋时期所取文士(含特奏名文士)合计有60035名,平均每年约录取30名;武举

共取士868名,年均约录取5名,其总数不及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文士录取人数的三分
A
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宋朝
C.
A.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B.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16.能
C.科举考试制度十分完善
D.重视提升行政效率

9.观察下图所示货币的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17.乾


顺的字母
A
C
北宋货币
契丹货币
两夏货币
18.清
A,北宋采取尚武轻文的治国政策
B.各民族政权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C.北宋海外贸易的规模超过前代
D.北宋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

10.“群山转翠半已脊,岳王庙前渐游人。风波亭外臣子恨,西子湖畔武穆魂。重整河山终是梦,
A
精忠报国只羈身…”下列事件与诗中“臣子”有关的是
C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19.
大发展,
C.愿城大败金军主力
D.雅克萨之战
11.元统元年(1333年),元朝录取进士100名,其中录取蒙古、色目等非汉族进士共50名。据
学者研究,这50人中,有27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娶汉人女子为妻的有16人。此现象
表明元朝
,是中央
人.彻底废除了民族等级制度
B.科举依据汉化程度而取士
C.统治者全都排斥汉族文化
D.不问民族间交流融合加深
12.北宋时期很多南方人来到京城做“北漂”,尤其是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呈现严重的南北不平
衡局面,考中进士者,南方籍士子占到九成以上,大批士子长期滞留京城待考。此类现象反
太宗在
映的本质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举南迁
20.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性
D.户籍制度的管理混乱
13.14世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中国,他记载:泉州港是世界大港之一,港口停泊
:回的中
着大船约百艘,小船无数。在这里装船的瓷器可以销售到印度,甚至可以销售到西亚、北非
主要得
等地。这一记载可用于说明元朝
21.(
A.对外交通范围扩大
B.海上贸易十分兴盛
C.陆上丝绸之路中断
D.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14.司马光主持编成一部记载从战国到五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
大川的
资于治道”,将其命名为《资治通鉴》。据此可知,《资治通鉴》的作用是
人们称
A系统记载战国至五代的史事
B.总结历史经验以警示后人
C,详细记录历代皇帝言行
D.开创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15.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增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然而,至16世纪中后
期,明朝政府却需在东南沿海修筑防御工事,以应对倭寇侵扰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挑衅。这一
C2261a·
【历史第2页(共6页)】
·25-C2Z261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