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了解人物并掌握人物通讯相关知识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3.掌握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掌握细节描写。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学写颁奖词。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具有个体高度杂合性,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和杂交水稻相对应的是常规水稻。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雷锋钟南山焦裕禄邓稼先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情况看,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②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③新闻叙述更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详细叙述,一般篇幅比较长。④新闻主要以记叙为主,可适当增加议论;通讯则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新闻与通讯的区别整体感知笼罩 土壤 田埂 淤泥籼稻 分蘖 贬斥 花蕊稻菽 一蔸 饥馑xiānnièrǎnɡɡěnɡyūbiǎnruǐshūdōujǐnzhào义无反顾在所不惜刻骨铭心力排众议义,道义;反顾,向后看。指为了正文而勇往直前,毫不犹豫。指决不可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形容感受极深,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力,竭力;排,排除。指竭力排除众人的各种议论,维护自己的意见主张。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特指稻谷丰收,既突出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副标题:点明报道的中心人物及获得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思考1: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思考2:作者如何把这些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采用小标题】四个小标题按照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组织材料,分别写了他的工作态度、方法,学术精神、品格,道德操守、准则,个人理想、志向。(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1964年7月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热爱工作,坚持工作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事实,实事求是追求梦想,不断进取探究文本文章是如何引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交代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薄雾笼罩,细雨飘零。以此来烘托袁隆平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然后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眯起”“打量”“跨过”“蹲下”“翻看”等,引出所要描述的人物,突出袁隆平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发现特异稻护理特异稻试种特异稻分析研究发现真理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文章开头叙述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倒叙客观原因: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主观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内容上,肯定了袁隆平对中国乃至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结构上,承上启下,具有过渡作用;表达效果上,这句话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简述原因。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坚定自信、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任何困难。面对贬斥杂交水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袁隆平心平气和地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用数据、用事实否定谣言、捍卫科学。反映了袁老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心怀百姓,讲求科学的精神品质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袁隆平是如何回应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的?本文还有多处列出数据,请找出并谈谈其作用。有人统计过,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至1999年,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达到了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这些准确的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既说明杂交水稻的优越性,又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文中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一个梦——2个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战略设想——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袁隆平说的“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这个梦的?有两个方面的含义:表面的含义是现实的梦境,梦见了超高产的杂交水稻;深层的含义是他想让中国及世界人民远离饥饿威胁的希望和理想。 引用这个梦有什么作用?袁老的梦与水稻有关,说明袁老先生将杂交水稻的研究当做自己终身的事业,同时说明他对自己的研究充满希望与信心。袁隆平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他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袁隆平又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多次出访指导他国,从1981年至198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一百多名科技人员。因此,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的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如何理解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我国的杂交水稻是第二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确保我们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绿色革命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②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跨”“迈”“蹲”“翻”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③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④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行动、心情三个细节,把他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归纳总结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在自己的领域里,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至今,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通讯中的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①通俗易懂。如:袁隆平“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②真实准确。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等。③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语言特点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袁隆平的颁奖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