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 金陵怀古(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目标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FC1BE497531BA4C042452A6C51FF955CAF5A1AEBBD54802DBB7ED0A9D94B9E384EAAE149E490643327264296D34D4EA4F9985341D7E94CC3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语言美、意境美。(重点)3.掌握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感悟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观念。 (难点)古来有学识、有抱负的文士,一旦登高望远,便引起了满怀愁绪,那愁又不是区区个人私情,而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世途之坎壈lǎn,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下,遂而写成了名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半山的这一阕què《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周汝昌《千秋一寸心》情境导入梁州夏早,南浦荷花媚。人月欲圆时,贺圣朝生申名世。知人论世第一章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王安石从小随父亲宦游南北,十七八岁便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地方官,关心民众疾苦,曾上万言书,主张宋王朝改革法度。宋神宗时推行新法。然而由于旧党的阻挠,王安石屡次被罢相,又屡次被起用。是出色的政治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被二次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背景介绍梁州夏早,南浦荷花媚。人月欲圆时,贺圣朝生申名世。整体感知第二章解读标题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亦称建康,今江苏省会南京,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古都——金陵金陵:今江苏省会南京,亦称建业、建邺、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文化常识文化常识中国的古称:九州、神州、赤县、华夏、九土、中华、华夏。苏州:姑苏成都:锦官城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北京:大都、燕京、神京。开封:大梁、汴梁、东京。镇江:京口。杭州:临安、武林、钱塘。常见地名①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②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体悟情感——分析技巧知识回顾怀古诗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语言含蓄蕴藉,常用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等表现手法。知识回顾 怀古诗词细节①有古迹、古人名以及历史事件等。②在古迹、古人前加“咏”,如 “咏史” “咏怀”。③“怀古”、以及“登某古迹有怀”等。咏史怀古诗题目特点:1用典(借用典故说明自己的感伤或对时事的讽刺)对比(历史繁华现在荒芜)衬托(以哀景衬哀情或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或思考)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表现手法:2知识回顾 怀古诗类型昔盛今衰——《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物是人非——《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怀古伤今对比失落:《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同病相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怀人伤己《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理性思考知识回顾 怀古诗主题情感(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 自然永恒之慨叹。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对古人对自己对国家对时代对自然朗读诗歌,疏通文意桂枝香金陵怀古写登临金陵所见的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山河图。(写景)上阕下阕借凭吊六朝遗迹,讽喻当朝统治者不知吸取历史教训,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情。(议论、抒情)思考: 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登临送目念往怀古整体感知梁州夏早,南浦荷花媚。人月欲圆时,贺圣朝生申名世。深入研读第三章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赏析上阙①点明事件(登临)、地点(故国)、时令(晚秋)和天气(初肃)。②“登临送目”总领上片写景;“故国”点题(金陵),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晚秋”和“初肃”共同营造“悲秋”的氛围,为下文的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①登山临水,放眼远眺。送目:远眺,远望。②故都,这里指金陵。③肃爽,天高气爽。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1.这一句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赏析上阙①结构上,作为诗歌的总起句,起到总领的作用,作者在上片中所看到的景物,都是由这句话引出的。②主题上,“故国”点明主题,为下文的怀古抒情埋下伏笔。③情感上,点明登临的晚秋季节及天气初肃的环境,为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知识链接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观察角度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如:视听结合)色彩角度: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动静角度: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他:白描、工笔、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衬托、渲染、意象叠加(列锦)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2.本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上阙①比喻。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② 对偶。“澄江似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③运用典故。“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④承上启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远眺之静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3.本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景物有什么特点?赏析上阙“帆”与“棹”:借代手法,皆代指船。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西风、酒旗是动景。近观动景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3.本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景物有什么特点?赏析上阙景物特点:“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候,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归帆”“酒旗”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之人。由萧瑟的自然景物写到人的活动,使得画面生动形象。知识链接借 代桑梓:家乡 桃李:学生 南冠:囚犯 同窗:同学 烽烟:战争巾幅:妇女 丝竹:音乐 须眉:男子 手足:兄弟 汗青:史册伉俪:夫妻 桑麻:农事 三尺:法律 膝下:幼儿 华盖:运气庙堂:朝廷 黔首:平民 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社楔、轩辕:国家 婵娟、嫦娥:月亮 白丁、布衣:百姓提携,垂岩:小孩 持戟、旌旗:军队 社稷、 宗庙:国家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4.本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赏析上阙彩舟:画船、兰舟。船的美称。星河:本指银河,这里指长江。手法:色彩对比、动静结合。“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来结束上阕。远眺动景总结上阙5、填写下列表格,回答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意象 澄江 翠峰 归帆 去棹 残阳 西风 酒旗 彩舟 云淡 星河 鹭赏析 手法 澄碧壮阔绵延苍翠峭拔、高耸。比喻比喻借代船只往来点明时间点明季节意境:隐隐清冷、萧条暗写繁华色彩绚丽,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清新明丽,旷远壮阔上片小结①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景物(意象)的描绘,②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③勾勒了一幅壮丽而又略带萧瑟的金陵晚秋图(意境)。为下片抒情做了铺垫。答题模式:细分析,亮手法,点效果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六朝古都金陵的?赏析下阙1.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叹“叹”些什么 ?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因何而“叹”?赏析下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念往昔”起过渡作用,由上阕的写景转为下阕的抒情,由现实转为想象“繁华竞逐”指词人想象六朝的达官贵人竞相效仿攀比,过着奢侈的生活。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南朝陈亡国惨剧。韩擒虎,隋朝名将,原名擒豹,因十三岁时生擒一只猛虎,由此改名。韩擒虎相貌威武,智勇双全,史书记载突厥使臣们一见韩擒虎,浑身发抖、不敢直视。(在魏征主持编撰的《隋书》中,韩擒虎死后做了阎罗王。)当他带兵攻至金陵朱雀门外时,陈后主尚与其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寻欢作乐。译文:遥想当年,人们在此地竞逐繁华。可叹隋兵来到了门外,陈后主和妃子们还在楼头寻欢作乐,亡国的悲恨一代代地继续。赏析下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2.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以虚衬实,虚实结合。“念”: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悲恨相续”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奢靡生活,导致国家灭亡。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用典。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引用杜牧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台城曲》。情感:体现了词人对国家的担忧,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借古讽今。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使得竞逐繁华的国家相继灭亡。一叹赏析下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3.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此人为什么说谩嗟荣辱?“谩”是徒然、枉然的意思,徒然的嗟叹。直抒胸臆,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感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很难从六朝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乏兴亡感慨,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变法)。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二叹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赏析下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①时光流逝之叹。繁盛的六朝及六朝的兴亡随着时间历史的长河已经消失了。②物是人非之叹。只剩下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睹物思人,望物兴叹。三叹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凝:凝结,引申为一直。译文: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借景抒情,以大自然的”不变“反衬人事匆促变迁,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赏析下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商女:用典: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用典: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至今”到如今,“时时”经常。运用典故,表面写歌女到如今还经常唱《玉树后庭花》,而实际上是说面对内忧外患,当权者仍过着荒淫的生活。这是对北宋当局统治者的警告,也反映了词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忧虑之情。统治者要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悲叹王朝更迭的悲剧。)四叹译文:到如今歌女还不知亡国之恨,时时唱着那《玉树后庭花》的曲子。所思 手法 情感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用典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只是空发兴亡感叹,没有吸取历史教训。③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④委婉劝告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⑤寄托了词人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借 古 讽 今下片小结①这首词的下阕怀古抒情,运用典故(门外楼头、商女《后庭》的手法,借古讽今(手法)。②体现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更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抒情)。答题模式:细分析,亮手法,点效果诗词主旨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梁州夏早,南浦荷花媚。人月欲圆时,贺圣朝生申名世。课后作业第四章情景默写(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化用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 ,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山水景物的句子是“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 ,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情景默写(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把目光投射到江天一色的远景,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凸显“画图难足”的句子是“ ,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 , ,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