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题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题号1
2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B
A
D
A
C
D
D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A
A
D
A
二、非选择题(共25分。其中26题7分,27题8分,28题10分)
26.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②作用: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
人们彼此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关系,为化解
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间的友好沟通,打破文化隔阂,增进
彼此情谊。)(4分)
(2)①传承核心思想理念:②弘扬中华人文精神:③践行中华传统美德。(3分)
27.(1)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2分)
(2)小王观点片面。
宪法是法律体系的统帅。(1分)
严格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
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3分)
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而民法典主要规范民
事违法行为。(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1)
因此,远离违法行为除严格实施民法典外,还需要国家严格实施其他法律法规:公
民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社会加强法治宣传等。(1分)
28.(1)①刑事违法行为(犯罪/严重违法行为):②他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具有刑
事违法性、受到刑罚处罚。(4分)
(2)①情景一:与异性交往要把握好尺度: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实践和频率,热情大
方、掌握分寸、言谈得当、举止得体;学会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②情景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预防和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如果有人试
图越过身体的“警戒线”,我们要敢于和善于保护自己: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辨别并抵制性
骚扰、性侵害等行为,掌握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
权益。(3分)
(3)①学会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充实自己,增长智慧;②专注当下,积极行动;明确目标,
全力以赴;勇于探索,增强底气;③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
砥砺前行。(3分)
一一以上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试题
七年级道法与法治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说明:
1.本卷共4页,包括选择题(第1至25题)和非选择题(第26至28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所在班级、姓名、考场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3.所有试题都必须在专用“答题卡”上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老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标号填涂在答
题卡上相应的答题栏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
2025年5月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激励新时代青年在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这启示青少年要
A.特立独行,张扬个性
B.勇担责任,努力奋斗
C.克服烦恼,趁早享受
D.放飞自我,挥洒青春
2.七年级的小文特别爱美,每天花大量时间梳头打扮。大扫除时她借口“怕弄脏校服”
躲在一边,随手把零食袋扔在地上。我们应劝告小文
A.追求完美形象,忽视内在修养
B.做到行己有耻,避免缺点暴露
C.兼顾内外之美,修养品德为重
D.完善校园制度,塑造文明风气
3.
开学后,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后喜欢独处,不轻易吐露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在学校嘻嘻哈哈,非常开心。这反映青少年具有
A.独立与依赖心理
B.闭锁与开放心理
C.勇敢与怯懦心理
D.开朗与活泼心理
4.我国选手程文涛在2024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出现失误后,通过深呼吸稳定情绪、调
整状态,最终发挥出最佳水平并夺得金牌。她调节情绪的方法是
A.放松训练
B.注意转移
C.合理宣泄
D.认知调节
5.
游瘦西湖、何园,赏满园烂漫春花;吃汤包、干丝,品一桌春日早茶;逛东关古街,
赶几趟繁华春集…在扬州,奔赴一场与春天约会,让人心情舒畅。这说明
A.春日景象能满足我们物质需求
B.我们能用热情和行动影响环境
C.情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选择
D.美好事物能激发正面情绪感受
6.右侧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A.客观认知自身特点,精准定位
B.挖掘自身潜在优势,盲目自信
C.自负之人轻视自我,无视优势
D.自卑之人高估自我,放大优点
7.“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自尊从知耻开始。下列语句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D.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