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荷塘月色》课件(共70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十三 《荷塘月色》课件(共70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朱自清
目录
基础知识

字词理解

整体感知

内容赏析

名家赏析


基础知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34年出版
散文集《欧游杂记》,成为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壹 基础知识
作者旧照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创作背景
壹 基础知识

字词理解
贰 字词理解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整体感知
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叁 整体感知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情)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题) (景)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情)
叁 整体感知

内容赏析
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心情变化过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5、6段集中写荷塘景色,未直接表达心情,但作者在这寻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片刻宁静得而复失,过渡极为自然)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回到现实)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惦念江南
心里颇不宁静
独出家门
小径漫步
荷塘四周
从空间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求得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心境回到现实。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在哪里?
文章“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谓“文眼”,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或主要情感的句子。
第一段:点明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缘由。
可以将本文的情感基调理解为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明线——行踪:
家——小煤屑路——荷塘——小煤屑路——家
暗线——情感:忧——喜——忧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段的“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
“踱”指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悠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引起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看似没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画面美
月下荷塘景色( 4 )
荷塘上的月光(5)
荷塘四周景色(6)
荷塘月色图
水墨荷叶图
光影素淡图
蝉唱蛙鼓图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
(4-6段)集中体现了这点。
月下荷塘景色(4)——水墨荷叶图
荷叶: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
荷香:飘渺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动静结合
语言美
修辞手法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另外还有一些比喻,如: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
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拟人
比喻
为什么要用“袅娜”和“羞涩”来形容荷花?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用来描写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身上,赋予了荷花以灵动的生命力。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写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
(提示:从感观角度入手。)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中感到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细柔飘思婉转渺茫的歌声去感受、品味,将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形象丰富地表现出来,表现了作者此刻沉醉于荷塘月色的情景。
修辞手法:通感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联)觉。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荷塘
田田、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比喻)
零星点缀、袅娜、羞涩、明珠、星星 (拟人、比喻)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闪电、凝碧的波痕(拟人、比喻)
脉脉
幽雅宁静
月下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荷叶 层层 田田
舞女的裙
荷花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荷香 渺茫的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
流水 脉脉
品一品:比喻.拟人.通感.
叠词: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用叠词,突出荷叶多、密
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舒展的风姿
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比喻,突出快速
以静写动
拟人,默而有深情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情景交融)
描写顺序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段文字表现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生。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月光
素淡朦胧
月影
参差斑驳
如流水泻在叶子上
流动之美
像画在荷叶上
倩影之美
荷塘上的月光(5)——光影素淡图
虚实相生
语言美
炼字传神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的比喻,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照” 字无此效果。 “淌”虽有下流之意,但一般是表示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无依附任何事物。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泻”字写月光,好不好?能将“泻”用为“照”或“淌”吗?
炼字传神
“浮”这个动词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炼字传神
赏析第五段
动词“浮”、“洗”、“画”
“洗”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纯白洁净的状态。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影之美,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落下来的,反衬出月光轻盈荡漾。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打了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 “小睡”又是指什么
本句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写出了月色的轻淡朦胧柔和,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炼字传神
荷塘上的月光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一团烟雾
远山
隐隐约约
小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热闹闹
蝉唱蛙鼓图
荷塘四周月色
远近相协
语言美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叠词的使用
荷塘四周景色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热闹
杨柳
树梢
隐隐约约 远山
树缝
灯光 没精打采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欣赏课文第7、8段
1.这两段写什么内容?
2.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
3.如何理解“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和对家乡的思念.
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触景生情,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回到过去,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看作是作者又回到现实。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文章首尾呼应,全文在孤寂的氛围中结束.
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 。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惦记江南
采莲盛况
《采莲赋》
《西洲曲》
热闹 风流
低头弄 子
子 如水

怜 情
轻轻推
门进去
少年女子看的人多
情调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作特点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静态与动态的结合
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
虚实的结合
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课后小结
本文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文中素淡朦胧的景色极好地体现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淡淡的哀愁。
独出家门
观荷赏月
返回家门
小径漫步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惦念江南
荷 叶荷 花荷 香荷 波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正面写月
侧面烘托
颇不宁静
赏景排忧
无法超脱
远山 路灯

蝉声和蛙声
荷塘月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