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陆市2024一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0分)班级开展“以和为贵”语文专题学习活动,邀请你参与。下面是活动前小聪撰写的一段文字,请你阅读后完成任务。“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泉州古港的灯塔下,曾汇聚着波斯、阿拉伯、印度的商船,船员们怀着度诚之心,将载满瓷器、茶叶的货箱搬上甲板,醉人的晚霞映照着不同肤色的手掌相提。港口的戏台上,南音与梵乐同场轻歌m舞,汉胡服饰在海风中共展风华,各国商队纷至tà来,不是为了征服,就是以香料、琥珀交换和平的期许,这些斑驳的历史印记,如同一幅绚丽的织锦,经纬间穿梭着“和而不同”的智慧一一是千帆竟发却互不倾轧的从容,是万邦来朝却各美其美的胸襟,让“和为贵”的理念在文明互鉴中愈显璀璨。1.(3分)①(2分)写出相应的拼音和汉字。么四虔()诚绚()丽轻歌man()舞纷至tà()来②(1分)画横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改为“2.(2分)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和”由本义“不同声音、言论相互响应,协调合拍”引申出不同的意思。下面词语中的“和”与“以和为贵”的“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和颜悦色B:风和日丽C.随声附和D.政通人和3.(2分)小聪同学编写了一曲《“和”字歌》:和和美美的日子,和和乐乐的百姓,和和睦睦的邻里,和和顺顺的儿女。下列词语填入歌中,最合适的顺序是①共享家和②传承亲和③亲近祥和④年丰民和A.④②③①B,④①③②C.②①④③D.③④①②4.(2分)小聪同学制作了一幅海报(见右图,温馨提示:右边是盾牌),请结合这幅海报的画面内容和寓意说说它的创意之处。八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5.(3分)午饭时候,妈妈和奶奶又在为是否要吃剩菜的事吵起来了。妈妈认为吃剩菜有害健康,坚持要倒掉:奶奶主张节约,觉得倒掉剩菜是浪费行为。面对两人针锋相对的争吵,请你以“和”这一中心劝说奶奶或妈妈。劝说词要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6.(8分)班级开展“共赏诗文一一我与古诗文有约”子项目活动,请你根据提示完成“和”主题古诗文整理单。“和”是中华文明渗透于骨髓的精神基因,在古诗文中绽放为多层次的生命图景。《关雎》开篇“①,在河之洲”的吟唱,水鸟和鸣的自然意象里,早埋下天人相谐的生存哲学:常建笔下“山光悦鸟性,②”的禅院景致,以山光水色的澄明,道破自然万物与人心的和融之境一一这是“天之和”对生命本真的诗意折射。人际往来的“和”,在李白“挥手自兹去,③”的离别场景中,以马的悲鸣写尽友人相别的温情:陶渊明勾勒的桃花源里,“④·,并怡然自乐”的图景,则将人际和睦推向理想之境。而家国维度的“和”,藏在白居易“一车炭,千余斤,⑤的民生叹息里,用卖炭翁的无奈叩问社会公平;苏轼“⑥,寂寞沙洲冷”的孤鸿意象,更以坚守理想的姿态,暗喻士人对家国和谐的精神守望。当杜甫在秋风破屋中吟出“⑦,⑧”,流露出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诗文里的“和”已超越个体与时代,成为贯穿自然、人际、家国的文明信仰,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诗行中,触摸到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精神体温。二、阅读与鉴赏(4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4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戏心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有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①官军:指唐朝军队。②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③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④却看:回头看。⑤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⑥漫卷:随手卷起。⑦清春:指明丽的的春天景色。八年级语文第2页(共8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指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