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昆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卷(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社会经济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2.唐朝杜佑所撰《通典》中记载:“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段史料体现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C.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D.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3.隋唐时期,“庶族希望靠科举制而发家,士族希望靠科举制而保持地位。如果庶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继续贫困;如果士族没能科举中第,家族就会没落。”由此可见,科举制( )A.加强了君主专制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C.促进了教育发展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4.《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5.“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据此材料可知( )A.贞观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B.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C.唐蕃和亲促进了西藏发展D.澶渊之盟维系了社会安定6.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五代时期这种局面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B.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C.皇族内部的争权夺利 D.豪强地主的初步崛起7.从南北朝“夏章夷服,其会如麻”,到唐朝“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再至宋代“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诗歌中的描写体现了( )A.礼法规范 B.民族交融 C.华夷有别 D.疆域拓展8.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大的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9.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理学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10.《辽史 百官制》记载:“以国制(契丹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材料反映辽统治者的统治思路( )A.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B.改变了契丹人的生活方式C.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D.加剧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11.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是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材料评述的是( )A.分封制 B.崇文抑武方针C.郡县制 D.休养生息政策1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这主要反映了文天祥( )A.具有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B.为建立南宋呕心沥血C.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将领D.具备超凡的军事才能13.如表所示:我国两宋时期大事年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立和约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议和A.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C.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D.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完全统一14.史料中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宣政院主要负责管辖的地方是( )A.台湾 B.新疆C.西藏 D.乌里雅苏台15.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加剧了地方与中央抗衡C.导致了地方机构效率低D.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16.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的一端( )A.金与南宋 B.辽与北宋C.元朝与南宋 D.北宋与西夏17.“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最早开通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B.到达了亚洲和欧洲的多个国家C.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D.属于民间自发的远洋航海活动18.清初,徽调、汉调、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的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A.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B.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C.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D.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19.从乾隆二十二年起,政府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清政府还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等。这些政策( )A.杜绝了中外经济的交流B.保护本国资本主义萌芽C.出于抵抗列强侵略目的D.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20.1771年正月,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蒙古族3.3万余户,16.9万人,持家带口,赶护牲畜,携运辎重,自伏尔加河下流起程归国,沿途克服长途跋涉、疾病饥饿、多次战争等困难,用了半年时间,以近十万人伤亡代价回到祖国。他们凭着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完成世界史上的伟大壮举。所以土尔扈特部回国(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B.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C.新疆地区管辖范围的不断增大D.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基础21.以下是中国传统医学专题知识示意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A.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B.宋应星与《天工开物》C.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D.罗贯中与《三国演义》22.“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郁达夫的这首《满江红 三百年来》称颂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23.如图是清朝前期人均田地与人口增长统计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逐渐减小 B.人地矛盾日趋突出C.人口增长过于缓慢 D.经济呈现衰退状态24.中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如图所示),据此推断,这一变革的趋势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监察权力逐渐减弱C.丞相权力逐渐提高 D.地方权力不断扩大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25.唐朝是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表时间 人口数649年 1900万人726年 4141万人741年 4531万人材料三《唐蕃关系示意图》(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哪方面的治国思想?(1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人口发展呈现出这种趋势与哪两个盛世有关。(3分)(3)材料三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分)(4)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唐朝的发展对今天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何借鉴意义?(1分)26.闻一多说,“一般人说爱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咏史诗 汴水》材料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1)关于隋亡与大运河的关系,你赞同材料一中的哪一首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观点。(2分)(2)材料二是从哪个方面描绘了唐朝社会的繁荣景象?请举出两例相关的史实。(2分)(3)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请举一例并说明。诗歌属于文学作品,你认为在使用唐诗进行唐史研究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什么?(2分)27.从古至今,经济繁荣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材料二: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南方地区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不再排斥民众的经商活动,这为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纸币相继顺延至东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颠覆了朴素的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式。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北宋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摘编自高欣、刘良《北宋经济重心转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2分)2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7分)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怀仁国《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李世民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隋唐为例指出“群相”制度的名称并指出明朝相权“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的史实。(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2分)(3)材料三李世民的话是针对哪一制度而言的?这句话从本质上说明这一制度有何作用?这一制度演变至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有何严重弊端?(2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规律。(1分)参考答案1-10 DADBB BBCCA11-20 BACCA ACADA21-24 CCBA25.(1)广纳贤才(或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2)发展趋势: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增加、增多)。“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3)和亲、会盟。(4)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要坚持依法治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任答一点即可,其它叙述只要符合题意也可)26.(1)我赞成皮日休的观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隋炀帝的暴政是隋亡的根本原因。我赞成胡曾的观点。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同时,大运河的开通,加剧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隋亡。我觉得要把两位诗人的观点结合起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同时,大运河的开通,加剧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隋短暂而亡。(2)民族交融(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方面;史实: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先后派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通婚;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等。(3)李白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注意: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情感态度,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主观色彩,在用唐诗研究唐史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史料相印证。27.(1)过程:从远古到西晋,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南移的基础);从西晋末至隋唐五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平衡(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北宋到南宋,经济重心在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2)原因: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种植和推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政府重视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3)影响:为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少数民族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技术;大大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28.(1)名称:三省六部制;史实:明朝(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2)措施: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创新:实行行省制。(3)制度:科举制度;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弊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社会落后。(4)规律: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脆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