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沁园春·雪第1课学习目标1.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内容,感知词中形象,体会本词的意境;2.联想想象,品析准确、凝练的语言,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美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主义的感情。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学习通过解读意象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2.学习通过理解议论抒情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方法;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学习难点学习通过联想想象,品析准确、凝练的语言,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课堂导入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945年,有一首词,一经发表,立即引来人们争相传阅,使得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坐卧不安。一批御用文人以“唱和”为名,大肆攻击,对其进行文化“围剿”。据说,国民党甚至还发电全国征词,但无一可以与之匹敌,最终只得悻悻作罢。 这篇大作就是 《沁园春 雪》,它的作者是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您记错了吧,书上写着《沁园春 雪》写于1936年,的确《沁园春 雪》创作和发表时隔9年。了解作者: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思想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创作背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开始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2月,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抗日先锋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黄河岸边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眼前时,他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沁园春 雪》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革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文体知识诗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以诵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诗多为有感而作。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文体知识词,诗歌的一种。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代表人物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代表人物有柳永和李清照。文体知识沁园春:词牌名,创始于初唐。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1.诵读诗歌,感知内容。学习方法:怎样阅读诗歌 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导诵读分(fèn)外妖娆(ráo)折(zhé)腰稍逊(xùn)成吉思汗(hán)还(hái)看今朝(zhāo)1、读准字音(1)大河上下,顿失tāo tāo________。(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yāo ráo____________。(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zhé yāo____________。(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fēng sāo_______。(5)一代tiān jiāo____________,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6)俱往矣,数fēng liú____________人物,还看今朝。(7)望长城内外,wéi yú mǎng mǎng____________________。 (8)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或给词语解释含义。(9)( )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或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10)妖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汉代的北方人对君主的一种敬畏的称呼。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某些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12)( )本指《国风》和《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也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13)( )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1)大河上下,顿失tāo tāo_滔滔_。(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yāo ráo_妖娆_。(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zhé yāo_折腰_。(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fēng sāo_风骚_。(5)一代tiān jiāo_天骄_,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6)俱往矣,数fēng liú_风流_人物,还看今朝。(7)望长城内外,wéi yú mǎng mǎng_惟余莽莽_。 (8折腰:_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_。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或给词语解释含义。(9)( 滔滔 )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或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10)妖娆:_娇艳美好_。(11)(天骄)汉代的北方人对君主的一种敬畏的称呼。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某些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12)(风骚)本指《国风》和《离骚》,后泛指文章辞藻。也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13)(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沁园春 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导诵读1.节奏:不整齐划一,而是富于变化。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2.领字:在句首领起下文,要读好领字的延长,上下两阕,每阕四句,共有四个领字。在诵读的时候要短暂停顿。3.押韵:上片四平韵,下片五平韵,一韵到底。诵读时要一字一顿,读出顿音。2、读出韵律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导诵读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上下游,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试与老天比比高。等到雪停天晴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格外娇艳美好!江山如此娇美,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只可惜那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只知骑马打仗拉弓射大雕。这些英雄人物都成为过去了,数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3、读懂诗意1.自由朗读诗歌,在读准节奏、语速、语调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并与同桌交流朗读感受;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注意声音的起伏变化和情感表达。诵读交流诵读交流按提示要求分部诵读男: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齐:千里冰封──,(拉长)万 里 雪 飘↗(高昂)女: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男: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女: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妖——娆。(慢)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男: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女: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领:俱 往矣──,(慢,拉长)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高昂,坚定)数 风流 人物──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2.研读诗歌,理解情感。整体感知《沁园春·雪 》上阕描绘北国雪景前三句:极目万里,动静结合;概括北方雪景。中七句: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具体写北方雪景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想象雪过天晴之景。下阕评价古代帝王前二句:过渡;承上启下。中七句: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论今,抒发壮志豪情。讨论: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内容 它们又分几层?上阕描绘北国雪景前三句:极目万里,动静结合;概括北方雪景。中七句: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具体写北方雪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想象雪过天晴之景。朗读并鉴赏上阕,体会诗人情感。课文分析《沁园春·雪 》上阕描绘北国雪景前三句:极目万里,动静结合;概括北方雪景。中七句: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具体写北方雪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想象雪过天晴之景。课文分析分析意象:意象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中写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圈出本词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意象 画面 特点 实景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磅礴宏阔(广袤无垠) 壮美长城、大河 ③__________ 奇伟雄浑 山、原 群山高原图 ④______________ 虚景 红日、白雪 雪后晴日图 ⑤______________ 秀美娇美可爱冰、雪北国冰雪图 长城大河图生气勃勃课文分析分析意境:意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的氛围情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冰、雪意象,展现出整个世界被冰雪覆盖的情景,描绘出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课文分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长城、大河、山、原等意象,反映了北国风貌的雄伟壮观,描绘了大河凝冻、千里冰封,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壮观景象,充满勃勃生机。课文分析诗人先总写了北国雪景,然后具体描写长城、大河、山、原等雪中景物,最后描写想象中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虚实结合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上阕通过写景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朗读并鉴赏下阕,体会诗人情感。课文分析《沁园春·雪 》下阕评价古代帝王前二句:过渡;承上启下。中七句: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论今,抒发壮志豪情。课文分析过渡句“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具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秦始皇课文分析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字对他们做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字,并说说这个字所包含的感情。“惜”字。包含的感情: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短于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作者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课文分析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有区别。“略输”“稍逊”二词表现出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作者对成吉思汗是一种略带嘲讽的评价。课文分析阅读交流: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以“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课文分析“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在这首词中指新时期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既指人民群众,也指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作者的自况,也是作者的自信和自励,更是作者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怎样理解词末的“风流人物”的内涵?课文分析时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的人,还得是“今朝”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既是作者自指,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也表现了对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颂。品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论?疑难探究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含蓄地批评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沁园春·雪》分上下两阕。上阕先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归纳主题3.品读诗歌,赏析语言。品读诗歌1.诗歌在写景、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1)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封”写静,“雪飘”写动,一静一动,静动相称,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则巧妙地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活泼奔放的气势。这样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具体形象地描写出北国壮丽的雪景。品读诗歌1.诗歌在写景、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2)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写的是虚景。这样虚实结合,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表现了对祖国壮美山川的热爱之情。品读诗歌1.诗歌在写景、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1)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喻成舞动的银蛇,把高原上的丘陵比作奔跑的白象,既形象又具有动感。同时运用了对偶,对仗工整,节奏鲜明。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品读诗歌1.诗歌在写景、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2)拟人、借代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拟人手法,赋予了山以争强好胜的性格,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风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秦皇汉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文采和风骚本指文学方面的才华,词中借指文治。弯弓射雕则借指武功品读诗歌1.诗歌在写景、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对比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秦皇汉武,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略输”“稍逊”二词表现出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作者对成吉思汗是一种略带嘲讽的评价。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以“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品读诗歌2.自选角度(意象、修辞、写景、炼字等)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诗中选取冰雪、长城、大河、山原、晴日这些景物,既有北国的典型地域特征,又有传统文化中民族情感的融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诗歌中这些意象展现了北国雪景的雄浑壮美,构成了宏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情壮志,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品读诗歌2.自选角度(意象、修辞、写景、炼字等)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巧用比喻和对偶:将群山披雪比作“银蛇”舞动,将高原覆盖白雪比作“蜡象”奔腾耸动,而且这两句对仗工整,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红装素裹”巧用比喻,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他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品读诗歌2.自选角度(意象、修辞、写景、炼字等)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封”写静,“雪飘”写动,一静一动,静动相称,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则巧妙地化静为动,赋予景物以活泼奔放的气势。这样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具体形象地描写出北国壮丽的雪景。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写的是虚景。这样虚实结合,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的娇美,表现了对祖国壮美山川的热爱之情。品读诗歌2.自选角度(意象、修辞、写景、炼字等)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准确传神的动词:“封”“飘”“舞”“驰”,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富有表现力的副词:惟、顿、略、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概括性强的总领词:望、看、惜。望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看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课堂练习D2.“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这首词的主旨句;其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文章辞藻、文学才华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情感上: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描写了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自己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赞美之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知识总结写法上:这首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词人的抱负。词中比喻、对偶、拟人修辞手法多样,句式又多用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知识总结毛润之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柳亚子1.背诵并正确默写课文;2.课外查阅毛泽东的其余诗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读一读,品一品。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