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与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乐结合是中国诗歌的一个特点,但中国诗歌也有从诗乐一体到诗乐分离的演变规律。随着文学史的推移,“宋以后之诗人,大抵能为诗而不解音律”。到清末,传统的诗、词、曲已经脱离音乐,“三者皆成为陈设之古玩”,蜕变为纯粹文人化的案头读物,当时梁启超也“不得不谓诗与乐分”。明清之际,虽然民歌盛行,但它是平民大众传唱的歌曲,没有进入文人精英主导的诗文正统中。书面与口头、雅与俗、民间与精英的二元对立,那时还相当稳固。尽管传统的诗、词、曲已经不能唱,但它们还以格律的要求长期保留着原来的音乐形式,如歌诗体、词牌、曲牌等。胡适倡导新诗,从诗词曲的演变中寻求新的“进化”,不仅排斥音乐,不要唱,而且打破旧格律,连那个音乐形式也不要。这就是彻底的“诗体大解放”。新诗便孕育在这种诗乐分离的语境下,并产生于现代诗乐分离的起点。胡适以后,到郭沫若、梁实秋、朱自清、戴望舒、艾青等,“诗是诗,歌是歌”的观念进一步形成,对诗的纯文学特征和歌的音乐特征的认识愈加清晰。即新诗是诗不是歌,诗是用来读的,划归文学;而歌不是诗,歌是用来唱的,作为歌词划归音乐。回到当时,对诗与歌的分离,音乐界已有广泛认识。虽然确实还存在少数将诗与歌混淆的情况,如曾志忞在《告诗人》中把词作者称为诗人、把歌称为诗,在《音乐教育论》中把词曲关系视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但即使是曾志忞,也主要是概念使用不规范,实际上他对诗与歌的文体差异区分得很清楚。曾志忞曾将“学校唱歌”作为“诗人之诗”的一个对比和矫正提出来,“总言之,诗人之诗……要皆非教育的、音乐的者也。近数年有矫其弊者,稍变体格,分章句,间长短,名曰学校唱歌”。学堂乐歌的鼓吹者之一陈匪石,批评中国诗歌越往后发展,音乐性越弱而纯文学特征越突出。他说:“大抵世愈近则音益靡,格益降。有文无声一也,有声无音二也,有音而器不调三也。”五四初期,陈仲子针对乐歌艺术质量退化的问题,一边强调“音乐与诗歌之接近,音乐家与文学家之握手”为必要,但亦指出“音乐决不能为他者之附属物,音乐本身固具有独立之目的、独立之价值也”。诗人、音乐家叶伯和汇合自己诗与歌的创作,出版《诗歌集》,但是把诗与歌独立命名,分类编排,绝不混同。他说:“没有制谱的和不能唱的在一起,暂时把它叫作‘诗’;有了谱的,可以唱的在一起,叫作‘歌’。”五四后期的赵元任,尽管开创性地为五四白话诗谱曲,但也清醒地指出现代诗乐分离的现实及趋势:“诗是诗,歌是歌,诗歌愈进步,它们就免不了愈有分化的趋势”;在诗、乐分离之后,“诗就是读的,歌就是唱的了”;又说,“既然是白话诗就是预备说的”,“作诗的人除非他是预备专当歌诗用的,他可以不管好唱不好唱,只须问好读不好读”。因为诗、乐分离,在学堂乐歌之时,独立的歌词文体意识已经形成。曾志忞提出“歌学”的课题,他说:“欲发达音乐,第一当研究歌学,第二当研究曲学。何谓歌学,即作歌学也;何谓曲学,即作曲学也。”其中反映了某种歌词理论的萌芽。在当时见诸书刊的各种歌词论中,“歌”“歌词”“乐歌”“词”“歌辞”等概念已被广泛使用。尤其是“歌词”一词,跟今天的通行说法毫无二致。如王国维、曾志忞、沈心工、汤化龙、黄炎培、孙鼎、陈懋治、华航琛、童斐、陈仲子等,都提到“歌词”之名。学堂乐歌之所以称“歌”,中国新诗之所以称“诗”,在命名上即显示歌、诗不同的文体界限。可是在这一点上,一些论者采用“模糊化”处理,用“诗歌”“现代诗歌”之类的说法在新诗与歌词之间灵活转换,试图整合新诗与歌词,从而证明学堂乐歌与新诗的一体性。实际上,这类概念既不符合学堂乐歌和五四新诗的本来面目,也违背了时人对歌词和新诗文体的已有认知,既不能消除现代诗与歌的内在冲突,也不能改变“诗”脱离音乐以及“歌”与音乐结合的事实。现代语境下的新诗与歌词,不再是古典诗歌时期那种单纯的一体化关系。歌词与诗不同,首先是涵盖范围不同。歌词以音乐性为第一性要求,文学性乃其次。即梁启超所说,“凡有韵之文,半皆可以入乐”。从诗的标准看,歌词可以是各种等级的诗或者不是诗,不限定于某种文学体裁或特定形式,而各种等级、体式都各有所用、各得其所。反映到学堂乐歌上,它的涵盖内容相当广泛。或是借用旧体诗词的名篇,或是采用已经发表的白话诗,或是吸收当时由口语加工而成的韵文,或是根据现成歌调重新填词,雅言和俗语、白话和文言、本国语和外来词、旧体和新体、文学和非文学等交错混杂,古典诗、词、曲、赋与新体歌词、儿歌、歌谣、韵文等兼容并包。总体格局上,不存在所谓“告别古典的诗歌革命”一说。当然,在各种体裁中,被一些论者视为新诗发生的代表文体,主要是那些通过重新填词,“全力突破旧体诗词的束缚,尽量向符合现代音乐性的表达方式靠近”的“新文体”,即白话歌词。不过,这些白话歌词仍然处于“歌”的范畴,遵循音乐性的第一性要求,并非使用“诗”的定义不可,实际上成为“现代歌词”的雏形。(摘编自童龙超《现代歌词与新诗的不同起源——对新诗“学堂乐歌起源论”的反思》)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有从诗乐一体到诗乐分离的演变规律,到清末,传统的诗、词、曲已脱离音乐,成为纯粹文人化的案头读物。B. 胡适排斥诗歌中的音乐,希望诗不要唱;同时,他又从诗词曲的演变中寻求诗的新的“进化”,接受了传统诗歌的音乐形式。C. 虽然曾志忞存在概念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但他对诗与歌的文体差异区分得很清楚,还提出了“歌学”的课题,反映了某种歌词理论的萌芽。D. 一些论者试图用“诗歌”“现代诗歌”等说法整合新诗与歌词,这种做法既不符合其本来面目,也不能改变诗与歌的现状。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之际民歌盛行却未进入文人精英主导的诗文正统,说明当时书面与口头、雅与俗、民间与精英的二元对立非常稳固。B. 从曾志忞、陈匪石、陈仲子、叶伯和、赵元任等人的观点来看,五四时期音乐界对诗与歌分离的认识尚不明晰。C. 学堂乐歌涵盖内容广泛,不存在“告别古典的诗歌革命”一说,所以其中的白话歌词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诗。D. 因为歌词以音乐性为第一性要求,文学性为其次,所以从诗的标准看,歌词不能算作诗,只是各种等级的韵文。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所述的中国诗歌演变规律的一项是( )A.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B.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C. 读诗吟歌,诗与歌愈进,则愈有分途之势。D.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4. 请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清晰,准确反映中国诗歌从古代到现代发展过程中诗乐关系及相关文体的变化。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诗乐关系及相关文体不断演变。古代,诗乐一体,传统的诗、词、曲 ① ,在文化领域占据主流地位。到了清末,传统诗、词、曲 ② ,转变为纯粹文人化的案头读物,与此同时,民歌虽盛行,却未能进入文人精英主导的诗文正统。五四时期,诗乐走向分离, ③ 的观念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 ④ 孕育而生,并且独立的歌词文体意识开始出现。步入现代,诗与乐的界限愈发分明,新诗与歌词的文体界限清晰明确,歌词将音乐性作为首要考量因素。5. 材料中提到“现代语境下的新诗与歌词,不再是古典诗歌时期那种单纯的一体化关系”,请结合材料分析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忆二分关韩振远万里长城十三关,我去过多处,没去过的,也心存向往,念念不忘好多年。去年夏天,来到走西口的著名关隘右玉县杀虎口时,得知附近有个二分关,曾去过的长城关隘便如影像般在头脑中出现——山海关、居庸关、雁门关、偏头关、娘子关……①城楼雄立,烽燧挺峻,山峦间,长城伏卧于高山之巅,巨龙般蜿蜒飞腾。二分关籍籍无名,连当地志书也语焉不详,到底是什么模样?问过几位当地朋友,都说不出名堂。但我想,只要确定是长城的一个关隘,就有其特别之处,值得一探。带我去的朋友叫六子,一个精干的塞北汉子,家在长城脚下的一个小山村,距二分关仅二三里(一里等于五百米)路。从他家出来,绕道一条无名小河,河谷内乱石翻滚,两旁绿草如茵。一排高大的白杨树下,几头黑白花牛甩动尾巴,神态悠然。②这景象一点也不像风沙弥漫的塞北高原,反倒如同来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不等我细看,一高一矮两座墩台出现在山坡上。六子说,那就是二分关,下面是二分关村。村子如贴在一面山坡上,屋舍随形就势,零零落落,屋脊几乎顶住墩台。鸡鸣犬吠替代了金戈铁马,袅袅炊烟替代了滚滚狼烟。二分关周围有许多这样与长城相伴而生的村子,村民多是戍边士卒的后代,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③如高墙框村、廿五湾村、十八户营村、四台沟村、红土堡村等,从村名便能看出村子与长城的关系,二分关村则干脆与长城关隘同名。六子领我走向前方的两座墩台。墩台又称烽墩,是长城的灵魂。狼烟升起时,蜿蜒曲折的长城似乎也会神情紧张,绷直身躯。二分关两座墩台相距不远,墩台之间是流经六子村前的那条季节性的无名小河。六子介绍说,小河发源于右玉县境内的阴山支脉花林山,向北流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境,将长城一分为二,又绕回右玉县境,“二分关”关名可能就是这样来的。在小河口建两座墩台,目的是卡住河口,守卫关隘。当年,二分关村实际上是一座兵营,驻守兵营的士卒一旦发现来犯之敌,便会冲上墩台,点燃狼烟,然后持械以待,封锁河口。长城出居庸关后,分路而行,靠南一道为内长城,靠北一道为外长城,至山西偏关黄河边又合二为一。内长城隘口多称“关”,如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外长城隘口多称“口”,如杀虎口、得胜口、保安口、威鲁口。二分关是个例外,尽管位置偏僻,尽管小,但因为兼有向蒙汉商民收税的功能,便当仁不让地冠以关名。长城虽然坚固雄伟,可阻铁骑,却禁不了人民之间的交流,哪怕是一条微不足道的无名小河,也不得不留下一道口子让河水通过。明嘉靖年间,潮州人翁万达就任宣大总督后,发明了“窦、墩、墉”三法。窦,即长城经过河流时,在墙下筑水门修孔道;墩,即在河流山涧两侧修敌台,建烽燧;墉,即城墙,在河谷两边夹河筑墙,河流从两墙间通过。清代,长城内外皆大清疆域,二分关御敌、贸易的功能尽失,以前的长城关隘沦为排洪口。洪水连年冲刷,二分关逐渐荒废,若非两座墩台耸立,谁也不会相信这里曾是一座长城关隘。如果说二分关墩台当年还像个赳赳武夫,一身盔甲,一身威武,那么经数百年风吹雨打后,如今却已衣衫褴褛,筋骨裸露。令我诧异的是那座较高的墩台上,竟生长着一棵树。那是塞北高原特有的树,人称“小老杨”,永远也长不高,但生命力奇强。从墩台前绕过二分关村,我与六子攀上山坡。凄凄荒草,遮掩了地面,稀疏的小老杨树散落其间。与长城相伴而生,小老杨树的使命是阻挡来自内蒙古高原的风沙。一道土垄横卧在树下斜行,与二分关墩台相连,那就是长城。长城多修在山川奇险处,这段长城所在位置却是难得一见的平坦。我与六子紧跑几步,轻而易举登了上去。抚墙北望,那面是当年戍边士卒们严阵以待的内蒙古高原。到这里才知道,这段长城两面地势基本齐平,从六子村前小河谷望见的山,实际上不过是一面坡。边墙下,一道深沟随墙蜿蜒,深五六米。在大家心中,长城从来都高耸坚固,岂不知墙脚下的沟堑也是长城的一部分。明人修长城“浚壕筑垣”,既高筑墙,又深挖堑。这条沟堑就是当年修长城挖土筑墙形成的,数百年间雨水冲刷,已豁豁牙牙,与荒沟无异,但即便如今这段长城已圮毁得不成样子,有这道沟堑在,从北面攀上长城也不容易。更远处是一座土丘,当年,铁骑从土丘冲刺下来,若不惧守墙士卒的箭矢火铳,会直杀到沟堑前。与长城仅十几米距离,一阵咳,一声喊,双方都清晰可闻。④冷兵器时代,敌对双方难道可以如此近距离对峙?若战马嘶鸣,杀声四起,又该是怎样的情景?长城内侧已被雨水冲刷为斜坡状,我与六子踏坡东行,一路所见,这里的长城均成断壁残垣,高者两三米,低者已成平地,一会儿冒出干硬夯土,顶几茎迎风晃动的碱草向天晃动;一会儿凹出残损豁口,敞亮出墙外风景。我心里虽装着长城,却有行走在黄土高坡一样的感觉。尽管以前多次走过这样的长城,仍难免有几分失望。又想,这同样是长城,是抵御过千军万马之后,又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的长城。远处,蓝天澄澈,白云悠悠,高高低低的小老杨树下,不时露出的干黄烽燧,连接起蜿蜒匍匐的长城。六子说,那是大四墩、小四墩,再往东就到杀虎口了。回望二分关,黄土墩台从小老杨树梢上探出头,如同一位乡间的老者。(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分关虽是长城关隘,但“连当地志书也语焉不详”,几位当地朋友“都说不出名堂”,正是这一特别之处让“我”认为值得一探。B. 本文在描写二分关的同时,还插入如长城隘口的“关”与“口”“窦、墩、墉”三法等内容,但始终是围绕二分关来写的。C. 文中“衣衫褴褛,筋骨裸露”“与荒沟无异”“行走在黄土高坡一样”等语言,形象地营造出二分关的历史沧桑之感。D.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整体的叙述节奏也较为舒缓,这与文中某些景物的特点很贴合。7. 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描绘其他长城关隘的壮阔景象,反映出作者当时对二分关之行充满期待。B. 句子②中“风沙弥漫”与“水草丰美”形成对比,说明二分关的变化与此相同。C. 句子③列举周围众多村名,再说二分关村与关隘同名,以突出二者的密切联系。D. 句子④连用两个问句,写作者由眼前之景引出的对此地历史上战争状况的畅想。8. 文中写作者此行对二分关“仍难免有几分失望”,但文章却以“长忆二分关”为题,对此你如何理解?9. 本文是从哪些角度来介绍二分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高祖已桡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有删改)材料二:黄初五年,天子①南巡,观兵吴疆。帝②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六年,天子复大兴舟师征吴,复命帝居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临行,诏曰:“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天子自广陵还洛阳,诏帝曰:“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于是帝留镇许昌。及天子疾笃,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选自《晋书·宣帝纪》,有删改)[注]①天子:魏文帝曹丕。②帝:宣皇帝司马懿,曹魏权臣,西晋王朝奠基人之一。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平阳侯曹参身A被B七十C创D攻城E略地F功最G多H宜第一。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岁,意思是“年”,与《诗经·卫风·氓》“三岁食贫”中的“岁”意思相同。B. “加给事中、录尚书事”与《苏武传》“加以老母系保宫”中的“加”意思相同。C. “西顾之忧”与《孔雀东南飞并序》“时人伤之”中的“之”用法不同。D. 间,指“离间”,与《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中的“间”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在封赏列侯时已经多封了萧何,所以在评定位次时就没有再反驳大臣们关于应将曹参列为第一的意见,但是他心里仍然想让萧何位居第一。B. 鄂秋向刘邦进言,认为曹参之功仅是一时之事,远不及萧何万世之功,即使少了一百个像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而言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C. 曹丕于黄初五年南巡,在吴国边疆检阅魏国军队,黄初六年又大兴水师征讨吴国。在这期间,对曹丕所委托的各项事宜,司马懿都欣然接受并完成。D. 司马懿与曹真、陈群等人入殿拜见病重的曹丕,一起接受临终遣命辅政。当孙权围困江夏时,司马懿督领各军讨伐东吴,并一举立下显赫战功。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2)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14. 曹丕在给司马懿的诏书中提到“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意在说明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亭杜甫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秋日清晨之景,言诗人客旅漂泊所见,营造出了凄寒冷落意境。B. 本诗和《登高》一样,都描写了落木飘零、江水奔流的景象,意境宏阔。C. 诗人表示,自己如今年老多病,心无余力,已成衰翁,并不愿回归朝廷。D. 全诗的结构分明,前四句描写秋天的独特景色,后四句则是集中抒情。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设问开头,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3)黄庭坚《登快阁》中运用伯牙、阮籍的典故抒发世无知音和孤独无聊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的,出生时0岁,每过一次生日添一岁,如果一个人16周岁,那么就说明他已经活了16年多,但是不到17年。而虚岁则是以农历新年为节点的,出生时就算1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增加一岁。远古时代的人是过周岁还是过虚岁,我们 A 。但从秦始皇十六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户籍法》颁布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都只记载民众的生年和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在户籍上( 甲 )。因此从制度上来说,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代是没有“周岁”这一概念的。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历法出现之前,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换、农作物的成熟规律来计岁的。( 乙 ),被视为农业生产周期变更的节点,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十月作为一岁之始。有人说,夹在小孩和老人之间的中年人,最不想长大;反对虚岁的,往往也是他们。比如,“我已经不是3岁小孩了”“我今年已经虚岁89了”,和“我虚岁都35了”,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完全不一样。在很多人心里,虚岁已经和“年龄焦虑”牢牢地扣在了一起。说年龄用虚岁,就像父母在催孩子起床时喜欢把八点说成十点一样,用夸大事实的方式,来加深事件的严重性,以期引起重视。“到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是许多人信奉的人生准则,“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像把年龄说大能加速上进的步伐似的,可“三十而立”是孔子对自己的人生回顾。见贤思齐可以理解,若事事都对标圣人,那就 B 了。虚岁也好,周岁也罢,人生当自在畅快,不该( 丙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 文中画横线部分列举了小孩、老人和中年人三个群体对待虚岁的不同态度,是如何表现中年人“情绪完全不一样”的?21. 文中加点处的“就像……一样”和“就像……似的”在表意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语境说明。22. 你认为哪种计岁方式更能反映人生状态?请结合文中对周岁和虚岁的介绍,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社交媒体中的“点赞”功能是否有助于人际关系的真诚交流?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与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B 2. A3. C 4. ①皆能配乐演唱②脱离音乐③“诗是诗,歌是歌”④新诗 5. ①在文体划分上,新诗划归文学,是用来读的;歌词划归音乐,是用来唱的,诗与歌的文体界限分明。②在创作理念上,新诗强调纯文学特征,注重意境和语言美感;歌词强调音乐性,以音乐性为第一性要求,文学性为其次。③在涵盖范围上,歌词涵盖内容广泛,不限定于某种文学体裁或特定形式;而新诗有其特定文学定义和要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A 7. B8. ①作者所见二分关不及其他长城关隘那样壮阔雄伟,且过于平坦、荒凉,均是断壁残垣,所以有几分失望。②但二分关作为长城关隘,曾经也抵御过千军万马,作者所见的景象都是其饱经沧桑的痕迹,令作者印象深刻。9. 第一问:①写二分关的今昔变化,在对比中突出二分关如今的荒凉景况;②介绍二分关的相关历史,写其在古代所发挥的军事、贸易功能。第二问:不局限于现实所见,更全面、细致地展现了二分关的变迁,丰富了文章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DFH11. B 12. C13. (1)(皇上)于是让萧何为第一位,恩赐他可以佩剑穿鞋上朝,入朝时不必快步急行。(2)我因为众多琐事,夜以继日,没有片刻安宁休息。14. ①虽然曹参冲锋前线,屡建战功,但萧何坐镇关中,调兵济粮,更为重要。②曹丕借此希望司马懿能像萧何一样留镇后方,让自己无后顾之忧。(意思答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第一问:诗人认为自己的余生将如“转蓬”一般孤苦无依,漂泊不定。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因年老体衰而不被朝廷任用的感伤,以及对命运无常、世事沧桑的无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校尉羽书飞瀚海 ②. 单于猎火照狼山 ③. 丞相祠堂何处寻 ④. 锦官城外柏森森 ⑤. 朱弦已为佳人绝 ⑥. 青眼聊因美酒横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A.不得而知 B.大可不必19. 甲:给人们加一岁 乙:十月作为丰收之时 丙:被年龄束缚20. ①将中年人群体的态度单独列出,在与小孩和老人的对比中突出其年龄焦虑以及对虚岁的不满;②在表达情绪时,用“都”字来强化这种语气。21. ①“就像……一样”是用生活中父母催孩子起床时夸大时间这一常见现象作类比,说明年龄用虚岁是一种夸大事实的方式,以引起人们对年龄问题的重视。②“就像……似的”则是表示一种不太符合实际的主观臆想,好像把年龄说大就真的能加速上进的步伐,含有否定意味。22. 示例一:支持周岁。周岁以公历生日为节点,与人实际经历的时间紧密对应,能直观反映人从生理到心理逐步成熟的过程,更为科学。示例二:支持虚岁。虚岁以农历新年为节点,承载着传统文化内涵。它将人的年龄与自然、农业的变化相关联,更能反映人生状态。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 点赞之交:虚拟世界里的情感符号与真诚鸿沟 在社交媒体构筑的数字丛林中,“点赞”按钮如同漫山遍野的萤火虫,轻轻一点就能释放出微弱却温暖的光芒。这看似简单的交互行为,正悄然重塑着现代人的社交模式。当我们在朋友圈为他人的生活状态按下“点赞”键时,指尖传递的究竟是真诚的认同,还是流于表面的社交敷衍?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点赞”功能确实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搭建了便捷的沟通桥梁。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难以对每一条动态都展开深入对话,“点赞”便成了一种高效的情感表达。它像是一个简洁的社交暗号,传递着“我关注到你了”“我为你开心”的信号,能够在不打扰对方的前提下,维持人际间的情感联结。例如,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看到你分享的美食照片点赞,你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牵挂;许久未联系的同学为你的工作成就点赞,也能让彼此想起曾经的情谊,使关系不至于因时间和距离而淡漠。此外,“点赞”还能营造一种群体归属感,当某条动态收获大量点赞时,发布者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正向反馈有助于增强自信心,促进更积极的社交互动。 然而,“点赞”功能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它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交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当点赞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情感的浓度便在一次次机械点击中被稀释。人们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认真评论、深入交流,仅仅用一个简单的“赞”来回应他人精心分享的生活点滴。长此以往,这种浅尝辄止的互动方式会导致人际关系变得脆弱而单薄。更严重的是,“点赞”背后的社交比较心理容易引发焦虑和隔阂。人们会不自觉地关注自己动态的点赞数量,将其视为衡量自身价值和人际关系亲疏的标准。当看到他人获得更多点赞时,可能会产生嫉妒、失落等负面情绪,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会破坏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真诚交流愈发困难。 事实上,“点赞”功能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对待它。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是增进感情的润滑剂,也可能成为阻碍真诚交流的屏障。真正的真诚交流需要建立在深度的倾听、理解和共情之上,而这恰恰是“点赞”所无法替代的。我们不能让“点赞之交”成为人际关系的全部,而应以此为契机,主动发起更有意义的对话,了解动态背后的故事,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让虚拟社交回归到真实的情感交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要善用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通过“点赞”等功能保持人际间的联系,又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陷入“点赞即社交”的误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社交世界中,维系真诚而温暖的人际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