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需要继承这一学术传统,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加深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将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承担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纽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为对象,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及变迁趋势。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再次,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社会调查就是要将这些规律和现象都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种从情感上激发的对“人”的体恤之情,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照、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有学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会性质。陈翰笙的经济调查蕴含人文精神,认为只有深刻认识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存状况,才能理解乡村社会,并据此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而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学者在人的处境中寻找和确立立场。雷洁琼在江西的经历使她始终秉持“用资料说话”的精神,反对“为了社会学而社会学”,主张着重观察社会变迁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用社会调查串联起学科的本土化与国家发展战略。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既是社会学实地调查的范本,也是他后来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三访江村,通过小城镇研究的系列成果,探讨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框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发现社会生活“活”的表达,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人民性和主体性。今天,我们正步入一个需要用中国思想影响世界的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所能做的,恰是通过社会调查,把握根植于我们历史与文化之中,与时代变迁相碰撞所激发出来的体验与思想。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理提炼,就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根本性作用——对外提供世界认识中国的途径,对内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间,建构本土化与自主性兼具的知识体系。(摘编自邢婷婷《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材料二:在时间社会学看来,年龄是社会用以规定生命时间结构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一方面呈现了生命的时间序列,另一方面也让生命时间具有规范性,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正因如此,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就有着不同的时间节奏。对于“青年”这一特定的年龄阶段而言,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年轻,这看似同义反复的话语其实预示着青年的本质属性——有着看似用不完的时间和一生中最为旺盛的体力精力。我们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视的问题——时间,以获得一种关于如何走入青年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由时间生发开去,我们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钥匙。我们可以以时间社会学为研究视角,探讨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工作的真实状态以及时间制度是如何影响青年的。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体会到周遭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对于青年个体而言,他们只能主动跟上或被裹挟着卷入加速的时间之中。这种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使得青年的工作状态呈现出“节奏快”“并行多”“协同杂”“全天候”的特征。同时,时间也愈发显示出其自身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有时会发生偏离,成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锁。以三次均在35岁以下大城市就业青年群体中开展的调查为例——2019年在北京进行的“快递小哥和外卖骑手(蜂鸟)调查”、2020年在深圳进行的“互联网青年工程师(码农)调查”和2021年在上海进行的“高校青年教师(工蜂)调查”,三次调查虽然开展的城市不同,关注的群体不同,但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间对于青年的塑造和修饬。在移动互联时代,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重合了,个体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愈发强烈,个体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日趋紧张,现代化对人的压迫感越来越强。从这个意义而言,对于时间的理解和认识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因为它折射出一个社会制度究竟如何看待青春,如何对待青年,以及如何帮助个体度过人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摘编自廉思《移动互联时代青年劳动审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一时一地的社会风貌,是社会调查具象化特征的体现。B. 调查者只有长于共情,才能在社会调查中不做旁观者,从而唤起具体情境中对“人”的体恤之情,提炼出有直指人心力量的理论。C. 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时代语境下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得到的结果之上进行学理提炼,这是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D. 时间社会学认为,不同年龄规定了生命的不同时间节奏,使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会位置。2.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在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要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所在。B. 在具体情景中认识人、理解人,把握和尊重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和规律,创新理论,这都是中国社会学学术传统的一部分。C. 移动互联网的世界似乎在不断加速,加速的时间观念外化为工作制度,外卖骑手接单后所面对的倒计时模式让劳动者更积极高效。D. “人无处不在工作之时,无往不在工作之中”成为当下的真实写照,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界限变得模糊,劳动者有了更强的被压迫感。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即表明观点:我们要传承注重社会调查这一学术传统。B. 材料一在论证中既回顾历史,又立足当下,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的现实责任。C. 费孝通的例子体现了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传统中有深刻的社会调查的烙印。D. 比较而言,陈翰笙的经济调查更具人文精神,放在文段开头更有说服力。4. 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时间”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不同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5. 我国社会学的“人民性和主体性”在材料二中如何体现?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骑桶者①(奥地利)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请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②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子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位顾客。”“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注】①小说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当时奥匈帝国物资极度匮乏。②基督教信众需遵守的十条戒律。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居住环境的描述,交代了人物出场的背景,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奠定了文章沉重的感情基调。B. “骑桶飞翔”这个情节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使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区分开来。C. 对于我的多次哀求,煤店老板到底还是听见了,只是没有付诸行动的打算,应该说他与老板娘的表现还是明显不同的。D. 本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问题。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7.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了骑桶者这一人物,较全面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和绝望的小人物形象。B. 穷汉骑着空煤桶去赊煤,因为煤桶空才轻,这种“轻”给后文的老板娘用围裙扇走它埋下了伏笔;这种表面的轻逸,也反衬出现实的沉重。C. 小说以“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结尾,与开头“冷酷的火炉”“冷酷的天空”等内容照应,结构完整。D. 小说在叙述人称上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对我的所见、所听、所感、所想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客观性。8. 煤店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9. “荒诞”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特征,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赏析荒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③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④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⑤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材料二: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⑥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节选自宗炳《画山水序》)【注】①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②栗:因恐惧而发抖。③衽(rèn)席:坐垫,席子。④垤(dié):蚂蚁洞边的小土堆。⑤培塿(lǒu):小土堆。⑥乐(yào):爱好,喜爱。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圣人A以神B法道C而贤者D通E山水以形F媚道G而仁者H乐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穷,寻根追源,与《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中的“穷”意思不同。B. 一,一样,与《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一”意思相同。C. 之,结构助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中的“之”用法相同。D. 是以,因此,与《〈老子〉四章》中“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中的“是以”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人,在永州常常感觉到恐惧不安。空闲时就与同伴们漫无目的地出行,披草而坐,相枕而卧,以此打发时间。B. 柳宗元的上山之路颇为艰难,他手脚并用攀登而上,一路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直到山顶才停下来。C. 宴游西山后,柳宗元深有感悟,他亲近自然,在饱览山水的同时,心灵也在山水的慰藉下归于平和,得到解脱。D. 宗炳认为万物无不具有灵性,与人有“神”一样。正因为山水既有美的形体,又有着神妙不可思议的灵气,所以古人爱游山水。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14. 《画山水序》中“仁智之乐”的说法最先缘于孔子,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请你结合《始得西山宴游记》谈谈柳宗元“乐山乐水”的具体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罢还边将雍陶①白须虏将②话边事,自失公权怒语多。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新鹰饱肉唯闲猎,旧剑生衣懒更磨。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注】①晚唐诗人,有十余年的赴边经历,久未升迁。②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二位须发已白的将领在谈论边事,他对失去朝廷所赋之权颇有怨言。B. 颔联虏将以廉颇自比,直接表明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身体强健,可镇守边疆。C. 颈联描写虏将闲懒的生活状态,蕴含岁月蹉跎的无奈以及无法实现理想的感慨。D. 尾联将百战无功的抒情主人公与意气风发的青年作对比,突显其内心的艳羡之情。16. “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请结合颔联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3)在古代诗词中,诗人常以一“空”字或描写景物,或渲染氛围,或抒发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蔽,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甲)。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 A ,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 B ,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明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乙),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 C 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①如果你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②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③大半都是“套板反应”而起的。④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⑤“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成。18.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 请在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 通过评点才子的文章间接表现才子的才华,不失为一种摆脱“套板反应”的运思。请你写一段文字点评才子的文章,要求表现才子的才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流畅,不少于60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小二黑结婚》一课中,作家赵树理独特的语言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赵树理在讲述“山药蛋派”风格形成的原因时说,他在文学语言创作上借助大众口头语,并将群众口语反复锤炼、推敲,使其变得简洁精炼,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赵树理对文学语言追求的过程与人们求学、治学、成才创业等过程亦有相似之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二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C3. D 4. ①材料一中“时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视角与方法,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中建构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②材料二中“时间”是影响青年工作状态的重要因素,移动互联时代的时间节奏塑造了青年群体特征,也带来了压迫感,是理解青年的关键。5.①人民性:材料二聚焦青年群体,分析时间制度对“快递小哥(蜂鸟)”“互联网工程师(码农)”“高校青年教师(工蜂)”等具体职业的影响,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劳动者的现实困境与压迫感,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和理解。②主体性:通过对时间社会学视角的运用,材料二展现了中国社会学自主构建理论框架的能力。它从本土化的社会现象出发,挖掘青年在加速社会中的独特体验,反映了中国社会学以本国社会问题为核心的研究主体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D8. ①为人虚伪。对于“我”苦苦哀求,老板娘总是以没有听见为借口而加以推辞和拒绝。②自私冷漠。对于“我”寒冬缺煤,难以生存的困境,煤店老板娘不但视而不见,而且也阻挠煤店老板帮助我。③为富不仁。煤店老板娘生活条件优越,是那个时代相对富裕的有产者,但对“我”这个生活艰难的无产者却毫无同情心。9. ①人物形象的荒诞。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人物形象,但“我”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而“我”借煤事件本身更是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现实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底层百姓迫于生存,抛弃尊严,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人物的荒诞与事件的真实相融合,便于读者更好理解主旨。②动作细节的荒诞。文中例如“我”骑桶的动作,滚落的姿态,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等内容,这些细腻而超现实的刻画,既使作品具有了讽刺的意味,同时也能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我”作为现实世界中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卑怯而复杂的心理。③结局的荒诞。最后“我”的结局是浮升到“冰山”,结局的设计令人匪夷所思,但却表意隐晦,使得作品主旨表现为多重性。通过结局我们不但感受到作品展现的黑色幽默,更是深深体悟到主人公自嘲式的无奈和深沉的悲哀。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EG11. B 12. B13. (1)我以为凡是这个州有奇特形状的山水,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2)(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14. ①在永州,柳宗元每天和同伴们上高山、入深林,走到蜿蜒的溪流尽头,看清幽的泉水,摸嶙峋的怪石。②高耸怪特的西山令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艰难开辟了一条道路才登上西山。③柳宗元在山水世界中心态非常放松,喝醉了可以随意躺在草地上,登山累了也可以不拘礼节随意伸开腿坐着。④他陶醉在山水之中,醉而忘返,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 ①借典喻己,情感深沉:借用典故,暗示久驻边关,不得升迁的境况。②借古讽今,讽喻委婉:借托“汉主”,针砭晚唐,暗讽当今用人之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其险也如此 ④.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⑤. 空山新雨后 ⑥. 天气晚来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流蔽”的“蔽”改为“弊”,“自明得意”的“明”改为“鸣”,“落入下成”的“成”改为“乘”。19. A.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B.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C.不知不觉(不由自主)20. 甲:也是如此乙:就读者说 21. 语句①,“如果你”改为“你如果”;语句③,“套板反应”改为“由(因)‘套板反应’”。22. 示例:他的文章字字如行云流水,句句皆妙笔生花,既有山川之壮丽,亦含江河之柔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领略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锤炼中沉淀,磨砺中升华赵树理在文学语言创作时,俯身倾听大众声音,把质朴的群众口语当作璞玉,反复雕琢,最终成就了独特的“山药蛋派”风格。这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功范例,更映照出我们在求学、治学、成才创业路上应有的奋进姿态。从赵树理的创作智慧中,我们能汲取怎样的力量,助力自己在人生征途上扬帆远航呢?求学如采撷,需要我们像赵树理一样,善于从生活与知识的海洋中广泛汲取素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每一次与人交流、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是积累知识的宝贵契机。赵树理扎根乡土,穿梭于田间地头、村落街巷,和百姓们倾心交谈,收集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大众口头语,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在求学阶段,也应像海绵吸水一般,广泛涉猎知识,不管是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还是生活中的点滴见闻,都要用心收集,为自己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治学似雕琢,对待所获取的知识,我们要如赵树理锤炼口语般精研细磨,去粗取精。“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赵树理把收集来的群众口语放在思维的坩锅中反复熔炼,在字斟句酌间,让平凡的话语变得简洁精炼、独具韵味。哥白尼不盲目迷信当时流行的“地心说”,而是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深入思考,对所积累的天文知识进行反复分析、论证,最终提出“日心说”,开启天文学的新纪元。我们在治学过程中,同样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深入钻研,对知识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去除杂质,留下精华。成才创业若铸剑,需在千锤百炼中锻造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卓越的能力。赵树理在文学之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早期作品不被认可,但他没有放弃,持续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在一次次的创作实践中打磨自己,最终形成独特风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创业的道路充满荆棘与挑战,只有经历重重磨难,才能破茧成蝶。马云创建阿里巴巴之初,面临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市场质疑等诸多困境,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一次次化解危机,将阿里巴巴打造成全球知名的电商巨头。只有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奋起,才能铸就辉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求学、治学、成才创业,就像赵树理追求文学语言风格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广泛汲取的基础上精心雕琢,在不断磨砺中铸就非凡。让我们以赵树理为榜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