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1949年10月2日刊出的《光明日报》,记录了前一日天安门广场的盛况:一队队自发组织的游行群众高举红旗和红灯,纵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响彻云霄。这表明( )
A.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国家 B. 中国人民衷心拥护新中国成立
C. 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 新中国为世界和平贡献了力量
2.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史料,据此判断;它们论述的观点是( )
·1950年11月至1951年3月,为支援解放军进军西藏,云南剑川县白族先后出动民工2716人,运粮200余万斤。 ·四川省石渠县的藏族群众,在1950年9月中旬就集中了支援人民解放军的牦牛6000头、皮口袋200个、藏毯400床。
A. 各族人民积极支援西藏解放事业 B. 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和平谈判解放西藏
C. 西藏民主改革受到广大农奴欢迎 D. 西藏和平解放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在内)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原耕农民租入的土地抽出分配时,应给原耕农民以适当的照顾。这样做( )
A. 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B. 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主人
C. 有利于减少改革中的阻力 D. 使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4.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完成了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项目的兴建,还在洛阳和哈尔滨建成了拖拉机厂和轴承厂,在兰州建成了大型炼油基地。据此推断,这些项目的兴建( )
A. 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 B. 为我国东北地区现代化奠定基础
C. 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 有助于改善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
5. 刘少奇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便利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利,能够便利人民群众经常经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的管理,从而得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A. 建立多党合作政治机制 B. 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 实行基层民众普选制度 D.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 下列表格为1953-1955年山西省初级社入社农户变化情况。该表格数据变化反映出( )
年份 初级社 入社农户 占全省农户总数
1953 2243个 5.47万户 1.6%
1954 10 642个 32万户 9.7%
1955 52 385个 250万户 76.6%
A. 工业建设推动农业合作化 B.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顺利实现
C. 农业集体化道路逐步深入 D. 土地改革激发农民劳动热情
7. 如图我国1958—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从表中可以看出,这段时期我国( )
A.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B.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C. 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D.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8. 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根据他们的事迹创作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踏着铁人脚步走》《兰考人民记着您》,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国人,传递着对英模人物的敬仰。由此可见( )
A. 时代造就先锋模范 B. 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C. 英模精神代代相传 D. 文艺创作主体的多样化
9.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坚决走政治建队的道路”“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阶级斗争”等标语留印于各个墙面;到20世纪80年代,“谁脱贫谁光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标语流行于世。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C.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发展 D.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10. “到1984年,农村基本实现了包产到户的生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中‘出工一窝蜂,干活大呼隆’的消极怠工现象。人还是原来的人,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只因政策变了,粮食产量也就增加了。”据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C. 提高了农业商品化程度 D.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1. 下图是1980年浙江温州的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到的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她被称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位个体工商户”。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
C.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被突破
12. 1993年,对于上海国有企业的改革形势,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凡跳一跳能取得的果实已经摘取了,现在是要进行新的攀登,爬到树上去摘更大的果实。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过去微观控制向宏观的市场调节转变。为推动摘取“更大的果实”,我国( )
A. 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 开展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变更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13. 下面为1980-2022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C. 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化 D. 厦门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14. 1992年,邓小平参与的南方谈话成为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的宣言书。从此,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实践释放了巨大经济活力,成就了中国的长期快速发展。材料强调
A.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 B.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发展经济
C. 南方谈话促进改革开放 D. 市场经济是改革的首要目标
15. 某校历史社团为了开展探究性学习购买了如下书籍。据此可知学习的内容是( )
书籍名称 《邓小平理论辞典》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科学发展观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历程
C.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辨析改错(12分)
16. 文献资料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2年10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4)1984年10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鸭绿江断桥照片(1950年11月,被美国空军炸断)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打败美帝野心狼! ——摘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材料二
这座大铁桥,好比我们新中国;又高又长又坚牢!最伟大!最美!别看我头发白,我是新中国的青年;我要发奋来修桥,修到共产主义的彼岸。 ——摘自洪洋《一个老桥梁工》 长江中的桥墩呵!像举起有力的手……她以智慧和力量托住幸福的长桥,让我们奔向社会主义的车轮,风驰电闪地而过。 ——摘自巴波《长江中的桥墩啊》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鸭绿江断桥”相关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断桥”与“战歌”体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具有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武汉长江大桥胜利落成的历史意义,以及两首诗词共同体现出的精神风貌。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桥梁承载的历史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实行这个方针主要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拥护共同纲领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公方代表掌握了企业的领导权,同时给资本家一定的利润,有利于使用资本家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使生产力得到提高。
——摘编自邵纬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总体呈现出供给充裕状态,各类商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商品短缺和凭证供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66 262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内市场繁荣活跃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的原因,并分析我国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照搬西方模式,也不是比照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按图索骥,而是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国情,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长期以来,西方率先完成现代化这一历史事实造成一种“现代化就是西方”的错觉,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则打破了西方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摘编自丰子文《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社会现代化构想的内涵。
(2)综合材料一、二,请你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自拟题目,撰写一份150字左右的宣讲稿。(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八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6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二、辨析改错(12分)
【16题答案】
【答案】(1)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
错误,1952年10月改为1953年7月
(3)
正确 (4)
错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改为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题答案】
【答案】(1)历史事件:抗美援朝战争。
精神品质: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2)历史意义:武汉长江大桥的落成,便利了交通,象征着新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是新中国又高又长又坚牢的象征,助力人们奔向社会主义。
精神风貌:体现出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赞美;展现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决心以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对共产主义充满向往的精神风貌。
(3)历史价值:桥梁承载着战争记忆,如鸭绿江断桥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的侵略行径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勇;桥梁也象征着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与发展希望,像材料中提及的桥梁建设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与决心,代表着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进程。它既是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也是国家发展、民族精神的一种物质承载。
【18题答案】
【答案】(1)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存在两面性,既追求自身的利润,又拥护社会主义改造。意义:使国家掌握了企业的领导权;成功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提高社会生产力。
(2)
表现:市场供给充裕,商品种类丰富,消费规模扩大原因: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3)
认识:政策需结合国情调整;发挥不同经济成分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推动生产力发展
四、活动与探究(15分)
【19题答案】
【答案】(1)内涵:经济上实现国家工业化;政治上推进政治民主化;文化上建设 “现代文化”。
(2)题目:中国式现代化:自主探索的伟大征程
论述:同学们,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国情伟大创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 “由农业国转工业国” 等构想,奠定发展方向。不同于西方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它打破 “现代化=西方” 的错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为路径,走出独特道路。这启示我们,现代化要扎根自身,自主探索,方能成就民族复兴伟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