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学期初中学生阶段性评价八年级历史试卷(满分:50分 考试用时:60分钟)说明:1.本试卷共6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4分)1. 如下记载的会议应该是( )各单位代表发言完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有周恩来先生做主持,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银行”,到使用的“人民币”,“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 消灭了封建制度 B.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C. 三大改造完成 D.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3. 它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是指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 在共和国历史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下列与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直接关联的时代流行语是( )A. 中国人站起来了 B.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D. 改革开放5. 报纸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面貌,有些词会频繁见诸于报端,抓住这些关键词有助于把握当时的历史面貌。与“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主题是( )A.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B.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C. 三大改造 D. 新民主主义革命6. 下图两件文物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 )A. 民主政治建设 B. 经济恢复发展C. 外交政策演变 D. 文化建设成就7.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C.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D.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8. 毛泽东1956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交通途。”其中“一桥”指的是( )A. 武汉长江大桥 B. 青藏铁路 C. 港珠澳大桥 D. 川藏公路9.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0.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大 D. 中共八大11. 这位科学家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位农业科学家是( )A. 屠呦呦 B. 袁隆平 C. 邓稼先 D. 杨利伟12.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其体现的思想理念是( )A. 阶级斗争为纲 B.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实现共同富裕 D. 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13. “经济特区成功引进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 建立的原因 B. 建立的目的 C. 发展的过程 D. 发挥的作用14. 这是一次肩负重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它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次大会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15. 1984年青岛电冰箱厂厂长张瑞敏说:“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应是( )A. 实行联产承包 B. 为企业包销产品 C. 增强企业活力 D. 企业全面私有化1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 )A. 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B. 企业经营好了,职工收入就多C.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D. 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17.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 经济特区的建立C. 香港回归祖国 D. 中国加入WTO18. 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与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谈话时说到:“在你们广东画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这个后来成为经济特区的“一块地方”是( )A. 上海 B. 深圳 C. 厦门 D. 海南19. 小明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 )A. 土地政策 B. 国有企业改革C. 民主法制 D. 对外开放20. “毛泽东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使我们富起来”。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 中共七大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五大2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理论成果,其最根本的相同点是A. 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 坚持阶级斗争为纲22.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人民踏上奔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第二个百年目标是A.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B.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 建立独立自主国家 D.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23. 著名的楹联专家马萧萧写了一副对联:“结缔归根玉莲蕊共紫荆艳,清源正本镜海波随香港回”。请问这副对联赞颂的事件是( )A. 台湾回归 B. 中日建交 C. 港澳回归 D. 中美建交24. “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A. 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 原有的生活方式C. 主权的行使 D. 同根同源的血脉二、材料分析(本大题共3题,总计26分)25.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时间里,我们进行了社会改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建设和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从不同角度认识这一阶段的历史。材料一 1953——1957年年均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表时间 工业增长速度 重工业增长速度 轻工业增长速度 农业增长速度1953-1957年 18% 25.4% 12.8% 4.5%(注:本表数字见《伟大的十年》)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 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李向红著《中国注意三大改造研究》材料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面对艰苦的建设环境时,涌现出如下模范人物:(1)根据所学指出,材料一反映我国经济建设中制定的哪一规划?期间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行业?请举出一例当时该行业取得的重要成就。(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宪法的性质。(3)根据材料三,指出国家对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请从上面图片中任选一幅,结合人物光辉事迹进行图片解读。这些杰出人物身上都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26. 农业乃立国之本。实现农业转型、农村进步、农民富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建国后农村政策调整示意图材料二 《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材料三 下表是部分推进农村改革的中央一号文件的整理时间 文件 内容说明1983年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从理论上肯定当前农村普遍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 《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发展政策,要求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此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镇企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阶段推动农村政策调整的法律文件。材料一中C阶段的错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指农业生产关系中的哪一事件?首先搞起“散伙”的是哪里的农民?(3)根据材料三,写出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的土地政策。(4)某同学认为,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2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于1949年3月从这里(西柏坡)出发到北京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摘编自魏四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材料二 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富强。——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三 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中共十八大报告》材料四 强国之梦是指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强国。这一梦想源于中华民族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深切期望,是几代中国人不懈奋斗的目标。实现强国之梦的具体措施和途径有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未来军官之路丛书》编委会编著《强国之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新中国的社会性质由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中的“光辉的起点”指的是哪一次重要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早日实现“统一梦”,我国政府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4)据材料四指出强国梦的含义是什么?实现强国梦的措施和途径有哪些?(5)今天,实现中国梦的责任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作为青少年,你该怎么做?2025年春学期初中学生阶段性评价八年级历史试卷(满分:50分 考试用时:60分钟)说明:1.本试卷共6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4分)【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C【8题答案】【答案】A【9题答案】【答案】D【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B【19题答案】【答案】B【20题答案】【答案】D【21题答案】【答案】C【22题答案】【答案】B【23题答案】【答案】C【24题答案】【答案】C二、材料分析(本大题共3题,总计26分)【25题答案】【答案】(1)规划:实施“一五计划”行业:重工业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方式: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影响: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示例1】选择:图2。解读:图中人物为王进喜,他于1960年带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其间跳进泥浆池,制服了井喷,使得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被誉为“铁人”。时代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26题答案】【答案】(1)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等。(2)事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安徽凤阳(小岗村)(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4)【示例一】判断:同意。理由:①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所以,我同意该同学的观【示例二】判断:不完全同意。理由:①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发展乡镇企业这两项政策,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②此外,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等,也是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不完全同意小历的观点【27题答案】【答案】(1)事件:开国大典;变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2)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改革开放 (3)构想:一国两制(4)含义:强国之梦是指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强国。措施:科技创新、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等(5)做法: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