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答题框内。)
1.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关于①对应朝代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政权并立 B.动荡与变革C.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而短暂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隋文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③科举制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④宋代科举考试更加完备,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如图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其纹饰取材
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茛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
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装饰折射出唐朝
A.边疆巩固 B.兼容并包 C.民族和睦 D.经济繁荣
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民族的拥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能为该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敦煌壁画《雨中耕作图》 B.阎立本《步辇图》
C.唐墓壁画客使图 D.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5.杜甫在《春望》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具有证史的价值。上述诗句可以印证安史之乱
A.发生在北方的河北河南一带 B.由于朝政日趋腐败而引发
C.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与伤害D.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6.文物是我们解读历史密码的重要途径,根据如图的货币样式,结合宋代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北宋与辽、西夏的贸易频繁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
D.辽宋夏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互鉴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中能从空间上正确反映南宋时期政权并立局面的是

8.下图数据说明两宋时期
A.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B.农业发展成就突出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榷场贸易持续繁荣
9.宜春市某中学历史社团在探究宋词的过程中,梳理形成了以下表格。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文学作品
A.内容来自于作者的想象 B.风格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性格
C.艺术特色由文学形式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10.研究“宋代历史”时,下列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电视剧《大宋宫词》B.泉州出土的末代海船
C.元末编撰的《宋史》D.书籍《细说宋朝》
11.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彖辞,改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12. “祖宗故旧之地”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其下仍按千户、百户做地方行政单位。对有些地处边远地区民族,政治上从其本俗,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这表明元朝
A.边疆地区实行自治B.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C.民族交融持续发展D.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13.历史推论是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史实:李自成起义 推论: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史实: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推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C.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 推论: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D.史实:清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推论:对巩固西南边疆地区起到重大作用
14.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开始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存在经商致富为荣观念 D.明清时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15.《明史 宋濂传》记述: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的都是谁?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这一记载可以用于研究
A.皇帝关心大臣,君臣和睦 B.明朝饮酒之风盛行
C.明朝加强思想控制 D.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6.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 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A.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 B.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促使东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17.据学者统计,从南北朝到元末的近千年中,东南地区有记载的虎患仅6起,到明清时期,东南地区虎患记载则多达514起,几乎每年都有记录。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东南地区
A.已逐步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C.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D.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
18. 1650年,杨素卿在其刊本中为某部明代著作作了一段广告词:内载耕织造作、炼采金宝,一切生财备用秘传要诀。符合这段广告词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19.乾隆、嘉庆时期,考据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儒生们脱离现实,纯学术之探讨,埋头故纸堆中,因而文学创作的复古倾向也更为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文字狱的实行B.官场的腐败之风C.厂卫制度的影响 D.儒生对朝政不了解
20.自宋以来,中国古代文化主流形式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古典文学逐渐向受众广泛的通俗文学演变,这一变化过程是
A.统治阶级重视思想的表现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C.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显现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小题10分, 第22小题8分,第23小题10分,第24小题12分,共40分。)
21. (10分)寻访历史古迹,可以提升历史素养。浏览下列古迹,回答问题。
古迹一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达 ① ,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古迹二王安石纪念馆 抚州市王安石纪念馆,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是一座仿宋园林式建筑群,辟有“明月轩”、“踟蹰园”、“辛夷园”、“荆公亭”、 “半山堂”等景致,主楼(熙丰楼)为两层陈列厅,分五部分展示王安石生平事迹。
古迹三北京故宫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内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古迹四汤显祖纪念馆 汤显祖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而建立的名人纪念馆。纪念馆于1995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设有群工部、园林部、经营部、办公室等。2001年该馆被评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3月,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1)浏览古迹一,填写①处内容。(2分)
(2)浏览古迹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并列举两项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4分)
(3)浏览古迹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城的建筑特点。(2分)
(4)浏览古迹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保护文化古迹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22. (8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为主题, 开展项目化学习,以下是他们搜集的资料,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摘编自人教版(新)《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2分)
(2)请你从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中任意选择一个方式,围绕“民族交往方式与社会发展 的关系”提出观点,并结合材料中两个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23.(10分)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组织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编自怀仁国《资治通鉴一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隋唐为例指出“群相”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指出相权“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的具体事件。(2分)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之所以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才建立了一个国祚长久的宋代。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是很高。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2)材料二中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了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弊端?(3分)
材料三: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的哪一制度最能体现“淡化山川形便”的地方政权划界?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3分)
材料四:……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控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相抗。故清人有言“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它事实上成为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4)综上所述,说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24.(12分)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以开放为主,但是从明朝中期开始,对外环境发生了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论中国贡献】
材料一:15世纪以前,中国处于亚洲海洋秩序的中心,扮演了主导角色。我国古代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大都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秦汉时期,我国造船业就很先进。隋唐以后,航海走向全面繁荣。两宋时期,我国取得了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重大突破;当时中国的GDP约占全球 的50%;海上贸易更是远航至西亚等地。明朝前期,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能力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亚敏等《国际海洋秩序演进中的中国》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5世纪以前中国主导亚洲海洋秩序的原因。并列举一例中国古代依托 稳定的海洋秩序进行中外交往的史实。(4分)
【评对外政策】
材料二: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二是对清政府哪一政策的评价?请概括材料所阐述的观点。(4分)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特点。(2分)
【悟开放政策】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王文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分)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B C D C A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A C D C D C A 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小题10分,第22小题8分,第23小题10分,第24小题12分,共40分。)
21.(1)余杭(2分)
(2)原因: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财政收入锐减;军队战斗力低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2分,任答2点)措施: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2分)
(3)特点: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平面呈“凸”字形;中轴对称,均衡布局,完整和谐;以宫殿为重点(2分,任答2点)
(4)建议:管理部门对文物定期进行维护;制定并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等。(2分,任答1点)
22.(1)军事冲突;和亲;设置管辖机构;册封民族首领;签订盟约。(2分)(任答两点即可)
(2)方式:和亲。(1分)观点:各族人民和平交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分)
论述: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等大量物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唐中宗时,唐蕃再次和亲,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发展并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汉藏双方的文化交流。综上所述,民族间的友好往来、相互合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4分)
方式:设置管辖机构(1分)观点: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1分)
论述:唐太宗在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安西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大唐对西域的全面统治,有效的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也带动了整个西域地区的发展。清朝时期,在平定了新疆地区的叛乱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有利于新疆地区的稳定和繁荣。综上所述,边疆管辖是中国古代王朝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辖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4分)
选其他方式如“册封民族首领”和“签订盟约”进行观点论述,言之有理即均可。
(给分依据:没选方式扣一分;观点正确1分,论述一件完整2分;两件完整3分。若没写结论扣1分。观点错误不得分。只要选了方式,不管观点正确与否,都得1分)
23. (1)名称:三省六部制(1分)。事件:(朱元璋)明太祖废丞相(1分)
(2)政策:崇文抑武(1分)弊端:导致军事力量薄弱,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低下,加重了财政负担。(2分)
(3)制度:行省制度(1分)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2分)
(4)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权力较地方逐渐增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任答1点)
24.(1)原因:政府支持;造船与航海技术发达;国力强盛,海外贸易发达。(2分,任答2点)史实: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2分,任答1点)
(2)政策:闭关锁国。(2分)观点:闭关锁国政策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是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
(3)特点:从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从对外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贸易往来和友好交流同步进行;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从友好往来到后期出现外来侵略等。(2分,任答1点)
(4)对外开放是时代潮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发展繁荣,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2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