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部分,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闭卷考试。考生应独立答题,禁止传阅资料。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老师说“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这一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A.隋初经济发展的原因 B.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C.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D.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书籍制作技术的发展依次经历了
A.雕版印刷→手工抄写→活字印刷 B.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手工抄写
C.手工抄写→活字印刷→雕版印刷 D.手工抄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3.北宋理学家张载年少时特别好讲究军事……当西夏用兵时,上书谒范仲淹。仲淹一见,认为大器,却戒责他道“儒者自有名教的乐地,何用谈兵”,并劝他读《中庸》。这体现了宋代
A.门阀政治的兴盛 B.鼓励寒门子弟努力学习
C.崇文抑武的方针 D.中央集权制度大大加强.
4.《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中写道,元朝以前的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元朝之前没有统一的王朝 B.元朝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已经被汉族同化
C.元朝之前所有朝代力量薄弱 D.元朝时期中华民族相互交融达到新高度
5.“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金’为‘清’,设六部、行科举,宣称‘满汉之人均属一体’。”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A.削弱八旗贵族权力 B.争取汉人支持以巩固政权合法性
C.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D.推广藏传佛教信仰
6.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阁完全消失
7.司马光在完成这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后,宋神宗认为此书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将其定名为《资治通鉴》。据此可知,《资治通鉴》价值在于
A.详细记载了北宋前的历史 B.提供历史经验以警示后人
C.详细记录帝王将相的活动 D.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8.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下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A.货币的发展历程 B.都市生活的繁华 C.商业的发展历程 D.海外贸易的发达
9.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戚家军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A.部队纪律严明 B.百姓大力支援 C.将领善于创新 D.军队战斗力强
10.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每到一处,都会向当地展示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时也学习当地独特的种植技术、医药配方等。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巩固了边疆海防B.宣扬了明朝国威 C.拓展了明朝疆域 D.推动了中外交流
11.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
右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2.他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点被不断赋予新的含义,在鼓舞人民关心国家大事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是
A.王守仁 B.黄宗羲 C.王夫之 D.顾炎武
13.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双方经过谈判,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该条约是
A.《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B.《尼布楚条约》
C.《澶渊之盟》 D.《南京条约》
14.2025年4月23 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为了宣传阅读,某中学历史社团决定开展中国古籍展,下图是他们搜集到的古籍。这些“古籍”的共同点是
A.成书于宋朝 B.农学科学巨著 C.总结性专著 D.吸收西方成就
15.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建筑工程奇迹。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结构对称,主体突出 B.军事防御,稳固边疆
C.沟通交通,加强交流 D.强化统治,巩固皇权
16.明朝末年,陕西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地百姓“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而地方官员却依然严征苛捐杂税。最终引发了
A.李自成起义 B.黄巾起义 C.陈桥兵变 D.黄巢起义
17.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关注普通民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摒弃了过去以帝王将相作为主要刻画对象的文学创作主体,转而将商人、工匠、屠夫等作为创作中心。这反映了当时
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D.平等自由思想成为潮流
18.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全卷长达1225厘米,它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它们都体现了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政府加强商业管控
19.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的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由此可见,京剧形成的特点是
A.因循守旧 B.迎合权贵 C.雅俗共赏 D.兼收并蓄
20.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节日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下列选项中的习俗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扫墓祭祖踏青郊游 B.龙舟竞渡挂艾吃粽
C.观赏圆月品尝月饼 D.辞旧迎新走亲拜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21.(5分)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图片材料,概括明清北京城与元大都在平面布局上的共同点 (3分)
(2)观察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新变化 (2分)
22.(5分)经济状况是衡量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 430
雍正二年(1724) 6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 495
材料二 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三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1)据材料一中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2分)
(2)据材料二分析,从国外引进的作物玉米、甘薯、花生,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这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1分)
(3)材料三中“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什么 (1分)
23.(7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十分重视海外贸易。政府对市舶司中能招引商舶的有功人员,往往给予奖励,对营私舞弊的行为加以禁止。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二 “南海1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商船。该船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它被横纵隔板有序分成若干舱,各舱文物种类丰富,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舱内主要有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其中大量的瓷器是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
材料三 清朝初期,为了防范沿海反清势力,朝廷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康熙年间一度开放海禁,但乾隆时期又实行闭关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宋元朝廷为什么重视海外贸易 (1分)
(2)根据材料二,“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反映了宋代海上贸易的哪些特点 (1分)
(3)根据材料三,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对比宋朝和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分析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2分)
24.(6分)明清时期不断加强皇权,对我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下面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建立新的中央辅政体制势在必行。明成祖任命翰林院官员到宫城内的文渊阁供职,协助皇帝批阅文件,提供咨询,故称内阁。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二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期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1)据材料一,概括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带来了哪些后果 (2分)
(2)材料二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它的设立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
(3)据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以上举措之外还有哪些强化君主专制的举措 (2分)
25.(7分)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实现了“诸夏”的统一,又取闽越地,置闽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岭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又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今黄河以北内蒙古地区)。这样,秦始皇便在我国相当大的地区实现了政治统一。……秦的统一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摘编自统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三 清朝前期,统治者经略边疆,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愈益紧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任一措施。(1分)
(2)根据材料二的地图信息,指出元朝和清朝前期的疆域范围有何共同点。(1分)举例说明元朝和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对国家版图的意义。(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1分)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5DDCDB 6-10ABCCD 11-15DDBCD 16-20AAAD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21.(1)共同点:元大都和清北京城的道路都十分整齐。
(2)明清北京城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城,其主体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最终形成内城、皇城、宫城、外城四重方城。内城是在大都城的大城基础上改建过两次的,清代北京内外城垣没有进行大的修建工程,有所改建的是皇城和宫城。
22.(1)变化: 1661—1766年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增加接近35%)。主要因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进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3)“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的现象反映了明代手工业中的合作分工模式,机户负责提供资金和设备,织工则负责实际生产。这种分工促使生产效率提高,但也反映了劳动者与资本方之间的依赖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资本方手中。
23.(1)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基础;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航海技术进步,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等。
(2)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3)清朝的对外政策从完全禁绝对外交往到部分开放到闭关最后被强迫开放
(4)宋朝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外贸,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清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虽短期维护主权安全,但长期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4.(1)皇权专制空前加强,但导致政务繁杂和宦官专权隐患
(2)职责: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度、大兴文字狱、强化八旗制度、完善奏折制度、加强思想控制(如推崇程朱理学)、实施严密的户籍保甲制度
25.(1)具体措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击退北方匈奴,进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疆域范围内。
(2)共同点:疆域范围广大。
特点: 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举例: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时,在西藏地区建立册封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任举一例即可)
(3)意义:使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4)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