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三)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三)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然東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16小题,共40分。其中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
1.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
A.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B.发明了独特的文字C.掌握了先进的灌溉技术 D.创造了辉煌的建筑
2.阿拉伯人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
A.创造了阿拉伯文化B.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C.把基督教传播到亚洲 D.使欧洲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3.尼罗河在古代埃及人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埃及人通常用到上游去、往下游去来表示方向,书写材料莎草纸取自于尼罗河中生长的植物,墓地也经常建在尼罗河的岸边。上述现象可以说明()
A.对外扩张推动方向观念的形成 B.地理环境影响古代文明的发展
C.墓葬习俗推动建筑艺术的进步 D.象形文字逐步向楔形文字转变
4.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崛起。其中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特征是()
①继承古西亚、古埃及的文化遗产②信奉伊斯兰教③政治制度中体现政教合一特点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5.1919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不假思索的拥护德先生”。1920年12月,他在《民主党与共产党》一文中却指出“民主主义是资产阶级在从前拿他来打倒封建制度的武器,在现在拿他来欺骗世人把持政权底诡计”。其认识的转变()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C.着眼于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反思 D.反映了知识界普遍对西方失望
6.女娲、伏羲的传说早期分别流行于我国多地多个民族。至西汉,二者被演绎成为兄妹或夫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见他们人首蛇身、以夫妇姿态出现的形象。这一变化()
A.说明了古代婚姻制度逐渐成熟B.颠覆了民间的图腾信仰
C.体现了中华文化在融合中发展D.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准
7.印度和中国早期的观音都以长须美髯的男子形象示人。南北朝以来观音成为塑造女性神灵的首选对象,隋唐时变为非男非女,唐朝以后彻底成为体态丰腴、身披天衣的高雅女子形象。以上变化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流思想演变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民众审美的世俗化D.佛教的本土化趋势
8.对待世界不同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A.尊重差异,平等交流B.以我为主,排斥其他C.全面吸收,全盘西化 D.保持独特,拒绝交流
9.1943年,美国废除了1882年以来的一系列排华法,每年给予世界各地具有华人血统的人105名移民配额,同时允许合法进入美国的华人加入美国国籍。美国态度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内社会矛盾B.推行扶蒋反共政策C.团结盟国反法西斯D.实现种族完全平等
10.1823年,美国政府出台《文明开化法案》,每年拨款1万美元用于教化印第安人,计划十年内使10万印第安儿童脱离部落。与此同时,宗教团体在俄亥俄河沿岸建立30余所寄宿学校,强制印第安儿童学习英语,禁止使用本民族语言。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传播启蒙思想精神B.推动不同种族的顺利融合C.扩大独立战争成果 D.削弱印第安人的族群认同
11.欧文·拉兹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研究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中提道,在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异质文化之间从第一次接触起便建立了一种对话,这种对话虽然在过去和现在都不是心平气和或彼此容忍的,但仍不失为一种对话,导致了一个文化适应过程。这反映了拉美文化()
A.以外来文化为主体B.鲜有民族矛盾和冲突C.呈现出多元性色彩 D.有碰撞和交汇的特点
12.鸦片战争后的《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以上条约的规定()
A.为列强掠夺华工提供了便利B.立足于中外人民友谊的深化
C.利于广大华民改善生活状况D.使清政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3.3世纪,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交恶,丝绸之路西段贸易明显回落。4-5世纪,两大帝国出现战争转向和平的契机,丝绸之路西段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局面。6世纪萨珊波斯阻断了丝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签约纳贡谋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交通以获得中国丝绸。这些变化表明()
A.和平与合作是两大帝国交往与交流的主旋律B.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广度和范围不断被拓宽
C.萨珊波斯在军事上一直碾压罗马-拜占庭帝国D.沿路大国关系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
14.3世纪,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交恶,丝绸之路西段贸易明显回落。4-5世纪,两大帝国出现战争转向和平的契机,丝绸之路西段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局面。6世纪萨珊波斯阻断了丝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签约纳贡谋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交通以获得中国丝绸。这些变化表明()
A.两大帝国交往与交流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合作B.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广度和范围不断被拓宽
C.沿路大国关系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D.萨珊波斯对罗马一拜占庭帝国皆处于军事优势
15.秦汉以来,主动与中国交往的国家越来越多。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周边诸国“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出现了“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气象。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汉时期()
A.朝贡贸易体系的长足发展B.周边国家对汉文化的认同C.中华文明影响力逐渐扩大D.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16.1952年,埃及共和国建立后,新政府加强了对英国的抵抗,强烈要求英军撤离苏伊士运河区;1954年,新政府与英国通过正式协定,废除了1936年《英埃同盟条约》,同时还要求英军于1956年6月前全部撤离埃及领土。这反映了当时()
A.埃及民族独立意识高涨B.埃及民族文化的复兴C.英国国家经济已经衰退 D.非洲经济联合的加强
17.巴格达被攻陷后,各种火器大量传入阿拉伯地区,后传入西方。在十三、四世纪时,西方都称中国为“契丹”,他们把中国的火器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炮”。与“契丹火枪”传播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列班·扫马对欧洲访问B.蒙古军队的第三次西征C.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 D.达·伽马船队驶达印度
18.公元前4~前3世纪“古代埃及第一位史学家”马涅托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历代法老及其在位时间,并首次用希腊词汇“Dynasteia来表示“王朝”的概念。这()
A.表明古埃及王朝更替较为频繁B.表明埃及文字来源于希腊字母
C.可用于探究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D.可用于说明古代希腊史学的起源
19.亚历山大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
A.亚历山大东征给埃及人民带来巨大灾难B.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C.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D.希腊文化比埃及文化更先进
20.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数达6248家,占博物馆总数的91%以上,累计优惠观众100多亿人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享受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人口最多的国家。据此可知()
A.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B.博物馆展陈方式丰富多样
C.新时代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D.博物馆教育功能根本转变
21.近代以来,博物馆发展成了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其通过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政府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可见,博物馆职能是()
A.保存人类文化典籍B.文化传承和传播 C.培养高素质的人才D.维护文化多样性
22.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正确的做法是()
A.全面保护,禁止任何开发 B.充分开发,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C.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 D.以开发为主,保护为辅
23.1898年,甲午进士李家驹赴日本考察学务,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1906年,他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同年在学堂举办的运动会上,李家驹脱下官袍,参加短跑比赛,轰动一时。他的举动受到开明报章的大力揄扬,带动了中国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这反映出()
A.教育领域的嬗变革新B.欧美体育运动开始传入C.清末新政取得了成功D.新学堂与科举制的对立
24.西周时期,教育具有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特点。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形成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官学教育的明显退步 D.平民阶层的逐渐崛起
25.1927年6月,蔡元培呈文国民政府,主张实行大学区制,即“以大学区为教育行政之单元,区内之教育行政事项,由大学校长处理之”“大学应确立研究之制,一切庶政问题皆可交义,以维学问之精神”。蔡元培意在()
A.推进新文化运动发展B.借鉴法国的教育经验C.实现教育机构学术化 D.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请考生按要求答题)
26.【图书出版与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末图书出版格局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深刻体现。传统出版的书籍多为四书五经、圣贤经传,在内容和价格上偏离了广大群众。但是清末民间政治团体的图书出版和商业出版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除了政治团体外,还有一些非政治性的民间团体进行书籍报刊的出版,虽然较为分散,但是数量巨大。当时的上海集中了中国出版机构的90%以上,如商务印书馆、中国图书公司等。清末出版业,有的是朋友集资创办,有的是同志联合出资创办,有些印行自己写书出版同时兼顾进行商业经营。一家出版单位可能不仅仅限于出版,还可能同时兼顾办学校、出版杂志和报纸,甚至在发行所里还兼卖文具、教学用品等。而民间翻译在严复的翻译和文言小说翻译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以严复为代表,其政治目的明确,想借西方文化的精髓来丰富和激起国人的激情。小说也被当做团体出版和商业出版的一个主要内容,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小说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摘编自童静《我国清末新的图书出版格局研究》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限于条件,中央抗日根据地的图书难以满足各根据地干部教育的需要。1939年3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发行部的通知》,要求各根据地逐级建立发行部。当时各根据地间进行样本交换,以补充出版图书的种类。此外,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党组织积极进行文化普及教育,至1944年7月,有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学生47258名,中学水平学生4000名,冬学学员达626321名......山东根据地出版的图书及时地批驳中国速亡论等消极言论,宣传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斗争的形势,并出版了许多合乎群众阅读水平和需要的书籍,如文艺作品等。解放战争爆发前夕,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版单位的许多同志北上东北地区,参与当地的出版发行事业建设,带去了丰富的出版发行经验和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从事出版活动的同志也多活跃在出版领域,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摘编自董文强《试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图书出版事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抗日根据地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27.博物馆是传承与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托勒密王朝统治者自视为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博学园,统治者规定凡路过亚历山大城市的船舶必须将携带的书籍复制一份留存。德米特利乌斯、芝诺德图斯、埃拉托色尼这三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都来自希腊,网罗的学者翻译了荷马、欧几里得等学者的著作......雅典衰落了,而希腊古典学术的薪火被亚历山大城接了过来。
-摘编自何立波《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与托勒密王朝的世界意识》
材料二18世纪中叶,汉斯·斯隆爵士开启了国家收藏的大门。他的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成立。到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文化的载体发展到鼎盛,议会对博物馆开始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充国家的收藏,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突出英帝国的优势地位。
-摘自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
根据材料一,概括托勒密王朝传承希腊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发展到鼎盛的原因。
28.文化扩张
材料一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拿破仑战争促进了被占领国和地区的觉醒。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了第三次反法同盟,进而占领了莱茵河左岸及一些附属小国。同时,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的时候,不仅消除了一切封建权力的遗迹,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拿破仑战争不仅通过战争手段将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到了波兰、荷兰和西班牙等附属国,还将《拿破仑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
-摘编自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外传高潮形成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拿破仑战争是如何“促进被占领国和地区觉醒”的。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印度的精英群体而言,一战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战期间在欧洲参战的印军上尉阿玛·辛格在日记中写道,参战对他来说不仅是责任,也是宣示其个人的荣誉和民族感。他认为,由于印度的参战,印度的地位在战后相应地会得到提高。尽管印度人为一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战争结束后,英国不仅没有让印度自治,反而对印度实行高压和残杀政策。一战后的印度人为此失望,以致他们不再同英国统治者合作,转而走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国大党一战后成为英帝国的死敌,开始为印度独立而奋斗。
-摘编自徐国琦《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亚洲“共有的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时期印度精英阶层对战争的观点,分析此观点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一战对印度民族独立的影响。
3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3世纪的阿拉伯文献中,硝(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被称作“巴睿得”,因来自中国,故又名“中国雷”。欧洲文献中最早的火药知识全都来自阿桓伯地区。大约14世纪上半期,火药已经在欧洲广泛传播。
-摘编自武斌《重回1500-1800:西方崛起时代的中国元素》等
材料二最晚到17世纪初,欧洲传统产品天鹅绒已传入广州等地,并开始生产,其后逐步向江浙等地扩展。中国的天鹅绒生产发展迅速,其中绣花和嵌绣黄金的高级天鹅绒产品,技艺之精湛已经超过欧洲的水平。利玛窦注意到,中国的产品所要的价钱,“大约是我们在西方所付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中国天鹅绒大量销往日本、菲律宾、欧洲,并通过马尼拉转贩到美洲的广大市场。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中国火药传播到欧洲和欧洲天鹅绒传播到中国的路径。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天鹅绒后来居上并远销海外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B B C D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D C C A B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A A C
26.(1)变化:由服务封建统治到适应救亡图存的需求;出版书籍由传统儒家经典到宣传新思想文化;出版主体趋于民间化、商业化;区域集中化;出资力量更加灵活化;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出版内容更加丰富。
(2)背景:中共中央的重视;根据地间的团结合作;群众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抗日战争或反法西斯战争的客观需要。
意义:有利于加强对根据地干部的教育;增强民众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丰富根据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抗战后的图书出版业提供人才支持;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元素
27.(1)表现:兴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博学园);收藏大量文化典籍;引进希腊学者(人才);翻译并出版希腊学者著作。(答出三点即可,只抄材料不给分)
(2)新发展:管理水平逐渐提升;馆藏规模与种类逐渐扩充;逐渐为公众服务。(任答两点)原因:国家及相关人士的大力推动;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议会改革后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英国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掠夺。(任答3点。注意史论结合,例如只写工业革命不给分,必须突出历史事件与大英博物馆发展至鼎盛的联系)
28.(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对外交通发达;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教育发达,官学和私学并行。
影响:中国的服饰、饮食、节日等习俗传入周边国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概括:消除封建权力遗迹,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消除封建权力遗迹,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推广《拿破仑法典》。
29.(1)观点:视战争为机遇,希望通过支持英国的战争以获取战后印度的自治地位。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需要印度的支持;一战前印度精英阶层已经觉醒,开始为印度的独立与自治而斗争;印度精英阶层对英殖民者抱有幻想。
(2)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一战后英国的反动政策激发了印度人追求独立的强烈愿望;印度人民由支持英国殖民当局到走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0.(1)火药传播路径:中国→阿拉伯地区→欧洲。天鹅绒传播路径:欧洲→广州(通商口岸)→江浙等地。
(2)原因:技艺精湛程度超过欧洲原品,形成产品竞争力;具有成本优势,性价比高;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中国通过广州等港口融入世界市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