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本试卷共6页,19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考试时间:2025年6月26日上午8:30-9:45★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观念:“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这种情形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一体性和多元性并见 B.长期存在着文化和地域隔阂C.历史上战乱较为频繁 D.区域经济交流逐渐趋于频繁2.下图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A.反映出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B.说明政局变迁影响经济格局C.表明南北方民族交融加强 D.少数民族封建化进一步扩展3.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分主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一律编入现居住州县户籍,就地纳税。这一改革①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解决了政府的吏治腐败③减轻了贫困农民的经济负担 ④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宋朝在地方推行路、州、县三级管理的体制,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以“四司”分权分别直接对中央负责,且未设统一行政长官。到元朝时,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变为行中书省,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官员由中书省委派并代表其处理地方事务。这A.成为君主专制的重要体现 B.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C.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发展5.黄宗羲以“天下之利”为出发点,肯定了天下人之“私”,认为“自私”与“自利”是人的天然本性,由此他痛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由此可知,黄宗羲A.继承民本思想 B.提倡工商皆本C.否定君主专制 D.主张格物致知6.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于1868年,作为晚清官办译书机构的代表,翻译馆聚集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新式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大量西书,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翻译馆先后出版译著193种,以军事科学(44种)、自然科学(40种)类最多,还有船政、工程、制造、医学、农学及社会科学等类。这表明翻译馆的设立A.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探索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促进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D.满足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7.据19世纪后期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蚕丝由1871年至1873年的3752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59946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D.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重要对象8.从1911年10月到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全国先后成立的党、社,加上少量在1911年10月前成立的团体,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这些政治社团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其中上海、北京两地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形成了“政党林立时代”。这种增长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B.思想解放潮流影响深远C.中国政治现代化尝试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9.1929年下半年,李立三开始制定自己的军事战略:坚持城市的领导权,在一省或数省首先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大城市工人的斗争,同时由红军、农民起义和国民党军队的兵变来支持。革命形势的即将成熟,不平衡的形势很快就会变成足以使中共夺取全国政权的平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土地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B.中共创建根据地的尝试C.对革命高潮到来的错误判断 D.工农武装割据开始实践10.下表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壮大的统计数据,据材料可知年份 八路军 新四军 总人数1937 80000 12000 920001939 270000 50000 3200001941 305000 135000 4400001943 339000 125892 4648921945 614000 296000 910000注:1941年的数据为皖南事变前的数字A.国民革命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积极性 B.新四军人数稳步增长超过八路军C.全面抗战路线的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D.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1.下图是人民解放战争某时期的示意图,该图可以佐证A.全面内战已正式爆发 B.国民党发动了重点进攻C.华北全境已基本解放 D.战略进攻的号角已吹响12.“一五”计划时期,党中央多次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入、全面的节约运动,向人民群众进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教育;也要求党政军群负责人员视察、休养、旅行时,地方不许接送、宴会和送礼,鼓励各级干部脱鞋下田参加劳动生产;还要求企业领导必须把节约的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在学习生产管理的同时,必须学会财务管理。全国范围的节约运动A.有利于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B.推动国民经济全面恢复C.扫除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障碍 D.为抗美援朝奠定了基础13.1961年年中,中共中央正式承认自留地。分配自留地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7%,同时国家取消了公社成立时硬性规定的私人家庭副业生产的禁令,允许恢复私人家庭饲养猪、牛、鸡、鸭和其他家畜,还可以从事家庭纺织、缝纫、刺绣和其他手工业。做出该决定的背景是A.农业合作社开始建立 B.三线建设开始布局C.经济和民生十分困难 D.七千人大会的召开14.下图是我国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示意图,其中C-D、、E-F两段数据出现增长的共同原因是A.民主法治建设快速发展 B.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思想解放助推经济的发展15.继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开后,2009年中央提出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018年又提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并逐步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这一改革旨在A.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B.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C.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D.便利乡镇企业升级改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15分)材料一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设置西域都护,其下所辖之“国”,最初为三十六,后又有分裂者,哀平之际增至五十余国。这就是说,汉王朝的西北边境“包括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乌孙、大宛和葱岭等广大地区”。这些“国”虽保留着原来的名称,但实际上与内地郡县无异。西汉王朝的政令,自西域都护府成立以后在这里得以推行。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于内地郡守。其下置副校尉、丞、司马、候、千人等属吏。各国所置之官吏有侯、相、将、当户、都尉、大禄、监、吏、泽长等名称。都护和副校尉均由西汉政府直接委任。西域都护建立以后,不断地扩大屯田范围,宣帝以后又先后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伊吾(今哈密)等地实行屯田,促进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摘编自林剑鸣著《秦汉史》材料二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为巩固边防,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等军事要素的不同,在西域设置边城、戍堡、烽燧等军事设施,构建军事防御体系,石城子遗址就是其中之一。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内西北部有子城。古城西面和北面建有高大的城墙,东面和南面则依地势建墙,城门位于西墙中部,还有角楼、马面、护城壕等设施,具有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出土遗物主要有大量板瓦、简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以及陶器、铁、石器(石磨)和五铢钱币1枚。板瓦、简瓦的表面均饰绳纹,内壁布纹或菱格纹。瓦当当面基本为云纹或变形云纹图案,个别饰几何纹。陶器有碗、体、盏、缸等,均为轮制,夹砂灰陶,素面。(如下图)-摘编自《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2016年发掘简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加强对新疆治理的措施,并简述其意义。(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的史料价值。(7分)17.【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4分)材料一自从太平军在湖北首次遭到挫折直至1868年的14年中,人们不但看到了王朝幸存下来,还看到了清朝政体的主要特征也恢复原状。由于一位现代史学家的才能,“中兴”一词取得了这一时期的更确凿的意义。芮玛丽在论及“中兴”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摘自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据统计,1912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新建厂矿470多个,投资接近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扩建投资,新增资本至少有一亿四千万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间投资的总和。其中纱厂由1911年的20家,增加到1919年的35家,正在筹建和即将开工的还有二三十家,资金总额达到6000多万元。面粉厂和机器磨坊由1911年的40家增到1919年的120多家,资金从600万元增加到4500万元。中国的面粉畅销于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其他如毛纺织、卷烟、火柴、造纸、肥皂、榨油、制革、蜡烛等工业,也都有较大的发展。-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史简编》(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提出你的见解,并加以说明。(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该时期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18.【外交政策与国际格局】(14分)材料一“我们需要英美政府的援助。”在现时,这也是幼稚的想法。孙中山的一生中,曾经无数次地向资本主义国家呼吁过援助,结果一切落空,反而遭到无情地打击。在孙中山一生中,只得到一次国际的援助,这就是苏联的援助。请读者们看一看孙先生的遗嘱吧,他在那里谆谆嘱咐人们的,不是叫人们把眼光向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而是叫人们“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孙先生有了经验了,他吃过亏,上过当。我们要记得他的话,不要再上当。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材料二70年代初,在中美最初进行试探性接触的时候就出现了“谁需要谁”的争论。首先,北京不希望以需要者的身份出现,是美国想进行这样一次会谈,也是美国想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来解决棘手的台湾问题。尼克松访华前夕,周恩来在内部作了一个报告,自信充分反映在报告中:美国对华政策破了产。苏修利用美国侵略越南的时机,极力扩张其在欧洲与中东的势力范围,美帝国主义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同中国改善关系,以便与苏修相对抗。由于尼克松内外交困,所以,他强烈要求访华,他来时,不得不带些东西来。否则,他会发现他回国后无法向国人解释清楚。-摘编自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意义。(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背景。(8分)19.【思想解放与社会变迁】(12分)材料过去把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其实,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了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橘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其根由何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从中西之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入到形而上的比较。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在器物和制度之后,是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这种对立,促成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引发了中西文化的激烈论争。-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部分观点,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B A C C A B C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C D A C D 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答案】(1)措施:设置西域都护;以“国”为单位,实行郡县式管理;推广屯田制。(4分)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推动了边疆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任意2点4分。)(2)属于第一手史料。(1分)可以用来研究西汉对新疆的地方治理;了解中原和新疆的经济文化交往;探究汉代军事防御体系;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任意3点6分。)17.(1)【示例】观点1:同治中兴延续了清朝的统治。评述: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逐渐放弃了封闭政策,与外国建立更多联系,重用汉族地方督抚,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恢复了在全国的统治。清政府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些近代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创办近代海军,修建铁路,派遣留学生。同治中兴推动了中国大规模的近代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实力,使得清政权相对稳固,延续了清朝的统治。观点2:“中兴”说夸大了洋务“新政”的历史作用(评述略)。评分说明:观点2分;说明6分,需要包括背景、内容、影响,每个方面2分。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国民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世界大战的冲击给中国轻工业提供了国际市场。(任意3点6分。)18.【答案】(1)政策:一边倒。(2分)意义: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完整;在国际关系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任意2点4分。)(2)背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中国逐渐改变一边倒的政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4点8分,从中美两国角度各自任取两点。)19.【示例】论题:新文化运动是近代百年的第二次民族反思论述:辛亥革命突破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潮流下,利用清朝改良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制,成为近代百年的第一次深刻的民族反思,但它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和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思潮的影响下,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学、新道德,有力地打击和动摇了长期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继辛亥革命反封建求民主之后,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因此成为近代百年的第二次民族反思。结论:新文化运动作为20世纪第二次民族反思,解放了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它观点:新文化运动越出了启蒙的本义、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东西文化的对立和论争、新文化运动是向西方学习真理的探索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反映等。评分建议:论题2分,观点阐释论证8分,结论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