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学年泸源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4500年的哈拉巴古城以建立在6-15米高的人工土丘上的城堡为核心,周围环绕着面积更大的市区和街道,街道布局整齐,纵横延展皆以直角相交。城内房屋用规格基本一致的烧制方砖建造,大房子有良好的排水设备,小房子则没有。据此可推知,当时的哈拉巴()A.形成了贵贱分明的种姓制度 B.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的特征 D.注重兴修水利工程2.20世纪30年代以前,埃及文明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但是后来埃及学家普遍认为20世纪20年代首次发掘的苏美尔遗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B.史学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发展C.历史事实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实3.在波斯帝国,国王被描绘成“王中之王”,是人世间的太阳,所有其他的君王都要围着他旋转。在雕塑艺术中,波斯国王的塑像也比其他人更高大,王冠显得十分特殊,甚至胡须也更茂密。这反映出波斯帝国()A.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实行君主专制制度C.增强了各地区的文化认同 D.注重突出国王权威4.图1为《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图中可见,庄园的土地被划分成条状,领主的土地和农民的份地分散在各处,互相交叉;右下角是公共草地,各家均可在此放养牲畜。庄园内除领主的房子外,还有教堂、堂区神父的房子、谷仓等。该图反映出,中古时期西欧文明具有()图1A.领先性 B.混合性 C.内聚性 D.和平性5.从8世纪末起,日本农民赋役负担愈发沉重,有的四处逃亡,有的被迫把土地“寄进”给豪强,自己沦为豪强的“寄口”。国家掌握的土地和人口锐减,豪强控制的私地及私民剧增。这导致日本()A.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6.东非索马里半岛北部沿亚丁湾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地区。在繁荣的国际贸易中,这一地区兴起了一些沿海城市和国家,这些城市每年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巨额收入。这表明( )A.外贸在东非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B.国际贸易标志国家产生C.海上交通繁荣推动了跨区域文化交流 D.海外贸易带来城市独立7.1553年,英国人发现白海后不久就建立了一家俄罗斯公司,接着又成立了一家土耳其公司。1600年后,此类公司在各国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都是国家支持的拥有特权的垄断组织。这类公司的建立( )A.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展 B.巩固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C.促进了自由贸易的兴起 D.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8.16世纪50年代,意大利人本佐尼首次在尼加拉瓜见到可可,认为其“更适合给猪喝”。60年后,英国诗人桑兹在土耳其见到咖啡,认为其“像煤烟一样黑,而且味道和煤烟也没什么不同”。但之后大约一个世纪,欧洲人却被这些饮品征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食品保鲜技术的进步 B.洲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全球各地饮食习惯逐渐趋同9.某学者指出,成功的中世纪商人在逝世时都是感到罪疚的,而且把金钱留给教会作为非生产性的用途。成功的新教商人在世时不再对他们的生产活动感到羞愧,逝世时会把金钱留下协助其他人仿效他们。这一转变()A.得益于科学革命的发生 B.反映了启蒙时代的思考C.有利于欧洲社会的转型 D.建立了一种新的宇宙观10.1528年出版的《廷臣论》一书认为,“廷臣”是出身高贵的人,但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他们应衣着整洁,举止优美,谈吐敏捷,精通体育和武艺,懂得跳舞并会欣赏音乐,还应懂拉丁文和希腊文。该书一经出版,大受欢迎,在1600年以前印过约100版。这反映了当时()A.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的幸福 B.人们对理性王国的渴望C.贵族阶层要求摆脱专制王权 D.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11.表1179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多数议员对“公民”的认知公民 积极公民 初级议会选民。他们有权参加立法议会代表选举人的选举。立法议会议员选举人。他们不仅必须是积极公民,而且必须是一个相当富有的财主。消极公民 没有资格充当积极公民的人。据此可知,大革命时期()A.实现了《人权宣言》的理念 B.权利观念的混乱导致社会失序C.等级观念依然具有一定影响 D.私有财产始终是革命焦点问题12.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德国制造”是低档产品的代名词。 19世纪末,“德国制造”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德国()A.国家统一的影响 B.军国主义的特征C.法西斯主义起源 D.民族主义的内涵13.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周期性转移。第一个科学中心是意大利(-1610年),第二个是英国(1660-1730年),第三个是法国(1770-1830年),第四个是德国(1830-1920年)。英国成为科学中心()A.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发展完善 B.得益于光荣革命的发生C.标志着人类进入大变革时代 D.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14.在近代早期,法国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一直被时人诟病。16-18世纪,法国王室政府和城市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清洁卫生法令,设立专职的管理机构、治理法庭和治理官员;巴黎等城市还形成了以私人承包经营为特点的城市清洁方式。据此可知,当时法国()A.工业革命导致环境问题 B.确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封建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D.注重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15.1889年成立的芝加哥“赫尔之家”是美国社会安置运动的代表。它既为所在社区新移民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和援助,也为美国第一代职业女性提供培训,培养了一批致力于改善市政、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和促进机会平等的女性。“赫尔之家”的出现源于()A.经济社会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诞生C.男女平等的实现 D.福利国家的建立16.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后,开始组织建立各行业工会。在德国组建了26个中央工会组织,在意大利组建了全国性的印刷工人工会,在阿根廷组建了木工、印刷工人工会,在非洲的开普敦、德班等地区也组建了木工联合协会、印刷工人协会等。据此可知,当时()A.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 B.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D.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17.1885年,法国第一个工人合作社鲁贝和平社成立,成员人人平等,享有一样的权利,也需承担相应的义务。该社除了为工人提供社会和医疗等服务外,也支持工人运动,还通过举办辩论会、讲座、娱乐活动等方式向大众传播社会主义知识。据此可知,鲁贝和平社的成立()A.标志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C.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D.有利于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8.工业革命后,象牙广泛用于制作台球和钢琴琴键,象牙贸易迅速发展。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创设了国际非洲协会,组织雇佣兵征服刚果等地区,并大量猎杀非洲象,造成了约800万非洲人和数十万头大象遇害。这( )A.标志着非洲被瓜分完毕 B.破坏了非洲社会结构与生态平衡C.推动了非洲一体化进程 D.表明比利时控制了非洲经济大权19.1850年后,英国资本先后控制了巴西的棉花、阿根廷的谷物和肉类贸易、墨西哥的银矿生产以及拉美大多数国家的铁路和港口。1870年,英国在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金额达到8500万英镑,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投资国和债权国。这反映了拉丁美洲()A.移植了英国的现代化模式 B.独立进程受到阻碍C.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形成军事独裁统治20.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美国总统威尔逊原先积极支持中国,并做出一系列善意举动,但在日本的强烈反对下,威尔逊一改前议,最终作出了牺牲中国的决定。这表明()A.日本的国际地位高于美国 B.美国“金元外交”政策受挫C.欧洲的优势地位遭到动摇 D.强权政治影响战后国际秩序21.某一时期的俄国,人们发起破坏双头鹰的运动。许多人爬上政府机构的大楼楼顶,摘下罗曼诺夫王朝的双头鹰标志,插上红旗;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搬动的双头鹰标志,则用旧布蒙上。这一运动的发生主要是因为()A.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施 B.二月革命的爆发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D.十月革命的胜利22.1930年,苏联在工业领域基本消除了私营企业,工业生产指标由各种部委制定,企业需要的资源和资金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的收入上缴国家,产品由国家统一包销,价格也由国家统一规定。据此可知,苏联工业管理体制的特点是( )A.集约化 B.市场化 C.集中化 D.分散化23.1929-1933年间,印度农民收入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债务增加了2-3倍,城乡失业者和半失业者达4000万人。与此同时,英国在193年到1934年间,却从印度运走了价值20亿4450万卢比的黄金。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A.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B.经济危机助推反殖民运动C.英国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D.世界殖民体系被彻底摧毁24.1939年6-7月,德国通过多种渠道数次向苏联表示“希望两国关系正常化”,还向苏联声明,苏德之间在黑海到波罗的海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随后经过谈判,两国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194年6月,德国突然闪击苏联。这()A.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B.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C.体现了苏德战争的残酷性 D.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25.196年,美国颁布《双边教育与文化交流法》,该法案授权相关部门向各国散发与美国相关的各种信息,建设宣传美国文化的学校、图书馆和各类社区中心,派遣或接受留学生。这一法案旨在()A.服务于美国国家战略 B.展示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C.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 D.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26.从1950年到1977年,联邦德国工业生产增长了34.04倍,平均每年增长6.2%;农业平均每年增长2.2%,创造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奇迹。这一奇迹()A.得益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消除了社会各阶层之间差距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表明政府宏观调控取得成效27.表2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10.25%6.45% 4.95%对表2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A.苏联国民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B.新经济政策实施带来1951-1960年高速增长C.苏联经济改革曾取得一定成效D.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1971-1980年增速放缓28.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阿尔及利亚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本国历史所占比重仅为8.5%;到了21世纪,这一比重跃升至52%。这一变化()A.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 B.表明非洲大陆民族意识的觉醒C.否定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 D.动员了民众支持非洲独立运动29.1960-1985年间,墨西哥先后培育出130多个小麦良种,推广到24个国家。1962年成立全国种子公司,先后培育、试验和推广40多种玉米良种,使玉米产量提高一倍以上。绿色革命让墨西哥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农产品研发中心。据此可知,墨西哥()A.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B.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C.实现了工业高速增长 D.积极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30.当今世界,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高效、优质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的共识。这说明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 )A.文化多样性 B.经济全球化 C.世界多极化 D.社会信息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地理和文化上的分隔带,也是沿岸居民交往的通道和人类活动的舞台。在地中海沿岸及邻近地区兴起了众多的文明,形成了“围着一个池塘的群蛙”,这些“群蛙”之间通过地中海很早就存在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摘编自武逸天《《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简评》等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海上运输货物成本昂贵、缓慢且低效。1956年,货运大亨麦克林提出在船上整齐码放集装箱改进海运的设想。这使每吨货物的装船成本从5.83美元下降到16美分,时间也大大缩短。集装箱的发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流创新之一,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更为频繁。-摘编自(法)雅克·阿塔利《海洋文明小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上古时期地中海沿岸创造了伟大文明的“群蛙”名称。(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人从地中海航行转向远洋航行的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集装箱海运产生的背景。(8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1世纪以前,西方书籍几乎都是由各类宗教机构进行制作的。13世纪,各类宗教机构不再是书籍的唯一生产者,神职人员、学者、教授和学生们与专业的手工艺者一起组织起了书籍生意,产生了大量的世俗抄书坊,并形成了由书商、出版商、抄录匠等专业人士组成的“行会”。世俗抄书坊的分工更加精细明确。-摘编自陈璐《从手工艺到机械化》材料二15世纪,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机在西方世界激起了一场革命。在印刷机发明之前,书本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书是用宗教当局的语言拉丁文写成的。随着印刷机的增加,越来越多用普通老百姓语言印刷的书籍出现了。这样,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几乎每一个识字且买得起书的人都能够逐渐地接触到科学、哲学等知识。-摘编自(美)德弗勒等《大众传播通论》材料三电子图书的出现使书籍的内涵及普及发生了变化。电子图书能将立体图画、声音、视频等媒介融入其中,让读者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互联网的普及使电子图书迅速发展,令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是也带来了利与弊的双重影响。-摘编自刘硕《从纸质图书到电子图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时期书籍生产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刷机的发明对近代欧洲社会的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书籍发展的认识。(4分)模拟测试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D C C A A B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D D A D D B C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C B A A D C A B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答案】(20分)(1)“群蛙”: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如学生答出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可同等给分)。(每点2分,任答2点4分)(2)影响:造成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引发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每点2分,任答4点8分)(3)背景:传统海运存在弊端;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麦克林个人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4点8分)32.【答案】(20分)(1)新变化:逐渐走向世俗化(制作机构从宗教机构转变为世俗抄书坊;参与书籍制作的主体由神职人员扩大到世俗人群);形成专业行会;分工更加精细。(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原因: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与市民阶层的壮大;大学的创办;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兴起。(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推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及发展;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及发展;冲击了封建秩序;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每点2分,任答4点8分)(3)认识:书籍的发展反映时代的变迁;书籍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影响书籍的发展。(每点2分,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