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
1.(1分)阅读以下关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资料,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考古资料: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这些石器类型多样,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同时,还出土了超过10万件石片,其原料主要为脉石英、砂岩等。遗址中存在多个灰烬层,最厚处可达6米,其中包含大量烧骨、烧石,经鉴定,烧骨种类有鹿、牛、马、猪等多种动物骨骼。
A.打制石器类型多样,表明北京人已经有了明确的劳动分工
B.大量石片的出土,说明北京人主要以制造石器为生活来源
C.从灰烬层及其中包含物可知,北京人会使用火且能保存火种
D.遗址中发现多种动物烧骨,证明北京人只吃熟食
2.(1分)观察如图《西周分封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削弱周王室的权力
B.受封的诸侯仅包括周天子的子弟和亲戚
C.诸侯国要向周天子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D.分封制下各诸侯国之间联系紧密,不会发生战争
3.(1分)史书记载,秦国旧贵族对商鞅变法多有不满,其中“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一规定引发强烈反对。该规定所涉及的变法措施是(  )
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B.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1分)历史学家在研究秦朝历史时,发现一份秦朝官方文件残片(如图示意),上面的文字字体规整统一。根据所学知识,这与秦始皇的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修筑长城 D.推行郡县制
5.(1分)在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以下文物现象:原本流行于南朝的莲花尊,在北朝晚期的贵族墓葬中也有出土;北朝壁画中出现了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情景;部分北魏墓志的书法风格与东晋王羲之的书法有相似之处,呈现出“斜划紧结、笔力劲健”的特点。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
D.社会动荡促进文化融合
6.(1分)《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清初学者顾炎武评价道:“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阅读两则材料,并结合如图地图思考,二者高度肯定隋朝大运河,主要基于大运河(  )
A.实现了南北重归统一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D.推动了沿岸城市兴起
7.(1分)“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各地刊物纷纷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使这场运动触及的社会面极为广泛。”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B.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C.指明中国革命正确方向 D.激起全国人民抗日怒潮
8.(1分)某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商业税占国家财政收入比例从北宋初的10%上升至南宋的65%,而农业税占比则从60%降至35%。这种变化说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彻底完成 B.土地兼并导致农业衰退
C.国家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D.海外贸易取代国内商业
9.(1分)《明实录》记载,郑和船队携带的“青花瓷器、丝绸”在海外交易时,常以“赏赐”形式进行。结合所学判断,这种贸易模式(  )
A.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互惠互利
C.体现了朝贡贸易的政治属性
D.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10.(1分)1872年,李鸿章奏请设立轮船招商局,规定“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这一举措(  )
A.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局限
B.标志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C.体现官督商办模式的管理创新
D.旨在抵制外国对铁路修筑的控制
11.(1分)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学生数量从1904年的6943人激增至1909年的163.9万人。这种变化反映(  )
A.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B.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C.传统文化失去社会价值
D.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12.(1分)某学者指出:“这场战役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更重要的是通过空间换时间策略,为沿海工业内迁争取了宝贵时间。”该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3.(1分)1956年,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一主张(  )
A.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C.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思路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4.(1分)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特区的“特殊性”在于(  )
A.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B.实行完全自由市场经济
C.政治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D.享受高度自治权
15.(1分)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民大会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继承父母财产的人都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表明雅典民主(  )
A.重视公民道德与义务 B.存在性别与财产歧视
C.维护全体居民的利益 D.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16.(1分)1348年黑死病肆虐欧洲,导致劳动力短缺,庄园主不得不提高雇工报酬,农奴趁机用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C.促进了手工工场的集中化
D.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
17.(1分)某历史地图标注了“好望角”“马六甲”“果阿”等地,这些地点见证了(  )
A.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B.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C.葡萄牙的殖民扩张路线
D.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18.(1分)据统计,18世纪英国工人日均工资为0.5便士,到19世纪中叶增至1.5便士,同期物价上涨约2倍。这说明工业革命期间(  )
A.工人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B.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减轻
C.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
D.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19.(1分)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金钱控制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风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该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动荡
B.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矛盾
C.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
D.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掠夺
20.(1分)1871年德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宣战、媾和、缔约等权力,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德国(  )
A.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皇帝权力受议会制约
C.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D.实现了权力的制衡
21.(1分)19世纪末,日本提出“脱亚入欧”,主张“我国不可犹豫,与其坐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该主张(  )
A.推动日本实现文明开化 B.加速了亚洲殖民化进程
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D.导致日本社会矛盾激化
22.(1分)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支持奥匈,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法国和英国随即卷入战争。这表明一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军事集团的连锁反应
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D.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23.(1分)爱因斯坦曾说:“牛顿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伟大的思想家与艺术家的工作将永远流传。”他这样说的依据是牛顿理论(  )
A.被证明存在严重错误 B.无法解释微观世界规律
C.已被相对论完全取代 D.阻碍了科学技术发展
24.(1分)下列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A.新航路开辟——地中海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巴黎公社成立——马克思主义诞生
C.明治维新——日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D.工业革命——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5.(1分)某学者提出“历史解释应遵循‘情境化原则’,即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理解”。下列符合该原则的是(  )
A.认为王安石变法必然失败是因其脱离实际
B.将戊戌变法失败归因于光绪帝缺乏实权
C.分析美国内战爆发原因时考虑南北经济差异
D.把法国大革命爆发简单归结为路易十六暴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铭文记载:“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摘自上海文物博物馆)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食货志》(1)结合材料一文物和铭文,说明其作为实物史料对研究秦国历史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中“务本”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然而,变法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从1915年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摘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当代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推动斗争取得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相关论述(1)依据材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三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一观点的理解。
2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徽商秉持“贾而好儒”理念,商号内常见“以诚待人,以信接物”匾额。清代徽商胡光墉(胡雪岩)不仅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资助收复新疆,更在杭州创立“胡庆余堂”药号。其店内高悬“戒欺”匾额,亲立“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规矩,瘟疫期间“辟瘟丹”坚持平价供应。晋商首创票号制度,以“日升昌”为代表的票号发明汉字密押防伪体系,实现“一纸信符传千里,百万白银立兑现”。晋商家族重视教育,乔家堡私塾延请名师授课,要求子弟恪守“信誉即财,义中取利”的商道。
——摘自张海鹏《徽商与晋商比较研究》材料二:
项目 微商 晋商
核心产业 茶叶贸易、木材经营、典当业 食盐贩运、丝绸贸易、金融票号
文化基因 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强调儒商结合 依托北方商路,注重务实创新
建筑遗产 西递宏村古民居建筑群 平遥古城、乔家大院
(1)依据材料一,分别提炼徽商与晋商的经营核心策略。
(2)结合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商帮兴起的社会条件。
(3)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组对比内容,运用对联“仄起平收、虚实相对”的规则,创作体现商帮特色的对联。
(4)结合当代社会价值观,阐述明清商帮精神对青少年成长的现实意义。
1.C2.C3.C4.B5.C6.B7.B8.C9.C10.C
11.A12.A13.C14.A15.A16.A17.C18.A19.B20.C
21.A22.B23.B24.A25.C
二、非选择题(共35分)
26.(1)价值:商鞅方升作为实物史料,印证了秦国统一度量衡的史实;铭文记载了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标准,为研究秦国经济改革提供直接证据。
(2)措施:坏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急耕战之赏(奖励耕织与军功)作用:推动农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27.(1)经济措施: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编制国家预算;教育措施: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根本原因:变法触动了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2)联系;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深化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影响。
(3)理解: “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辛亥革命未彻底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弥补了这一不足,是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奠定基础。
28.(1)徽商:诚信经营,儒商结合,重视社会责任;普商:创新金融(票号制度),注重教育,坚守义利观。
(2)条件:_商品经济发展,长途贸易兴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繁荣;区域间经济联系加强,货币需求扩大。
(3)示例(选“核心产业”):上联:徽商茶杰典当营天下下联:普商盐丝票号通九州
(4)现实意义:诚信为本,培养正直品格;创新务实,勇于探索实践;社会责任,关注集体与国家;义利兼顾,树立正确价值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