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高三年级第五次适应性考试思想政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C A B D C A A D B A B D C C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①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党通过制定政策和推动地方立法,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实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1分)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杭州市和长沙县的做法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分)基层民主协商和数字技术应用相结合,拓宽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治理的渠道,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1分)③南京、杭州等地通过地方立法和标准制定,将数字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体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1分)长沙县规范行政执法流程,杭州人大开展法治政府监督评估,强化权力制约,确保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驱动因素:国内:①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2分)②政府实施科学宏观调控,引导企业优化市场布局。(2分)国际: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格局调整;(2分)②新兴市场崛起,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我国积极融入并推动构建多元合作格局。(2分)战略价值:①有利于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韧性,抵御外部风险。(1分)②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广阔空间与动力。(1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①从法理、情理等方面为当事人释法明理、分析利弊,反复劝导;(1分)对双方当事人的过错进行剖析,指出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公正的评判和责任划分,促使双方达成和解;(1分)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增大调解的可操作空间。(1分)②遵循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1分)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有约必守,违约有责);(1分)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不能单方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否则须承担违约责任;(1分)除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外,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守约方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1分)③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即郭某、贺某向林某赔偿损失。(1分)(2)①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解释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流转期限等规定,帮助农民了解土地权益保护(1分);②农业合作社法律地位与运营:阐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1分);③农业技术合同与知识产权保护:分析农业技术合同的特点、签订要求及违约责任,强调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避免技术侵权纠纷(1分);④农产品销售与合同法:介绍农产品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合同法知识,包括买卖合同的成立、履行、变更、解除及违约责任等,保障农民合法权益(1分);⑤涉农环保法律:阐述农业生产中的环保法律要求,如农药使用规定、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分);⑥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介绍农村纠纷的多种解决途径,包括调解、仲裁、诉讼等,引导农民合理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维护社会稳定和谐(1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智慧农业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带来生态失衡、成本过高等问题,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2分)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的智慧农业应根据土壤条件、经济水平等差异,采取差异化策略。(2分)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智慧农业发展要以“可持续”为前提,在解决矛盾中推动农业现代化。(2分)(2)①通过观察多个案例,归纳出“科技创新需本土化”的一般结论。(3分)②运用求同法,发现中国与CGIAR合作、浙江“未来农场”等案例的共同规律,技术创新与传统智慧结合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3分)(3)①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非遗进校园通过课程开发、数字化教学,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2分)②文化创新推动民族精神时代化,“非遗+科技”“非遗+设计”等模式,将传统元素转化为现代价值,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2分)③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的根基,非遗“破圈”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2分)秘密★启用前2025年高三年级第五次适应性考试思想政治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表为1912—1928年中国主要政治势力的治国实践简表。政治势力 实践方案 存续时间 结果特征南京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共和制 3个月 约法被撕毁,政权旁落北洋军阀政府 军事独裁+立宪幌子 16年 内战频发,主权严重丧失广州国民政府 联俄容共+反帝主张 2年 因右派叛变中途夭折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等著作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救亡图存”与“制度转型”的双重困境,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原因是①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实践均未能突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②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的统治实践证明,照搬西方模式无法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③国际帝国主义对中国各资产阶级政权的支持,本质上是维护其在华特权的体现④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新道路提供了科学理论与阶级基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 2024年,某省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十个明确”为根本遵循,将“十四个坚持”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既立足“美丽中国”目标完善生态法规体系,又紧扣“中国梦”本质要求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上述举措旨在①以法治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道路行稳致远②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民族复兴根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③把“十个明确”作为行动纲领,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制度体系④将“十四个坚持”转化为实践动力,助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 下图是2024年第二季度CEEM大宗商品均价涨跌互现,石油、大豆等价格有涨有跌。这表明A. 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B. 市场调节盲目性导致价格无序波动C.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商品价格联动性增强 D. 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互现体现市场失灵4. 2025年初,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与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的压力。为此,央行实施结构性再贷款工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财政部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并推进减税降费。同时,国家发改委发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上述政策组合的主要目的是①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③引导市场预期,激发企业投资活力 ④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5. 2024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修订《江西省立法条例》,通过"江西数字人大"平台、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1.2万余条,其中少数民族聚居区代表提出的23条建议被吸纳。条例新增"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协同机制"条款,明确省级立法需与民族自治地方法规衔接,并设立专项立法调研基金支持民族地区立法能力建设。该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两次向省委请示汇报后表决通过,实现了立法过程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度融合。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哪些优势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成效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创新发展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地位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6. 习近平总书记引清代郑板桥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结合《管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民主形态”。新时代以来,我国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年均举办1300余场调研议政活动,司法机关通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守护公平正义,民法典立法过程征集102万条群众意见。这些实践体现了①政协作为参政党联盟,通过协商议政凝聚治理共识②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顶层设计与民意吸纳相统一③司法机关独立行使监察权,确保法律实施的公正性④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于民主决策、法治实施的全过程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古代《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建筑理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与材料特性;近代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倡导“功能决定形式”,主张以工业材料满足实用需求。当下中国建筑既传承“天 人合一”的文化基因,又融入“为人民设计”的革命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功能的统一。这体现了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古代建筑理念的科学性高于近代理论②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其精神内核与时代需求的辩证统一③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建筑理论是对工业时代实践的能动反映④革命文化的实践导向作用决定了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发展方向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8.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我国既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基因,又强调活化利用以融入现代生活,既遵循“水脉、文脉、生态脉”协同发展规律,又彰显“团结统一、务实创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这一实践体现了①“穷则变,变则通”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统一②“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与“愚公移山”精神的内在契合③“根深则叶茂,源远而流长”与“以文化人”的辩证关系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与“守正创新”的实践逻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 某导演在改编脱贫攻坚真实事件为电影时,面对“艺术夸张与事实还原”“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的创作争议。他坚持深入走访原型人物,在保留扶贫干部“泥土味”真实感的同时,融入现代影视技术重构时代场景,既让年轻观众感受历史温度,又唤起全社会对脱贫精神的价值认同。该创作①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价值判断基础,实现了电影艺术的社会功能②通过技术创新消解历史真实,达成了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统一③立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平衡了集体记忆与个体情感的表达④借助现代传媒超越历史条件,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 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卷卷古籍承载文明密码,不同肤色的商人往来其间(如右图)。中原的丝绸技艺与西域的色彩美学碰撞,儒家的“仁 者爱人” 与佛教的“慈悲为怀”交融。这般跨越地域与文明的对话,旨 在①消弭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大同②把握矛盾共性,否定文化个性③推动文化交融,促进文化创新④寻求价值共通,推动文明共进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虽达成“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确立2035年前每年3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目标,但执行力度不足;同期金砖国家扩员至10国,推动贸易本币结算并呼吁改革国际金融体 系;而美国2024年大选后重启单边关税政策,导致WTO争端解决机制瘫痪。上述现象共同反映出全球 治理困境的根源在于①国际组织缺乏强制力与决策效率低下 ②新兴经济体与传统大国的利益博弈加剧③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缺失 ④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结构性矛盾激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 2024年,RCEP区域内机电产品贸易额同比增长18.3%,其中中国对东盟新能源汽车出口激增320%,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同期对中国钢铁出口征收的碳关税导致相关企业成本上升15%。与此同时,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动本土半导体产能扩张,但全球芯片供应链却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上述现象的原因应包括①比较优势动态变化推动产业链重构 ②绿色贸易壁垒加剧国际贸易失衡③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单边主义政策并存 ④技术创新削弱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3. 2024年,某跨国新能源企业A公司与中国西部某市签订《动力电池产业园投资协议》,约定投资10亿元建设电池回收基地,其中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为3亿元,违约金为合同总金额的20%。2025年,因国务院《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出台,该项目被环保部门叫停。经查,A公司已投入5亿元建设厂房,但实际损失仅1.5亿元(含预期收益),当地政府给予0.8亿元生态补偿。下列关于违约金与损失赔偿的计算正确的是①按约定支付2亿元违约金 ②按实际损失1.5亿元赔偿③扣除政府补偿后支付0.7亿元 ④按“损失+30%”调整违约金为1.95亿元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4. 某市市场监管局对甲公司作出罚款50万元的行政处罚,甲公司于2024年3月1日收到处罚决定书。甲公司不服,于2024年9月15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已知《行政诉讼法》规定起诉期限为6个月)。一审法院以“起诉超期”为由驳回起诉,甲公司提起上诉。二审法院于2024年12月20日立案,2025年3月25日作出判决(《行政诉讼法》规定二审审理期限为3个月)。甲公司在2025年4月发现关键新证据,于2025年4月20日申请再审。下列关于本案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甲公司起诉未超期,因起诉期限从知道处罚决定起算6个月②二审法院审理超期,因立案到判决超过法定3个月期限③甲公司可申请再审,因新证据可作为启动再审的法定事由④再审审理中,新证据需经法庭质证才能作为定案依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某班围绕“人工智能是否具备创造性”展开讨论:甲:“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因为它不能进行真正的发明创造。”乙:“只有具备自主意识的主体才可能有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备自主意识,所以没有创造性。”丙:“人工智能能生成全新方案,因此它具有创造性。”丁:“有些具备创造性的主体是人类,所以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故没有创造性。”下列对四人观点的逻辑分析正确的是①甲的定义犯了“循环定义”错误,未明确“创造性”内涵②乙的推理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符合“否定前件式”规则③丙的判断混淆了“创造性”与“生成新方案能力”的概念外延④丁的推理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的规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 观察以下图形,对于创新思维在这些图形设计中的体现,分析正确的是①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已有成果的继承,这些图形是对传统几何图形的简单重复②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这些图形通过不同几何形状的组合体现了发散思维③创新思维要注重想象,这些图形的设计离不开对几何形状的联想和想象④创新思维就是突破常规,这些图形完全脱离了传统几何的范畴,是全新的创造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强调“以数字变革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同年,多地探索“区块链+政务服务”模式,如北京通过“长安链”实现企业证照数据跨区域互认,助力中小企业融资超千亿元。2025年,南京出台《城市数字治理若干规定》,明确建立全市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推动公共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并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纳入司法应用。杭州人大创新构建“法治政府建设数字化监督地方标准”,通过采集政府立法、决策、执法等五维数据,形成“杭州指数”,实现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量化评估。在基层治理领域,砀山县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模式,整合“雪亮工程”和政务服务平台,通过AI算法分析12345热线数据,提前化解矛盾纠纷,群众满意度达96.8%。同时,长沙县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将254个政务事项整合为36个集成服务,办理时限压缩52%,并通过“湘易办”APP实现76.24%事项全程网办。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我国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对外贸易承压前行却亮点频现。根据华马威的分析显示,对新兴市场(不含东盟)出口贡献率大幅提升,东盟、欧盟等传统市场结构优化(如下图)。2024年,我国持续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积极应对贸易环境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这些变化既顺应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也与我国经济政策导向紧密相关。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相关知识,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并阐述这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价值。(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某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县。近年来,随着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经济的加速推进,涉农纠纷呈现出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2024年,该县某镇人民法庭挂牌成立了助农法庭。下面是人民法院报报道该“助农法庭”的有关内容。【案情事实】2024年2月,林某与郭某、贺某签订了一份种子生产合同,约定由林某为郭某、贺某生产水稻种子,郭某、贺某提供技术指导、农药等必要生产资料,并承诺保障林某的收益。合同执行过程中,因某种养专业合作社、郭某、贺某未按合同约定支付相应款项,林某起诉至法院。【释法调解】助农法庭受理该案后,经梳理案件情况、明确争议焦点、听取当事人意见后,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你认为调解员会怎样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的结果会如何?请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将下列内容补充完全。(8分)①调解方式:②调解法据:③调解结果:【案外延伸】助农法庭定期组织干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进村入户敲门送法”活动,通过举办“乡村夜话”“屋场贴心会”等主题活动,结合相关真实案例以案释法,讲解法律知识,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你认为“助农法庭”在“释法”时的案例还会涉及哪些法律问题?(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智慧农业的“双刃剑”效应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我国在盐碱地改良、精准农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河北省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结合气象数据制定灌溉方案,使盐碱地小麦亩产从几十公斤提升至230公斤。然而,智慧农业的大规模应用也带来新挑战,新疆某示范区因过度依赖水肥一体化技术,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山东某基地因数据采集设备成本高昂,小农户难以负担。专家指出,智慧农业需在“增产”与“可持续”、“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这正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矛盾运动的生动体现。材料二:全球农业科技的“中国方案”2024年,中国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合作启动12个农业科技项目,涵盖生物育种、生态保护等领域。在塞拉利昂,中国农技专家推广耐盐碱水稻品种,帮助当地农民实现亩产750斤,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国内实践同样亮眼,云南元阳梯田通过“稻鱼鸭共生”系统,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技术结合,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未来农场”利用AI算法优化种植决策,减少化肥使用量20%。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规律:科技创新只有扎根本土实践,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现代化。材料三:非遗传承的“破圈”之路2024年,云南省迪庆州将“藏族锅庄”“德钦弦子”纳入中小学课程,开发校本教材20余册,培训学生超10万人次。教师通过“非遗+课堂”模式,将舞蹈动作拆解为数学几何问题,用VR技术还原茶马古道场景,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与此同时,设计师将传统扎染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推出“国潮”系列产品;故宫博物院与科技企业合作,用区块链技术确权文物数字藏品,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这些探索表明,文化传承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在守正创新中培育民族精神。(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智慧农业发展中的“双刃剑”效应。(6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归纳推理及其方法”的相关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6分)(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非遗“破圈”对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高三年级第五次适应性考试思想政治参考答案.docx 2025年高三年级第五次适应性考试思想政治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