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将进酒》 课件(共2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十一 《将进酒》 课件(共2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诗 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曹操
王维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范仲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短歌行》
《送元二使安西》
《凉州词二首·其一》
《苏幕遮》
知人论世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对他的精彩描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不见》中的描写: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是“盛唐气象”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是不可能没有的,然而李白的诗歌有压倒一切的辉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
——林庚《盛唐气象》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24岁)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42岁)
仕途失意
赐金放还(44岁)
与友畅饮
作将进酒(52岁)
济苍生安社稷
(14岁)
安史之乱
入永王府(54岁)
流放夜郎
途中遇赦(56岁)
寓居当涂
卒(62岁)
初入长安
无功而返(30岁)
《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相甫和杨国宗,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写作背景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
将进酒
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属古体诗。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
解题
“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吟咏诗韵
1.听示范朗读,听准字音,把握节拍和用韵。
2.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 此诗感情奔放,气势雄浑,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把握感情基调,集体激情诵读。
将( )进酒
莫使金樽( )空对月
径须沽( )取对君酌( )
钟鼓馔( )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 )欢谑( )
听读正音
qiāng
zūn
zhuó

xuè

zhuàn
研读悟情
全诗感情奔放,跌宕起伏。请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梳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第一部分
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表现手法:
比兴、反衬、夸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青春已逝,年华不再,人生苦短。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慨叹时光飞逝。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乐观自信,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本质。
表现手法:夸张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①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思考: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是真正的“乐”吗 ?
文言文中表示酒器(酒杯)的词:
尊,樽,觥,觞,爵,角,觚,杯羽,杯杓,钟,盅,酌,斗,卮。
②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一种自我安慰。
第二部分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有什么好处?
①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节奏,显现出诗人豪放直爽的性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既表现对富贵荣华生活的否定,又有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为什么?
用“古来圣贤”不被重用,来自我安慰,同时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愤: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表现手法:
用典、夸张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呢?有何用意?
陈王:三国 曹植
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 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于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王士祯(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思考:这次宴会的主宾分别是哪些人?现在是谁劝酒?赏析最后几句并体会诗人此时的情绪状态及内心的情感。
“呼儿”“与尔”——反客为主,显示出诗人不拘形迹的豪迈性格。
“万古愁”——与开篇之“悲”照应,显示出诗人狂放乐观掩盖下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
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悲:悲叹人生短促;
欢: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
愤: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狂: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小结
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才人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