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测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终生福德好
老榆木心里突然咯嶝一下,有多少年不唱了啊,不知道从哪儿刮来的风,改了风俗,以两
声唢呐代替了唱词。
可老榆木还是张开了嘴,刚发出一个音,身旁的吹鼓手用力推了推他,示意他停下。现在
不兴这个,吹鼓手说,都是哪年的这陈词滥调了。说完,唢呐不由分说吹响了,尖啸的乐声盖
过了一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榆木为亡人阿三松开领口纽扣的细节,既是对亡人生前习惯的尊重,也暗含对生命温
度的最后感知。
B.文中“棺材板儿轻得不像话”的感慨,隐含着对传统丧葬仪式日渐简化、匠人精神消逝
的失落与批判。
C.蚕豆在丧仪中“宛如孝子孝孙”的行为,既体现傻子对死亡的懵懂,也暗示乡土社会对
边缘人的包容。
D、老榆木试图唱“掌彩”却被唢呐声打断的情节,折射出社会发展中传统习俗所遭遇到的
断裂与妥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对老屋结构的精细描摹,以空间的时间感暗示人物生命状态,奠定苍凉基调。
B.“星儿傻愣愣挂在天上”的拟人化描写,以自然景物衬托老榆木的内心怅然。
C.文中多次出现的“咔”“嗡”声,既是老屋的物理声响,又是人物心理的听觉外化。
D.以蚕豆的“伪哭丧”穿插严肃丧仪,形成悲喜交加的叙事张力,深化了生死主题。
8.1
以下表格为小说的叙事结构表,请结合文本补全空缺。(4分)
维度
主线(老榆木)
副线(蚕豆)
交汇点作用
叙事内容
①】
模仿哭丧、跪拜的荒诞行为
仪式规范的碰撞
传统仪式的守护者
死亡认知的混沌者
象征意义
②】
(秩序、理性)
(无序、本能)
9.文中“门板”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从实用与文化层面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
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
壬人,不为拒速。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高一语文试题(A卷)第5页(共8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
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
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故析锌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
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锌以乱正名,故其民
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
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今圣王没,名守慢,奇锌起,名实乱,
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
新名。然而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荀子·正名》)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故王者之制A名回名定可而实辨可道行目而志通回而慎回率民日则一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表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相同。
B.膏泽,施恩,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用法相同。
C.以,表目的,与《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的“以”用法不同。
D.循,遵守,与《促织》中“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的“循”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侵犯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故招致怨
恨和指责。
B,王安石指出士大夫苟且因循、媚俗守旧的积弊,并类比盘庚迁都,表明变法的合理性和
必要性。
C.荀子认为擅自创造名称,使民众疑惑不定,增加争辩,这和伪造信符与度量衡的罪行一
样。
D.荀子认为圣王去世,名实关系会混乱,如果再有王者出现,一定将完全沿用原来的名称
以正名实。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辟邪说,难王人,不为拒谏。
(2)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
14.王安石和荀子均对“名”与“实”的问题进行讨论,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两者的相同点。
(4分)
高一语文试题(A卷)第6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