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材料现象反映出(  )
A.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
B.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C.隋朝和秦朝都是历经二世而亡
D.武力开疆拓域,方能成就帝王伟业
2.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大运河(  )
A.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D.打通了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
3.《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指出,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这表明科举制度(  )
A.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4.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动荡不安 B.黎明前的黑暗
C.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D.走向统一
5.如表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时期 政治措施
唐太宗时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时期 改革税制和兵制
A.皇权的平稳更替 B.选官方式的调整
C.制度的创新发展 D.开放的社会风气
6.贞观年间群臣进谏,太宗纳谏涉事范围虽广,但很大部分都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法、劝农桑、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这表明贞观之治的核心思想是(  )
A.守法精神 B.用人唯才 C.兼收并蓄 D.以民为本
7.唐诗《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活跃 B.农业技术的推广
C.民族交融加深 D.音乐艺术的繁荣
8.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这反映出(  )
A.唐诗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水平
B.社会变迁影响诗歌风格
C.文学作品能直接反映王朝更替
D.诗人喜好决定唐诗主题
9.学校开展“艺术节”活动,同学们使用以下图片布置展板。适合这一展板的主题是(  )
图1《李白诗集》书影
图2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图3 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A.宋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C.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D.唐朝积极的进取精神
10.王安石主持变法,其中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这一做法(  )
A.实现了官民平等 B.增加了财政收入
C.加强了对人民控制 D.增强了军事力量
11.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2.“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以上谚语和民谣应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3.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派出控驭各地或监察郡县的刺史、都督、节度使等,均因朝廷政策失误,逐渐走向反面,而元朝行省制避免了这一现象出现。这说明行省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分化了丞相权力 D.冲击了封建制度
14.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是通过时间轴建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体系,下列选项中,符合④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15.如表所示:我国两宋时期大事年表,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订立和约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与金议和
A.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大金所灭亡
B.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C.各民族政权之间“和与战”并存
D.各民族政权由对峙到完全统一
16.如图为古代我国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示意图,它体现了古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人口由北向南的迁徙
C.江南经济的逐步发展 D.商业贸易的繁荣景象
17.如表是我国古代部分王朝的政治措施。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朝代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设三省六部 分化相权 废丞相 设军机处
A.皇权逐步加强 B.思想控制强化
C.民族交融加深 D.国家走向统一
18.“东海望澎台,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称名则妇孺皆知”。这位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被占据38年的台湾。他就是(  )
A.渥巴锡 B.郑成功 C.李自成 D.邓子龙
19.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C.固步自封,闭关锁国 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
20.乾隆在位后期,军事不断,军国大计在皇帝的“万机”中压倒一切。军机处也就从参与军机,而渐渐成为全面辅佐皇帝治国理民的中枢机构由此可见,军机处(  )
A.随时政变化而不断变迁
B.地位凌驾六部之上
C.乾隆年间成为决策机构
D.决定清朝军国大计
21.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22.图片反映历史,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明朝后期(  )
A.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B.外族入侵与民族危机
C.社会安定与经济繁荣 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2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重视制度革新 B.农业为本思想
C.农业科技发达 D.农商并重思想
24.清代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反映了该机构(  )
A.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派
B.设立于康熙年间
C.降低了办事效率
D.强化了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漕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仍在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材料一:古代运河和漕运密不可分,如图是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尚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在有关漕粮管理运用上,朝廷运用集权的优势,对漕运及其相关环节进行调控。明清时期“凡地方有灾歉之处,轻则平粜,重则赈济”。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
——摘编自《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大运河作为漕运的物质载体,是维持一个农业帝国有序运行的不可替代的命脉。对漕运的坚持,使大运河得以持续开发。在没有成熟的科学理论支撑的条件下,依赖于经验积累而展开的运河工程体现出长期演进的特征,包括发明、改进、退化、停滞等过程,这些过程在大运河申遗中有着清晰的体现。
——摘编自姜师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100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对应的历史时期,指出下令开通大运河的皇帝。(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漕运的影响。(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入选的理由,并简要阐述评选世界遗产的意义。(2分)
26.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如图的《举子看榜图》。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三 唐玄宗时,诗赋被定为科举的必试项目。唐诗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五万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观。唐太宗敕立书学,以书取士的措施,使朝野上下莫不笃重书法,趋之若鹜。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经济繁荣,国威远扬,这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更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亘古未有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书法杂志社编,邱振中、吴鸿清主编《书法艺术》
(1)材料一中“举子看榜”的情景最早应出现于哪一朝代?(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实行科举制有何重要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各一例。并简述科举制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27.唐宋元时期,国家在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呈现出大国的气度。老师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9分)
任务一【对比材料——见证民族关系】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指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成熟办法”的作用。(2分)
材料二:如下图是两宋时期政权并立示意图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3分)
任务二【解读材料——汲取治国智慧】
材料三:有鉴于百余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宋太祖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作为巩固本朝统治的根本方针。
——甘霖《变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太祖为“防止地方政权尾大不掉”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材料四: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一词既是地域概念,又用来指称政权,同时又是一种美称。不仅汉族政权自称“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中国”的概念存在一种复数现象。元朝实现了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
——赵永春《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现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的转变的重大意义?元朝在加强地方管理上实施了什么制度?(2分)
28.某校《史海钩沉》学习小组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收集到以下图片和文字信息,请你一起参与。(6分)
材料一:民族英雄、名垂千古。
材料二:纵观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历史,为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政府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举措一:成功抵御西方殖民者和沙俄的入侵;
举措二:坚决镇压分裂和叛乱祖国的活动;
举措三:采取其他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请回答:
(1)任选材料一中的一位民族英雄,说说其为抗击外敌入侵、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做的英雄事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政府是怎样对西藏实行有效管辖的?(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的疆域四至(东、西、南、北)?(2分)
(4)“学史使人明智”。谈谈“讨论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对今天维护国家统一的现实意义。(1分)
参考答案
1-10 ABCCC DCBCB
11-20 BCADC AABCA
21-24 CABD
25.(1)历史时期:图中反映的是隋朝。皇帝:隋炀帝。
(2)保障了朝廷和京城粮食供应,有利于政局稳定;加强了国家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运河沿岸的商业繁荣,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兴起;推动了赈灾救济的实施,调控了市场和物价;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任意三点即可)
(3)理由: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作为漕运的物质载体,是维持一个农业帝国有序运行的不可替代的命脉。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意义:世界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增强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
26.(1)朝代:隋朝。
(2)重要意义: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能够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3)诗人:李白;书法家:颜真卿。影响:有利于维护统治和国家选拔人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27.(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2)政权:①辽;②金。发展趋势:统一(从政权分立到统一)。
(3)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任意两点即可)
(4)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行省制度。
28.(1)图A:戚继光:面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奉命抗倭,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肃清。
(2)管辖: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3)疆域: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
(4)意义:有利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意识;有利于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意识,有利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