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衔接语文·暑假必刷专项训练05非连续文本阅读(含精品讲义和提升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初衔接语文·暑假必刷专项训练05非连续文本阅读(含精品讲义和提升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05 非连续文本阅读
内容导航
考点聚焦:核心考点+高考考点,有的放矢
重点速记:知识点和关键点梳理,查漏补缺
难点强化:难点内容标注与讲解,能力提升
复习提升:真题感知+提升专练,全面突破
核心考点聚焦
1.信息提取:从文字、图表中抓取关键内容,关注数据变化与关键语句。
2.信息整合:归纳多则材料,梳理相同与不同信息,按逻辑合并。
3.信息理解:结合语境剖析概念、语句含义,借助材料解释专业内容。
4.信息分析:判断材料逻辑关系,挖掘因果联系,明确材料关联与现象成因。
5.信息评价:对材料观点、内容进行评判,结合实际说明理由,分析优劣。
6.信息应用:依据文本,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多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
中考考点聚焦
信息提取与概括 2023 上海中考真题,要求从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材料中提取关键数据和措施要点
信息理解与分析 2023 北京中考真题,分析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材料中的观点及论据
图表解读与分析 2022 广东广州中考真题,根据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图表分析变化趋势并得出结论
文本内容探究 2023 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探究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不同材料间的关联与差异
观点评价与拓展 2024 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对关于互联网对生活影响的材料观点进行评价并阐述个人看法
考点名称 速记要点 详细解析 教材示例(4 - 5 年级) 答题技巧
信息提取与概括 圈画关键词,分类整合,简洁输出 从文字、图表等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数据、事件等,再按照类别进行归纳,用简洁语言表述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后拓展材料,包含文字描述与观潮时间潮汐表。从文字中提取潮水形态、声音等描写;从表格提取每日涨潮时间,整合为:①潮水如白浪翻滚,声音如闷雷滚动;②每日涨潮时间在上午 9 - 11 点,下午 15 - 17 点左右。 1. 关注数字、专有名词、总结性语句;2. 用不同符号标记不同类型信息;3. 提取后检查信息完整性。
信息比较与分析 对比找异同,分析因果,提炼观点 对比多则材料或同一材料不同部分,找出内容、观点、数据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提炼核心观点 五年级上册《松鼠》与补充的《刺猬》资料对比。相同点:都是小动物,夜行性;不同点:松鼠喜树栖,刺猬善蜷成刺球防御。分析差异原因与生活习性、身体结构有关,提炼观点:不同小动物有独特生存方式。 1. 制作对比表格,清晰呈现异同;2. 从多维度(如习性、特点、用途)对比;3. 分析原因时结合材料信息和常识。
图表解读与理解 看标题图例,析数据趋势,文字总结 观察图表的标题、图例、横纵轴含义,分析数据变化趋势、比例关系等,用准确文字概括图表传达的信息 四年级下册统计图表练习题,图表展示班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人数。观察发现喜欢篮球人数最多,游泳其次。总结为: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运动是篮球,其次是游泳,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少。 1. 先整体了解图表主题;2. 重点关注极值、转折点和变化趋势;3. 用 “增长”“下降”“占比最大” 等专业术语描述。
文本内容探究 梳理脉络,挖掘联系,总结深层含义 梳理多则材料内容,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层信息,明确共同主题或不同侧重点 五年级下册关于 “传统节日” 的材料,包含春节习俗介绍、端午节故事、中秋节诗词。梳理发现都围绕传统节日,分别侧重习俗、传说、文化内涵,总结为:传统节日承载着不同的习俗、故事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可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材料关系;2. 从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深层含义;3. 总结时语言简洁,突出核心。
观点评价与应用 表明态度,结合材料,联系实际 对材料中的观点、现象进行评价,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年级上册《麻雀》课后拓展材料讨论 “动物的母爱”,有观点认为动物母爱和人类一样伟大。评价:赞同,从文中老麻雀为救小麻雀勇敢面对猎狗,以及生活中母鸡护小鸡等例子,可看出动物母爱同样令人感动。并应用到实际:我们应尊重和保护动物。 1. 观点要明确,不能含糊;2. 论据需结合材料和生活实例;3. 应用建议要具体、可行。
常考考点 考点解析 真题举例 详细解题过程 答题技巧总结
信息提取与概括 从多则材料、图表、文字片段中精准抓取关键信息,并归纳整合,形成简洁、准确的表述 2023 上海中考真题,材料围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展开,包含政策文件摘要、线路优化数据统计表、市民访谈记录 1. 通读材料,标记数据、政策关键词(如 “新增地铁线路 3 条”“优化公交线路 20 条” );2. 分类型整合:将政策措施归为一类(如 “推进地铁网络化建设” ),数据成果归为一类(如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升至 58%” );3. 用分点形式输出:①新增 3 条地铁线路,优化 20 条公交线路;②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 58%;③持续推进地铁网络化建设。 1. 关注标志性词语(如 “数据显示”“据悉”“表示” );2. 剔除冗余信息,保留核心要点;3. 善用表格、图表中的标题、图例辅助提取。
信息理解与分析 深入理解材料中概念、观点、逻辑关系,分析论据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判断信息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2023 北京中考真题,材料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包含专家论文节选、学校实践案例、家长调查问卷 1. 明确核心观点:人工智能可个性化辅助教学;2. 分析论据:学校案例中 “智能学习系统根据学生错题推送针对性练习” 支撑观点;3. 对比不同材料:家长问卷中 “部分家长担忧过度依赖技术” 补充说明应用的双面性;4. 总结:人工智能在教育中能实现个性化教学,但需关注合理使用。 1. 逐句剖析,理清 “观点 - 论据” 对应关系;2. 联系生活实际,验证信息可信度;3. 关注转折词(如 “然而”“但是” )后的内容。
图表解读与分析 解读图表中的数据、图形,分析数据变化趋势、比例关系,提炼有价值的结论,并能用文字准确表述 2022 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图表展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包含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指标的近五年数据对比图 1. 观察标题与图例,明确图表主题(青少年体质健康 );2. 分析趋势:身高平均值逐年增长,体重超重比例上升,肺活量达标率下降;3. 总结结论:青少年身高发育良好,但超重问题凸显,肺活量水平需重视;4. 推测原因:结合生活常识,可能与运动减少、饮食结构有关。 1. 关注极值(最大值、最小值 )和拐点;2. 对比不同类别数据差异;3. 结论需基于数据,避免主观臆断。
文本内容探究 探究多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相同主题下不同材料的侧重点、异同点,挖掘深层信息 2023 江苏苏州中考真题,材料围绕传统文化传承,包含非遗手工艺人访谈、学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方案、线上文化传播案例 1. 梳理材料内容:手工艺人强调技艺传承,学校侧重课程普及,线上案例突出传播创新;2. 找相同点:均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同路径;3. 找差异点:传承主体、方式、受众不同;4. 总结联系:多方协作,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多元化发展。 1. 制作简易思维导图梳理材料脉络;2. 从内容、角度、立场等维度对比;3. 提炼共性时注重概括性。
观点评价与拓展 对材料中的观点、现象进行评价,表明自己的态度,并结合材料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适当进行拓展延伸 2024 浙江杭州中考真题,材料探讨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包含学者观点、网民讨论、社会调查报告 1. 明确材料观点:互联网有利有弊;2. 表明态度:赞同,互联网提升生活效率,但存在隐私泄露等问题;3. 结合材料举例:网民讨论中 “线上购物便捷但遭遇虚假宣传”;4. 拓展建议:个人增强信息保护意识,平台加强监管。 1. 观点明确,避免模棱两可;2. 论据需结合材料与实际;3. 拓展建议要具体、可操作。
真题感知
一、(23-24五年级下·江苏苏州·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年龄称谓
①中国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②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代指童年。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总,聚束;角,小髻(jì),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梢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③束发:是男子十五岁。束,捆,扎成结。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④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身体还不够强壮,故称“弱冠”。
⑤而立:指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语出《论语》“三十而立”。
⑥不惑:指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语出《论语》“四十而不惑”。
⑦知命:指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语出《论语》“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
⑧花甲(耳顺):指六十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⑨古稀:指七十岁。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能活到70岁的高龄非常稀少,故称70岁为“古稀之年”。
⑩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材料二】
称谓来历
①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如人初生叫“婴儿”,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如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②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整理于网络信息
1.你今年 岁,若在古代你处于 之年。
2.根据年龄从小到大,下面词语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垂髫→弱冠→束发→而立 B.总角→弱冠→垂髫→而立
C.垂髫→束发→弱冠→而立 D.束发→弱冠→垂髫→而立
3.古代年龄称谓由来很多,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来源:① ,② ,③ 。
4.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最喜欢哪个年龄称谓,为什么?
二、(23-24五年级下·北京通州·期末)
走进北京城市图书馆,阅读材料,完成试题。
【材料一】
参观和借阅须知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至20:00开放,周一闭馆。
24小时图书馆位于北京城市图书馆一层,全年不闭馆开放。
进馆无需预约,可预约讲解,全程免费。
请保持安静。
每次最多可借阅10本书,期限最长为40天。
【材料二】
______
北京城市图书馆分为地上3层,地下1层。管内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开放区域包括一层的24小时图书馆、休闲阅读区、元宇宙体验馆、库本阅览区,以及贯穿一至三层的森林书苑区域,该区域提供文旅、法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以及工具书、中文报刊和外文文献的借阅。
【材料三】
______
北京城市图书馆藏书量达800万册,阅览坐席约2400个。建有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除纸质图书外,图书馆还提供非遗项目、非遗图片、音视频、老照片、舆图、拓片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
【材料四】
少年儿童馆
少年儿童馆位于图书馆一层西南部,可借阅图书量6万册,总坐席约360个。在这里孩子不仅能够享有丰富图书借阅、专业阅读指导、特色阅读活动、多彩展览展示等传统图书馆服务,还能通过一系列高科技设备领略到奇妙的阅读体验。为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少年儿童馆分为南区和北区,0-6岁小读者的借阅区是南区,设有亲子阅读、少儿中文和外文图书、婴幼儿活动区等,这里环境更加柔和,富有童趣。北区主要服务于6-12岁的孩子们,通过智慧展陈、4D观影等多媒体设备为孩子们带来更加新奇的阅读体验。
5.【材料二】主要讲 ,【材料三】主要讲 。
6.如果一位外国朋友想参观图书馆,下面的提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不能参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B.参观时,可以相互讨论。
C.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买票参观。 D.开放时间内来,并提前预约讲解。
7.根据【材料四】,判断下面的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华10岁了,应推荐他去北区看书更合适。( )
(2)少年儿童馆只有传统图书馆服务。( )
(3)在南区可以和家人一起共读一本书。( )
8.根据材料内容,以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限制每次借阅图书的数量和借阅期限。
B.可以安排周一去元宇宙体验馆,工作日人比较少。
C.我们任何时间都可以去24小时图书馆。
D.除纸质图书外,图书馆还提供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
三、(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阅读。
(一)
田忌赛马(节选)
①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比赛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观众们也兴致勃勃地猜测着比赛结果。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
②第一场,田忌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齐威王的马遥遥领先。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③接着,第二场比赛开始了。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④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⑤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二)
围魏救赵
①在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邯郸被魏国军队围困,形势危急。赵国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齐威王决定派遣孙膑和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
②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不直接去救邯郸,而是转而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孙膑认为,魏国的主力军都集中在邯郸,大梁必然空虚,如果齐军能够迅速攻占大梁,魏军必定会撤回救援,这样赵国的危机就能解除。
③田忌和孙膑带领的齐军迅速行动,他们绕过邯郸,直接向大梁进军。魏国得知齐军的动向后,果然如孙膑所料,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军队,回援大梁。
④然而,当魏军匆忙返回时,孙膑已经安排了伏兵在途中等候。魏军在返回途中遭遇齐军的伏击,损失惨重。最终,魏军被迫撤退,赵国的危机得以解除。
9.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列情节梳理。
《田忌赛马》 孙膑观察赛马,发现取胜之道。 (1) (2)
《围魏救赵》 赵国向齐国求援,孙膑和田忌前去救援。 (3) 魏军撤退,赵国危机解除。
10.梳理后,我发现两个故事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我发现在两个故事中, (谁)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我还发现 。
11.在两个故事中,孙膑心里分别是怎么想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马脚力相差不多,都分成上、中、下三等,如果用同等级的马去比拼,赢的可能性太小。
B.要是用田忌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田忌的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就可能实现三局两胜,从而保证最终胜利。
C.魏国的主力军都集中在邯郸,我们进攻邯郸,就能牵制魏国的军队,解除赵国的危机。
D.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行军必然疲惫不堪,我军只要埋伏在中途等候,必能大获全胜。
12.联读两篇选文,在《田忌赛马》中,田忌、孙膑和齐威王谁是最大的赢家?说说你的理由。
我认为 是最大的赢家,因为 。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用谋略取胜的历史故事是( )
A.完璧归赵 B.空城计 C.火烧赤壁 D.桃园结义
提升专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最近,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网络用语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面对这些由汉字、英文、数字拼接成的网络用语,很多成年人一头雾水,孩子们却用得十分流畅。面对网络语言和网络动作,不少中小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社交语言”,但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这是无礼的表现。
【材料二】
【材料三】
各类人群对待网络用语的态度
部分学生:了解网络用语非常有必要。因为如果身边的伙伴都会用网络用语,而自己却不明白什么意思,就会觉得很落后。
部分家长:网络流行用语泛滥冲击了校园良好的母语环境,对文明用语是一个挑战。
教育专家:网络语言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是语言污染,应该严格净化语言环境,规范学习语言文字。
14.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小学生口中的网络用语大部分来源于短视频应用程序。( )
(2)成人对小学生使用网络流行用语的看法都是反对的。( )
(3)书籍、报刊等纸媒已经成为过去式,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了。( )
15.如今,资讯发达,材料二中,就提到了不少获取信息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有哪些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选择其中一个,结合自身经历说说它的优势吧!
二、
小勤学完第七单元后,就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了兴趣,尤其是秦始皇兵马俑,快跟他一起去看看吧。
【资料一】
①当我的脚步从俑坑边沿轻轻走过,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滚滚的车轮,势不可挡,迎面冲来……
②浩大!雄浑!壮美!强悍!走近兵马俑,这四个词语,立即映入了我的脑海,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真是气势恢宏、势不可挡的军队啊。眼前的一幕,不由得不让人瞠目咂舌,为之惊叹,为之震撼!让人目为之眩,神为之摇,思想感情的潮水为之汹涌澎湃……
③走在安静又长长的兵马坑里,密密麻麻、挨挨挤挤,站满了兵马俑。它们惟妙惟肖,真人真马般大小。每一个都是英武逼人却又个性鲜明,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灼灼有神,直摄心魄。健壮匀称的高大身躯,饱满光洁的额头,棱角厚实的双唇,干练利落的姿态,以及战袍上的每一条褶皱,眉宇间的每一种表情,都是那样鲜活动人,毫无雷同之感,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他们哪里是冷冰冰的雕塑,分明是一群有血有肉要出征鏖战的士兵。
(选文有删改)
【资料二】
①一、二、三号坑的名称是按照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命名。1979年10月1日,以兵马俑一号坑遗址为基础建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公众开放。1989年9月27日,三号坑对外开放。1994年10月14日,二号坑遗址对外展出。3座俑坑中近8000件陶俑陶马象征着当年保卫秦始皇帝陵园的卫戍部队。
②一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在3座俑坑中规模最大,比两个足球场的面积还要大一些。
③一号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三号坑为指挥部将领们在这里谋划作战方案。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分为南区、北区、中区3个单元。
④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与秦俑一号坑相比,二号坑的特点是兵种多、组成复杂。二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依据不同兵种设计了4个独立方阵:战车方阵、骑兵阵、弩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总的来说,二号坑的军阵是一个集当时各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
⑤这批陶俑的出土让世界震惊,震惊于俑群的恢弘气势以及他们背后所包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尤其在军事方面。军队在作战或驻守中的队列形式,被称作军阵。秦兵马俑的排列方式就是秦军的军阵。一号坑军阵有前锋、有后卫,可战、可守,与兵法的布阵原则相吻合,可以说是一部立体的秦代兵书。考古工作者仅仅在一号坑前面已发掘区域,就清理出青铜兵器4万余件,其中3万多件是青铜箭镞。它们都是当年的实战兵器,可分为长兵器、短兵器和远射程兵器。
16.阅读【资料二】,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马俑背后包含着秦代军事、艺术、医学等方面的信息。
B.一、二、三号坑对外展出的时间叙述具体。
C.一号坑军阵是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军阵。
17.阅读【资料二】,对照平面图,正确填写A、B、C三处位置的名称。
A.( ) B.( ) C.( )
①一号坑 ②二号坑 ③三号坑
18.结合两个材料,说说【资料一】中画横线的部分作者震惊的原因是什么?
三、
阅读《百年中山路》,完成下列各小题。
百年中山路
【材料一】①在千年古城,百年中山路或许还很年轻,但这条贯穿整座泉州古城经脉的道路,是泉州古城的核心区域,见证着泉州从盛唐至今的文脉、商脉,从未中断。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之一,早在宋元时期它就是泉州最热闹的街区,后经历代扩建延伸,形成至今北到泉山门、南至德济门,全长约2.5公里的街道。
②20世纪20年代初,为改善泉州古城交通落后的局面,泉州拆城辟路,由知名华侨投资改造建成独具南洋风格的南北大街,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
(摘自“人文泉州”,2023.12.1)
【材料二】①因年代久远,中山路两侧部分建筑出现外立面原装修层损毁严重等情况。2000年,中山路保护整治工作正式启动。整治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继承特色、保持完整风貌、沿袭历史文脉为原则,充分考虑立面、骑楼内地面、绿化以及市政方面的统一协调,对中山路进行“洗脸式”“嵌牙式”的整修。
②要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需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但目前建筑市场上传统工艺人年龄偏大且从业人员较少,造成了一定的用工短缺。福建五建集团想方设法,邀请多家本土古建筑修缮企业交流探讨,召集非遗技艺传承人、技术领头人、实力老工匠现场指导。
③为达到“复古”效果,修缮的材料需要接近原建筑的材质、色调,这在材料市场很难找到现货,需多方寻找采购,一些特殊材料要利用各处边远地区的古厝拆除时,拆解旧物,变废为宝。像老旧石板、海蛎壳、瓦筒等传统材料,绝大部分是从全市各地拆旧收罗而来,再精心择优选用。
④骑楼上的店招,就像是藏在钢筋水泥丛林里的城市名片。如今,仍有许多留存下来的“老字号”旧匾额,见证了中山路的繁华商业史。它们的字体有草有正,有方有圆,有繁有简,每一块皆可成书法作品。在中山路的修缮过程中,工匠们无意中发现掩盖在水泥外立面的老字号店招字样,一点一滴抠出了“美利宾理发室”“美昇齿科诊所”等老商铺名,借助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或者周边住户提供的老照片,辅以堆塑进行复原,让这些存在于老泉州人记忆里的历史风貌重见天日。
(摘自“泉州发展集团”,2024.1.1)
19.中山路成为泉州最热闹的街区最早是在什么时候?( )
A.盛唐时期 B.1998年
C.宋元时期 D.20世纪20年代初
20.下列关于中山路的说法,符合材料意思的是哪一项?( )
A.中山路由孙中山先生投资改造建成,因此取名为“中山路”。
B.现在中山路北至泉山门、南至德济门,全长约2.5公里。
C.中山路是现代泉州的核心区域,也是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
D.中山路店招上的字体统一规范,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书法作品。
21.修缮中山路的绝大部分传统材料是怎么获取的?( )
A.到边远地区的材料市场上寻找采购。 B.邀请多家本土古建筑修缮企业制作。
C.召集非遗技艺传承人、老工匠制作。 D.从全市各地拆旧收罗来,择优选用。
22.修缮中山路时,工匠们是如何复原老商铺名的?( )
①借助堆塑 ②借助历史影像资料
③借助老照片 ④借助老泉州人的记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阅读材料二,中山路外立面的整修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信息,分点概括。
24.有市民觉得百年中山路要达成“修旧如旧”的效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值得,你认同这种观点吗?结合材料信息,写出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试卷第1页,共3页
专题05 非连续文本阅读
参考答案:
1. 11 总角 2.C 3. 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 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干支纪年的传统 4.示例:我最喜欢的年龄称谓是“弱冠”。这个称谓来源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传统,意味着他们已经成年,开始步入社会,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这个称谓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象征着年轻人迈向成熟,开始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重要时刻。它代表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从依赖父母到独立自主的转变,因此我非常喜欢这个年龄称谓。
【导语】本文围绕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展开,结构清晰。先总述古人用称谓代指年龄,再按年龄从小到大依次介绍垂髫、总角等具体称谓,结合生理特征与文献出处说明来历,还补充了干支纪年与诗句引用,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便于读者了解古代年龄文化。
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根据自己的实际年龄,从材料一年龄称谓提取信息即可。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材料一可以知道,“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身体还不够强壮,故称“弱冠”。“而立”指男子三十岁。根据年龄从小到大,应为:垂髫→束发→弱冠→而立。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如人初生叫‘婴儿’,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可知,来源一是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如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可知,来源二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
根据材料二第②然段“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可知,来源三是干支纪年的传统。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开放性试题,作答时,根据材料一年龄称谓的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把原因写出来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的年龄称谓是“弱冠”。因为这个称谓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寄托了古人对年轻男子的期望。在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标志着他们开始步入成年,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同时,“弱冠”也提醒着年轻人要珍惜青春,努力奋斗,为将来的事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称谓充满了对年轻人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待。
5. 馆内布局 馆藏资源 6.D 7. √ × √ 8.B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四则说明性文本,系统介绍了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功能特色。材料结构清晰:材料一以须知形式呈现基础服务信息;材料二、三分别从空间布局和馆藏规模两个维度展开说明;材料四则聚焦少儿馆进行专项介绍。文本采用总分结构,运用数据说明增强说服力,通过功能分区体现现代化特色。语言风格平实准确,兼具实用性和科普性,较好展现了当代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理念。
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根据材料二“北京城市图书馆分为地上3层,地下1层。管内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可知,此材料主要讲馆内布局;
根据材料三“北京城市图书馆藏书量达800万册,阅览坐席约2400个。建有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除纸质图书外,图书馆还提供非遗项目、非遗图片、音视频、老照片、舆图、拓片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可知,此材料主要讲馆藏资源。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
A.根据材料三“除纸质图书外,图书馆还提供非遗项目、非遗图片、音视频、老照片、舆图、拓片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可知,可以参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此项说法错误;
B.根据材料一参观和接阅须知中的“请保持安静”可知,参观时,不能相互讨论,此项说法错误;
C.根据材料一参观和接阅须知中的“进馆无需预约,可预约讲解,全程免费”可知,无须通过微信小程序买票参观,此项说法错误;
D.根据材料一参观和接阅须知中的“进馆无需预约,可预约讲解,全程免费”可知,可预约讲解,此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运用。
(1)根据材料四“北区主要服务于6-12岁的孩子们”可知,此项判断为正确;
(2)根据材料四“在这里孩子不仅能够享有丰富图书借阅、专业阅读指导、特色阅读活动、多彩展览展示等传统图书馆服务,还能通过一系列高科技设备领略到奇妙的阅读体验”可知,少年儿童馆不只有传统图书馆服务,此项判断为错误;
(3)根据材料四“0-6岁小读者的借阅区是南区,设有亲子阅读、少儿中文和外文图书、婴幼儿活动区等,这里环境更加柔和,富有童趣”可知,在南区可以和家人一起共读一本书。此项判断为正确。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根据材料一“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至20:00开放,周一闭馆”可知,周一闭馆,无法前去体验。故选B。
9.(1)田忌改变马的出场顺序;(2)田忌赢了齐威王;(3)田忌和孙膑带领齐军向大梁进军 10. 孙膑 在两个故事中,孙膑都凭借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胜利。 11.C 12. 齐威王 齐威王虽然输掉赛马,但他赢得了孙膑这位军师。孙膑为齐威王出谋划策,使他打赢了很多胜仗。 13.D
【导语】这两则故事均围绕孙膑的智慧展开。《田忌赛马》通过调整马的出场顺序的细节,凸显其善用规则、灵活应变;《围魏救赵》以攻魏救赵的策略,展现其避实击虚、深谙兵法的军事才能。两文均以简练语言刻画人物,通过事件因果链体现孙膑的谋略高度,于历史故事中见智慧光芒。
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文本(一)第①段“就在这时,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以及第②至④段具体的比赛过程可知,孙膑告诉田忌的办法就是改变马的出场顺序,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故填写:田忌改变马的出场顺序。
第二空,根据文本(一)第⑤段“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可知,按照孙膑的策略,田忌最终赢得了比赛,故填写:田忌赢了齐威王。
第三空,根据文本(二)第③段“田忌和孙膑带领的齐军迅速行动,他们绕过邯郸,直接向大梁进军”可知,孙膑提出进攻大梁的计划后,田忌和孙膑带领齐军付诸行动,向大梁进军,故填写:田忌和孙膑带领齐军向大梁进军。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总结。
根据《田忌赛马》第①段“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办法告诉了他”以及后续第②至④段田忌通过改变马的出场顺序获胜的情节可知,孙膑观察到比赛规则和双方马的实力差异,提出了针对性策略,直接决定了比赛的胜负。根据《围魏救赵》第②段“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不直接去救邯郸,而是转而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以及第③④段齐军按计划行动并成功伏击魏军的情节可知,孙膑精准分析战局,以“围魏”的巧妙策略解除了赵国危机,全程主导了救援行动的走向。
根据《田忌赛马》第⑤段“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可知,孙膑通过观察赛马形势,打破常规出场顺序,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的逆向策略,用局部失利换取整体胜利,展现了其灵活的战术智慧。根据《围魏救赵》第④段“当魏军匆忙返回时,孙膑已经安排了伏兵在途中等候。魏军在返回途中遭遇齐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可知,孙膑不仅提出“攻魏救赵”的战略,还预判魏军回撤路线并设伏,通过“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的连环计策,以最小代价取得胜利,体现了其深远的战略智慧。综上,在两个故事中,孙膑都凭借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胜利。
1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根据《围魏救赵》第②段“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提出:不直接去救邯郸,而是转而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孙膑认为,魏国的主力军都集中在邯郸,大梁必然空虚”可知,孙膑的策略是“攻魏(大梁)”而非“攻邯郸”。
故选C。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田忌赛马》第①段“田忌和齐威王的对阵就要开始了”及《围魏救赵》第①段“齐国国君齐威王决定派遣孙膑和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可知,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时,孙膑尚未为齐威王效力,而“围魏救赵”中孙膑已成为齐威王派遣的将领。结合历史背景可推知,齐威王在赛马后发现了孙膑的才能并予以重用。
根据《围魏救赵》第②至④段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策略并成功解除赵国危机的情节可知,孙膑的军事智慧直接为齐国在诸侯争霸中赢得了战略优势。若齐威王未因赛马注意到孙膑的能力,便无法获得这一关键人才。
虽然齐威王在赛马中输了一场比赛,但通过这场比赛,他收获了孙膑的效忠。孙膑此后为齐国出谋划策(如“围魏救赵”中以少胜多),帮助齐威王在战国纷争中提升了国力和影响力,这种长期的战略收益远大于一场赛马的得失。所以齐威王才是最大赢家。
13.本题考查对历史故事的理解。
A.完璧归赵:主要讲述了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秦国带回赵国,展现了蔺相如的谋略和应对策略,属于用谋略取胜的历史故事;
B.空城计:诸葛亮在城中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心理,故意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淡定弹琴,吓退司马懿大军,是典型的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C.火烧赤壁:孙刘联军通过一系列的谋略策划,如苦肉计、反间计等,再借助火攻战术,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大军,体现了谋略的运用;
D.桃园结义:讲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拜为兄弟,表达了他们的情义,并非通过谋略来战胜敌人或解决问题;
故选D。
14. √ × × 15.选择“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图书馆藏书丰富,涵盖各类书籍,从童话寓言到科学探索,应有尽有。在图书馆,可以安静地阅读,沉浸在书海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导语】本文以网络用语在中小学生中的流行现象为切入点,通过三则材料呈现了不同群体的态度:学生视其为社交工具,家长担忧语言污染,专家强调规范教育。选题贴近现实,具有社会讨论价值。材料编排逻辑清晰,图文结合增强了直观性,但图片内容缺失影响信息完整性。行文注重客观陈述,但缺乏深度分析,如能探讨网络用语的文化成因或教育对策会更深刻。
14.本题考查文章理解。
(1)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可知,学生从短视频应用程序获取网络用语的比例达58%,超出朋友、书籍、报刊、娱乐网站等途径,题干叙述正确。
(2)根据“材料三”中“部分家长:网络流行用语泛滥冲击了校园良好的母语环境,对文明用语是一个挑战”可知,不是所有成人对网络用语都持反对意见。题干叙述错误。
(3)根据“材料二”中网络用语来源的调查问卷,通过书籍和报刊获取信息的比例有10%,可见书籍和报刊还有用处。题干叙述错误。
15.本题考查口语表达。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获取信息的方法,除了材料二提到的之外,还有如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专业平台,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豆包、DeepSeek等AI软件,实地考察、科学实验等方法,培训、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或者直接向专家咨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写获取信息的来源及好处即可。
如:我通过互联网搜索的方式获取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我可以快速找到几乎任何领域的信息。无论是学术研究、工作资料、生活小贴士还是娱乐新闻,互联网都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其优势在于信息的即时性、全面性和便捷性。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访问,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16.B 17. ① ③ ② 18.“大”,首先是场面大,占地面积大;其次是个体高大。
“多”,是指发掘可出土陶俑、陶马数量多,3个俑坑全部近8000件。
“精”,就是精雕细刻,陶俑、陶马栩栩如生。
“美”,指它塑造了一群真实的人,甚至透过他们的表情能猜测出他们的内心活动。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与详实的考古资料,展现了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资料一】以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通过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突出俑群的恢弘气势和精妙工艺;【资料二】则用科学的说明性文字,系统介绍俑坑的规模、布局及军事价值。两则材料互为补充,文学性与科学性相得益彰,既唤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又传递严谨的历史知识,体现了文化遗产的多维价值。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A.【资料二】第⑤段“这批陶俑的出土让世界震惊,震惊于俑群的恢弘气势以及他们背后所包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尤其在军事方面”可知,原文中未提及兵马俑背后包含医学方面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C.【资料二】第④段中提到的各兵种联合编组的军阵原文为“二号坑的军阵是一个集当时各兵种联合编组的集团军”,而不是一号坑,该选项与原文句子不符。
故选B。
17.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A.结合题干中的图片,可知A号兵马俑坑面积最大,根据【资料二】中的第②段“一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在3座俑坑中规模最大”,可以知道A位置就是一号坑。故选①。
B.根据【资料二】中的第③段“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可以知道B位置也就是三号坑。故选②。
C.根据【资料二】中的第④段“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与秦俑一号坑相比,二号坑的特点是兵种多、组成复杂。二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可以知道C位置为二号坑。故选②。
1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结合资料二第②段“一号坑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在3座俑坑中规模最大,比两个足球场的面积还要大一些”、资料一第③段“它们惟妙惟肖,真人真马般大小”可知,兵马俑“大”,一是场面大,占地面积大;二是个体高大。
结合资料一第③段“走在安静又长长的兵马坑里,密密麻麻、挨挨挤挤,站满了兵马俑”、资料二第①段“3座俑坑中近8000件陶俑陶马”可知,数量“多”,已发掘出土的陶俑、陶马数量,3个俑坑全部近8000件。
结合材料一第③段“3座俑坑中近8000件陶俑陶马。每一个都是英武逼人却又个性鲜明 ,特别是他们的眼睛灼灼有神,直摄心魄……他们哪里是冷冰冰的雕塑,分明是一群有血有肉要出征鏖战的士兵”可知,兵马俑“精”,精雕细刻,陶俑、陶马栩栩如生。
结合材料一第③段“健壮匀称的高大身躯,饱满光洁的额头,棱角厚实的双唇,干练利落的姿态,以及战袍上的每一条褶皱,眉宇间的每一种表情,都是那样鲜活动人,毫无雷同之感,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声。他们哪里是冷冰冰的雕塑,分明是一群有血有肉要出征鏖战的士兵”可知,兵马俑“美”,它塑造了一群真实的人,甚至透过他们的表情能猜测出他们的内心活动。
19.C 20.B 21.D 22.A 23.①用工短缺,目前建筑市场上传统工艺人年龄偏大且从业人员较少。
②修缮的材料在材料市场很难找到现货,需多方寻找采购。 24.不认同,因为修旧如旧虽然耗时耗力,但它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历史,保护了文物,让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可以带来旅游等经济效益。
【导语】这篇《百年中山路》通过两则材料,以时空双线交织的笔法展现了泉州中山路的古今风貌。材料一以历史沿革为主线,从唐时雏形到南洋风格的现代转型,勾勒出“路史即城史”的厚重感;材料二则聚焦当代修缮工程,通过“洗脸式”“嵌牙式”等细节描写,凸显传统工艺与现代保护的碰撞。文中“老字号匾额”“海蛎壳建材”等意象,既具地域特色,又形成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全篇在“修旧如旧”的命题下,完成了从建筑修复到文化传承的升华。
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①自然段中的“早在宋元时期它就是泉州最热闹的街区”可知中山路成为泉州最热闹的街区最早是在宋元时期。故选C。
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结合材料一第②自然段中的“20世纪20年代初,为改善泉州古城交通落后的局面,泉州拆城辟路,由知名华侨投资改造建成独具南洋风格的南北大街,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可知,这里明确指出是由知名华侨投资,而非孙中山先生本人。
C.结合材料一第①自然段中的“这条贯穿整座泉州古城经脉的道路,是泉州古城的核心区域”,并没有说它是“现代泉州”的核心区域。此外,它确实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之一,但“最早”的表述可能过于绝对,且材料中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
D.结合材料二第④自然段中的“它们的字体有草有正,有方有圆,有繁有简,每一块皆可成书法作品”可知, 店招上的字体并不统一规范。尽管这些字体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不能因此说它们都是“统一规范”的书法作品。
故选B。
2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结合材料二第③自然段中的“像老旧石板、海蛎壳、瓦筒等传统材料,绝大部分是从全市各地拆旧收罗而来,再精心择优选用”可知,修缮中山路的绝大部分传统材料是从全市各地拆旧收罗来,择优选用。
故选D。
22.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④自然段中的“借助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或者周边住户提供的老照片,辅以堆塑进行复原,让这些存在于老泉州人记忆里的历史风貌重见天日”可知,工匠们在复原老商铺名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借助堆塑进行复原、借助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以及借助周边住户提供的老照片等。故选A
23.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概括能力。
(1)结合材料二第②自然段中“要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需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但目前建筑市场上传统工艺人年龄偏大且从业人员较少,造成了一定的用工短缺”可知,用工短缺,目前建筑市场上传统工艺人年龄偏大且从业人员较少。
(2)结合结合材料二第③自然段中的“为达到‘复古’效果,修缮的材料需要接近原建筑的材质、色调,这在材料市场很难找到现货,需多方寻找采购”可知,修缮的材料在材料市场很难找到现货,需多方寻找采购。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明确自己的立场。在这个问题中,对于市民认为“百年中山路要达成‘修旧如旧’的效果,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值得”的观点,你需要决定是认同还是反对。接下来,深入阅读材料,特别是与“修旧如旧”的必要性和价值相关的部分。寻找能够支持或反驳市民观点的信息点。根据分析,列出你的理由。这些理由应该直接回应市民的观点,并基于材料中的信息进行阐述。如果你反对市民的观点,你可以强调中山路的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贡献等方面;如果你认同市民的观点,则需要从成本效益、资源分配等角度进行分析。将你的理由组织成连贯、有逻辑的语言。确保你的回答既清晰又有说服力。
示例:不认同种观点。因为中山路是泉州古城的核心区域,见证了泉州从盛唐至今的文脉、商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修缮中山路是为了保护这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得以传承和延续。虽然修缮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这是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修缮后的中山路也将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修缮中山路是值得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