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共28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共28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寻觅社会的真谛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1)实践(本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基 础






基 础
本框地位和内容
(1)规律
(2)总趋势
基本矛盾
普遍规律
总趋势
实现途径
实现方式
地位
含义
关系
(1)历史的创造者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要 求
考情回望(全国)
一级 二级 三级 试题分布21前为全国卷 考情统计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1全国乙40(1)21湖南12 21河北15 21浙江6月39 20课标Ⅰ23 20课标Ⅱ23 17课标Ⅲ21 17课标23 9年6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21河北15 18课标Ⅰ40 17课标Ⅲ20 16课标Ⅰ22 9年4次
主观题1次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5课标Ⅰ16 9年1次
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①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21湖南19 9年1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概念 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9课标Ⅱ40(1) 19课标Ⅲ40(1) 17课标Ⅰ40 16课标Ⅲ22 15课标Ⅱ19 13课标Ⅰ22 9年6次
主观题3次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P3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用上述观点看人类社会,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引起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是什么?
0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
《管子》说:“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马克思说:“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结合材料,说明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1)地位: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需要进行
需要
采取一定的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为什么?
(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石器
金属
工具
铁制
工具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提示: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如何起作用?
谁来改造→劳动者
怎么改造→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
改造什么→劳动对象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利用
改造
生产资料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
重要标志
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注意:生产力:产业、科技、经济 等
生产关系:公有制、国企、平等、剥削、税收、工资等
社会存在范畴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含义
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谁当老板、谁当工人)
(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公有制、私有制)
哪些体现生产力?哪些体现生产关系?
“无人工厂”的生产
新型劳动者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力
生产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
变化 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二者关系
变革 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小结:社会发展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
注意: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和政策,属于经济基础
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
组织(如: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
设施(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部门等国家机器)
社会意识形态
(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政治法律制度(如:人大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XX法等)
观念(思想)上层建筑: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全面三孩政策
按劳分配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G.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
判断下列属于什么领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H.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上层建筑
I.城镇养老金“并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J.全面推进推进依法治国
上层建筑
K.建设家庭农场,允许农民土地流转、转租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L.大机器生产
生产力
(2)二者关系
70年代末,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才,而文革时期推荐上大学的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高考制度恢复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小结:社会发展规律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重难点突破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两种理解:
(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强调上层建筑要先进
强调经济基础要先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小 结
社会发展规律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社会发展规律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人类社会普遍规律”
(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
1、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机构。
3、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练一练
思考:材料体现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什么知识?
总结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基本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状况决定性质;变化发展引起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适应-推动;不适应-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适应(不适应)经济基础—促进(阻碍)经济基础巩固完善;
上层建筑服务先进(落后)经济基础时—促进(束缚)生产力发展,推动(阻碍)社会进步。
2.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任何社会都起作用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P64段三)
02
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社会基本矛盾怎样解决?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动力):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基 本矛盾 矛盾性质
解决方式
根本目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任何社会
都一样
矛盾性质决定解决方式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阶级斗争
改革
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作用: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实现途径(动力):
如:经济斗争:经济罢工、游行示威
政治斗争:议会斗争、武装起义、革命战争、
夺取政权、思想斗争:思想宣传
开端
1
成功
2
曲折
3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邓小平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新生
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特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共产主义
的目标:
(2)共产主义
的实现方式: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比较几个“动力”
重难点突破
总结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对抗性→主要通过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实现。
缓和社会基本矛盾→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
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
b.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非对抗性→主要通过改革(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改革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20230812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和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反作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实现
途径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
改革
性质
作用
根本目的
本课小结
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物质生活资料
矛盾运动
总趋势、过程
矛盾的解决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发展规律
小结
改革
共产主义
小结
地位、作用、包含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贯穿始终、普遍规律、解开历史之谜
前进上升
对抗性的、非对抗性的
性质、作用、目的
目标
由低到高,奴隶到社会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