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监测(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八)
历史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第 1 页至第 4 页,第 II
卷第 5 页至第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
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
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距今 5000 年前后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大型中心性聚落内的核心建筑一般都
选址建于聚落中央或高地上,F105、F106 等大房址门道和火塘位于同一条轴线上,室内的
四个顶梁柱和周围的墙壁柱也大致沿轴线呈对称分布。这说明
A.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B.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C.文明早期特征初显
D.公共权力渐趋强大
2.尚书一职源于先秦,主管君主文书。汉武帝时,开始增强尚书权力,扩大尚书机构,尚书的
地位逐渐提高。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皇权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B.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凸显
D.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3.下图为西魏大统十三年(547 年)敦煌籍帐文书中的刘文成户籍记录情况。这可直接用于佐

A.政府赋税项目繁杂 B.一条鞭法实施
C.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D.均田制度实施
4.南宋学者朱熹任漳州知州期间,通过主持修复书院、推广《家礼》、亲自主讲儒学经典等举措,
使闽南地区获得“海滨邹鲁”的美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儒家伦理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B.注重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C.儒士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D.理学思想主导地位确立
5.《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耆英等以为通过进一步与英国“交涉”便可换取所谓“万年和
好”,于是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附件。同时,认为给予英、法、美等“片面最惠国
待遇”,就可坐收“以夷制夷之利”。这反映了
A.晚清政府缺乏民族国家意识
B.统治阶层试图重构国际体系
C.对外关系渐向近代外交转型
D.民族危机下救国方案的探索
6.1927 年 8 月 5 日,中共湖北省委强调要通过暴动“创造一独立之局面。最后如万不得已时,亦
须至通山、通城一带上山”。10 月,《中共江苏省委对于江苏农民运动计划的修正和补充》明
确指出要在苏北“造成农民割据局面”。这些决策
A.严重脱离中国实际国情 B.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7.1936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开始工业建设,一年多时间创立工矿单位 21 个,包括煤矿、石
油矿、铁矿、铜矿、炼钢厂、机器制造厂、电工器材厂等。这些厂矿主要设置于湖南、湖北、
江西、云南、四川、青海等省份。这些举措
A.促进了工业的均衡发展
B.服务于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C.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使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
8.1956 年,沈阳铁西区的工人宿舍区里,来自上海的技术员张明收到了家乡亲友的来信:“听说你们
那里工厂冒烟比我们这里还热闹,连黄浦江的轮船都改道去支援你们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B.工业布局失衡状况的改变
C.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D.人民无私奉献的时代风貌
9.1979 年 12 月,上海市为解决城市蔬菜供销问题,下放 60 余种蔬菜小品种的价格管理权,实行由菜
场自由选购,农商协议成交,收购价适当浮动,零售价实行“死毛利,活价格”的做法。这一措施
A.学习并借鉴了外国经验
B.结束了城市物价暴涨局面
C.是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10.古埃及十三王朝泰尔·艾尔·达巴遗址宫殿群内发现的 6 座坟墓,从地表上的葬祭庙样式到墓前
栽种棕榈树等方面都尊崇的是埃及式的风俗习惯,但是其他方面的丧葬风俗,如使用叙利亚一巴
勒斯坦风格的武器,则呈现出另一种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A.古埃及与西亚存在文化交流与互动
B.自然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的发展方向
C.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D.政治统治服务文化建设需要
11.镰仓时代,日本武士道受佛教伦理影响,其精神内涵是视死如归的忘我境界。到江户时代中后期,
武士的职责已不再是驰骋战场、勇武杀敌,而是从事行政管理的相关工作。武士的修养内容,也由
“重武功”改为“重德行道艺”。这种变化
A.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B.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C.适应了社会发展态势
D.导致了皇权地位下降
12.1541 年,马丁·路德说:“以前有 30 盾就已敷用,现在有 100 盾也不敷用。为什么?
以前一合费尔谷物值 20 到 30 芬尼,而现在一舍费尔谷物就值 90 至 120 芬尼。”对上
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德意志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B.价格革命引发通货膨胀
C.商业革命扩大了贸易范围 D.宗教改革影响社会转型
13.19 世纪初,一位英国议员在议会中愤怒地指出:“每次内阁更替,政府工作就陷入混乱,
那些无能之辈仅凭党派关系就占据重要职位。”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当时英国
A.文官常任的弊端 B.唯才是举的原则
C.政党政治的影响 D.直接民主的特质
14.有学者指出,《凡尔赛条约》是“女巫调制的适应人口味、什么成分都有一点的药剂······
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威
尔逊的成分足以招人轻视,克里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发仇恨”。该学者认为《凡尔赛条
约》的签订
A.调和了美法间大国关系 B.根本上解决了大国间的矛盾
C.维护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D.是帝国列强相互妥协的产物
15.1929~1933 年,苏联的对外贸易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出口额仅在 1931 年达到了 1913 年
的水平。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的对外贸易总额仅约为 1913 年水平的一半。这
一变化
A.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受国际形势及国内经济体制变革影响
C.反映美苏冷战意识已经萌芽
D.表明经济发展模式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16.2024 年 2 月,慕尼黑安全会议组委会发布 2024 年《慕尼黑安全报告》,报告将“双输”
定为主轴,警告称后冷战时代关于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已经消散,世界正面
临陷入“双输”局面的风险。据此可推知该报告
A.强调旧有国际秩序已经瓦解 B.为霸权主义行径进行辩护
C.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权益 D.认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注意事项:
第 II 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创建的新式学堂,大致有三类,如下表所示。
外国语学校性质的 主要有 1862 年在北京开设的京师同文馆、
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
学堂 1863 年在上海设立的广方言馆、1864 年
要培养翻译人员
设立的广州同文馆、1893 年开设的湖北自
强学堂等
军事学校 主要有 1866 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 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
1874 年上海江南创造局附设操炮学堂、
的士兵和军官
1881 年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5 年
开设天津武备学堂、1890 年南京设江南水
师学堂、1896 年设江南陆师学堂等
技术学堂 主要有 1867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
培养会使用和维修洋
学堂、1866 年福州船政学堂训练制造及驾
机 器 的 工 程 技 术 人
驶轮船人才、1876 年福州设电气(报)学
员、通讯人员、医务人
堂、1882 年上海设电报学堂、1898 年南

京矿路学堂等
-整理自谢兰荣主编《中外者教育简史》
材料二 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说:“今之同文馆、广方言馆、水师学堂、武备学堂、
自强学堂、实学馆之类,其不能得异才何也?”他质问,洋务派办教育已经三十多年,
但“久历风涛,熟悉沙线,堪胜船主大副二副者,几何人矣?”“每造铁路,十英里需
用上等工匠二员,次等六十员,今之明于机器,习于工程学,才任工师者,几何人矣?”
梁启超在《学校余论》一文中批评洋务教育造就的人才“能识华字,联缀书成俗语者,
十而四五焉。······其能言中国舆地、史志、教宗、性理者,殆几绝也”。他还指
出其原因在于,洋务教育“其中学所设,虽有华文功课一门,不过循例奉行,苟以塞责,
实则视为无足轻重之事”。梁启超又说:“一切实学,如水师必出海操练,矿学必入山察
勘,非借官力不能独行”,而清政府却“不肯舍薄费以营学校”。
-摘编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教育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对洋务教育的批判。(8 分)
1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据现代化一般规律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即“使中
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他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以苏为师”向“以
苏为鉴”的转变,确立了“现代化不等于苏联式”的观念,开始独立思考适合中国情况的工
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他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工业、
国防和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小康社会”“小
康之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化的认知实
现了进阶式转变,提出了新时代的“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区别于西方以经济现代化、
物质现代化为核心的单一性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
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化。
-摘编自段治文、张晓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自主认知体系构建的演进历程》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都是通过对内剥削和压迫、
对外侵略和殖民得来的。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出现贫富
分化这个难以克服的顽疾。······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是庸俗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
娱乐主义。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标识。
-吴龙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三个维度-基于中西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分析
推动其变化的因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4 分) 2
19.(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 18 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拉丁美洲绝大部分
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被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殖民者
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
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同时,为保证殖民者的利益,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
国家进行贸易,这进一步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海鹏等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1967 年 10 月,在第二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之前,77 国集团举行了一次部长级
会议,通过了《阿尔及利亚宪章》,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1974 年 12 月
第 29 届联合国大会和 1975 年 2 月的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及《达喀尔宣言》。这两个文件成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件。“77
国集团”的联合斗争,迫使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视改善南北关系,对“南北对话”采取比较
积极的态度,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长期
的合作与斗争中,发展中国家日益团结和成熟,77 国集团的影响和活动范围也超出联合国,
扩展到其他许多国际组织,到 1998 年其成员国数量也增加到 132 个,成为仅次于联合国的
大型国际组织。
-摘编自高岱等《世界历史·第 25 册·殖民扩张与南北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主要表现。(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新兴国家进行斗争的影响。(6 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同时,中
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如与西域、南洋等地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文明更加丰
富多彩。
-人人文库《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过程》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12 分)
2024~2025 学年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卷(八)
历史参考答案
第 I 卷(选择题,共 48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D A A B B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B C D B D
【解析】
1.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坡遗址的核心建筑位于聚落中央
或高地,布局对称且轴线分明,这种规划性建筑特征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范畴,符合中华
文明起源阶段聚落规划和组织能力发展的特点,说明早期文明特征初步形成,C 项正确。
2.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开始增强尚书权力,其目的在于增强皇权,削弱相权,A 项正
确。
3.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6 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均田制是从北魏至唐朝前
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
给官府。图中的户籍记录详细记载了刘文成一家的人口信息以及受田情况。“计受田”“应受田”
的记录直接反映均田制下土地分配的实施情况,D 项正确。
4.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
者,他在漳州主持修复书院、推广《家礼》、亲自主讲儒学经典,促进了闽南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
这体现了儒家伦理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故 A 项正确。
5.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道光帝等人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
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些不平等条约及特权的严重危害,没有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正确看待,思想认
识严重忽视国家利益,A 项正确。
6.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27 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中共湖北省委和江苏省委都认识到
要到农村去,而此后中国革命的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因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B 项正确。
7.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36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6 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开始工业
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1936 年,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湖南、湖北、江西、
云南、四川、青海等内陆省份创立工矿单位,涉及煤矿、铁矿、炼钢厂、机器制造厂等多个重要工业领
域,这些举措旨在为可能爆发的全面抗战储备物资、提供工业支持,能够增强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B
项正确。
8.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56 年(中国)。根据材料“1956 年,沈阳铁西区的工人宿舍区里,
来自上海的技术员张明收到了家乡亲友的来信”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正值“一五”计划(1953~
1957)实施阶段,国家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将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区域。材料中上海的技术员支
援沈阳、黄浦江的轮船改道运输物资,反映了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调配人力、物力资源以推进工业建设的
战略布局,C 项正确。
9.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79 年(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等往往由国家统一规定,
物资调配等也由国家计划安排。而 1979 年 12 月上海市下放部分蔬菜小品种价格管理权,实行菜场自由
选购、农商协议成交、收购价适当浮动等做法,意味着在蔬菜供销价格等方面不再完全由计划主导,开
始引入市场机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由国家计划定价、调配的束缚,D 项正确。
10.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埃及。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同时存在埃及本土风俗和
西亚风格的武器(叙利亚-巴勒斯坦风格),说明两种文化元素在同一空间内共存。这种现象并非单一
文化的渗透或征服,而是不同地区文化互动的结果,A 项正确。
11.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幕府时期(日本)。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的武士由“重武功”到“重
德行道艺”,这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日本的武士道随
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适应了社会发展态势,C 项正确。
12.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6 世纪中期。根据材料“以前有 30 盾就已敷用,现在有 100 盾也
不敷用。为什么?以前一合费尔谷物值 20 到 30 芬尼,而现在一舍费尔谷物就值 90 至 120 芬尼”,可
知德意志地区出现了通货膨胀,这与新航路开辟后导致的价格革命有关,B 项正确。
13.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19 世纪初的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 世纪初的英国尚未建立
常任文官制度,政府职位多由政客及其支持者担任。内阁更替伴随大规模换岗,导致政策连续性中断、
行政效率低下(“工作陷入混乱”),正是政党分肥制的典型弊端,C 项正确。
14.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中“威尔逊主义的成分太少,不足
以安抚德国;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慑德国”等话语可知,凡尔赛条约并不能充分满足任一
列强的主张,故其签订实际上是列强间的妥协,D 项正确。
15.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1933 年(苏联)。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显示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对外贸易总体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国际形势
不断恶化,国内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影响了对外贸易的效率,B 项正确。
16.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题干“世界正面临陷入“双输'局面风险”可以
推知该报告认同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D 项正确。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14 分)
(1)(6 分)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近代化需求的人才;以军事技术、工程技术等近现代
学科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学堂形式众多;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每点 2 分,答出三点
即可)
(2)(8 分)积极性:指出了洋务学堂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一
定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每点 2 分,4 分)局限性:未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洋
务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梁启超的批判也未能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方案,
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4 分)
18.(12 分)
(1)(8 分)变化:从单一的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发展为“小康社会”到“五位一体”的总
体布局。(2 分)
因素:党的认识与实践逐渐深入且趋于科学化、理性化;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综合国力的不断提
升;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国际环境的变化。(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6 分)
(2)(4 分)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以“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
价值”为基本内涵,意在实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西方式现代化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
和殖民,统治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的财富,导致贫富分化,社会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每点 2 分,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意亦可)
19.(14 分)
(1)(8 分)主要表现: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
财富;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人奴隶,开展黑奴贸易;限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贸易。(每点 2 分)
(2)(6 分)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独立;有利于实现经济上的自主权;提升了在国际事
务中的影响力;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20.(12 分)
示例 1: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融为隋唐盛世形成奠定基础。(2 分)
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撞与交融,历经三百多年的创新与深化,升级了中
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政治上,北方和南方政权取得封建化创新成果,如均田制、三长制、府兵制、
三省制,为隋唐继承发展,推动了封建治理体系的革新,为隋唐盛世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经济上,
畜牧技术、作物品种(胡麻、苜蓿),精耕农业技术的相互融合,农牧互补促进农业的进步,均田制
与租庸调制的结合,税收财政政策的调整,为隋唐盛世的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上,儒释
道三教并立,形成多元思想碰撞,最终合归于儒,为中华传统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云冈、龙
门石窟融合了印度犍陀罗风格与中原审美,北朝民歌与南朝骈文交汇,为唐诗的兴起奠定文化之基。(8
分)
总之,魏晋南北朝既有政权更迭频繁,也有制度、经济、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丰富了中华文明的
内涵,奠定了中华文明隋唐盛世的坚实基础。(2 分)
示例 2:观点: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扩展和影响力的提升。(2 分)
阐释:唐朝时期,文化交流盛况空前。日本遣唐使频繁来访,学习唐朝制度、文化,推动日本社会
进步,中华文明得以在日本传播。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并本土化,
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唐朝诗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通过文化交流传至周边国家,提升了中华
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学者、商人来华,进一步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广泛的文化交流,不仅扩展了中华文明的传播范围,也增强了中华文
明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0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