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在敌军压境的情况下,假如你是郑国的一个“士”,郑国国君派你去游说敌方盟国国君,使其放弃对郑国的围攻。你会如何游说秦国国君?情境导入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自学《高考调研》27-28页“助学知识”能归纳《左传》相关知识。2.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1、2段。学习目标热身活动:1.文学常识检测《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 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 》并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体左丘明鲁春秋春秋公羊传 榖梁传左丘明,姓 ,名 , 末期鲁国史学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应知应会——作者:左丘明左丘明春秋关于史书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6.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烛之武 退 秦师解 题烛之武:郑国大夫。退:使……退秦师:秦国的军队为什么退?如何退?退的结果?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武的人。作用:1.交代人物、事件。2.吸引读者。关于烛之武烛之武,郑国大夫,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的南面。第一段:故事开端——晋秦两国围郑。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军:驻军。(名词作动词)秦晋围郑示意图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1.秦晋的友好关系2.扩张争霸的野心晋国秦国(秦晋之好)起因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第一段中,我们得到哪些信息?1.交战的国家(秦晋围郑)2.战争发生的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3.作战势力及兵力布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段作用: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结合第一段,请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从军事力量上看:大敌当前兵临城下危在旦夕计无所出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七、文本研读从情势上看:从地理上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使:派。师:军队。辞:推辞。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中华传承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相当于“先生”。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代词,这。 过,过错。 也,判断句的标志。)郑文公说:“我没能及早重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第二段:故事发展——烛之武临危受命。1. 自主阅读书下注释,圈画重点实词,试译文章。2.查找翻译难点,小组互助。3.全班交流,教师助解,翻译全文。合作学习再读明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假如。使:派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辞:推辞犹:尚且而:才(烛之武)许之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既:已经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相当于“而”。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越:跨过。其:这件事厚:增强薄:削弱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使:派遣。若:如果。师:军队。 退:撤军。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犹:尚且为:做(什么)用:重用;子:对对方的尊称。而:表承接,才是:这过:过错(烛之武)许之辞:推辞。活动一:朗读疏通课文第二段:退秦师的人员——佚之狐推荐,郑伯自责,烛之武临危受命。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①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断代史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通史将史书体例名称与相应的文字阐述进行连接课堂检测第二课时1. 结合注释,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3、4段。2.揣摩人物言行,能归纳人物形象。3.总结烛之武成功说退秦师的原因。学习目标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夜:在夜里。名→状夜缒(烛之武)而出既:已经。越:越过。以:连词,而。其:这件事。陪:增加。行李:使者共:通“供”供给。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以(这件事)烦执事。鄙:把…当作边邑。焉:为什么以:来有益于君:倒装—于君有益。以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乏困:缺少的(东西)厚:变雄厚。学习任务一:疏通文意,理清文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给予济:渡河(晋君)许君焦、瑕。版:防御工事。夫:发语词。何厌之有:有何满足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在东面。名→状封:使……成为疆界。肆:扩张。阙:侵损。焉:哪里。以:来。唯:表示希望。图:考虑。说:通“悦”。盟:结盟。戍:守卫。之:代土地。尝:曾经。乃:于是,就。活动一:朗读疏通课文第三段:夜晚出城,只身入敌营,一番言语成功说退秦师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敝:损害所与:所亲附的人。知:通“智”,明智。乱:(军队)散乱易:换取,代替。武:符合武德。其:还是。表商量语气。去:离开。之:代郑国。活动一:朗读疏通课文第四段:晋军撤离郑国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且:况且。尝:曾经。为:给赐:恩惠。许君焦、瑕:(晋君)许君焦、瑕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济:渡河 常考含义:①过河,渡②成功③帮助,接济④停止译文: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版:防御工事焉:兼词,于之夫:发语词何厌之有=有何厌之 倒装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通”餍”满足4. 以史为鉴,巧设离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肆:扩张封:前一 使……成为边界后一个 n.边界阙:使动用法,使…受到损害削减焉:从哪里惟:希望图:考虑译文: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东部的疆界之后,又想扩张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侵损,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说:通“悦”,高兴。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戍:守卫乃:于是5.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补充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他的宠妃骊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国君,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派人迎接晋献公之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里克后又派人迎接重耳之弟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欲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土地予秦,寻求秦国帮助。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惠公背约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托词,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