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庖丁解牛》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人们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位老人是谁?
庄子,今天他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准备给我们讲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番人生感悟呢?
庖丁解牛
庄子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中,庄子是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这个枯瘦的老人家像一只下蛋的鸡,趴在大自然的巢穴里勤勉地生产思想的鸡蛋,然后咯咯地叫着“天道自然,养生全身”八个字,向人们传播自己的思想。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道家思想的园地:《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
①庖:厨师;
②丁:厨师的名字。
③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文题解读
杀:太血腥
宰:太无情
解:技巧性强,更具艺术性
庖丁解牛
一、庖丁形象
1、奇幻的解牛场面
如果要你描写最厉害的肢解牛的场面,你会如何描写?
细描人物的动作和肖像,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通过观众的反应侧面烘托。
最厉害的肢解可以让人产生仿佛在听美妙的音乐的错觉!
一、庖丁形象
《桑林》是商朝的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史载,商汤祈雨成功后,万民一片欢呼,作歌颂扬汤之德,因商汤祈雨是在宋国雎阳的桑林们,所以乐曲取名为《桑林》,后人称其为《汤乐》。
《经首》相传是尧时期的乐曲。郑玄说是黄帝所作,尧修改并推广的。
共同特征:古代圣君,愉悦又庄严的音乐。
作用:侧面表现庖丁打通解牛与音乐的界限,将血腥上升为艺术,给观众带来了极致的艺术体验。
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解、触、倚、履、踦
拟声词:“砉”、“騞”
庖丁把血腥的解牛场面变成了绝妙的表演盛宴,成就了“三美”——舞蹈美、音乐美、节奏美艺术。

文本梳理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同“盍”,何、怎么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主谓之间取独
判断句标志
超出
自然规律

文本梳理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起初
曾经

精神接触
感觉器官停止
精神活动行事

文本梳理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牛体的自然结构
同“隙”,空隙
固:本来,然:什么什么的样子
顺着
曾(尝试)
支脉、经脉、骨头上的肉、筋骨结合处
大骨
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般的
一、庖丁形象
2、庖丁进阶之路
始 三年 方今
所见无非全牛 未尝见全牛 以神遇、神欲行、依天理、因固然
三个阶段:目见全牛、目无全牛、神遇不视
秘诀:顺应牛本身的自然结构解牛
青原惟信禅师: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息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五灯会元》卷第十七)
本段中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臣之刀十九年”

反衬。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的重要,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都是先果后因。
问题探究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间隙
形作名,厚度
很宽绰的样子
刀刃的运转
宾前,因此
虽然这样
碰到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
省略“之”
省略“之”
为此
通“缮”, 擦拭
翻译: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儿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目有全牛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技术一般)
(认识规律,技术高超)
(运用规律,哲理阶段)
不懈实践、专心致志、尊重规律、运用规律
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其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其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第一境界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第二境界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三境界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至高境界
角度 原文 解牛之道
解牛理念
解牛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表示解牛理念、解牛方法和解牛态度的原句,并说出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怵然为戒,视为迟,行为止。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顺应自然、避实就虚
小心谨慎、心怀敬畏
问题探究
本段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其小心翼翼、高度警惕的专注态度;
每至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写出庖丁观察的谨慎细致、遇难时的从容淡定、一丝不苟。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则从动刀之结果来写出庖丁解牛的熟练、轻松。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则刻画了庖丁解牛的驾轻就熟、怡然自得之神态。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则写出庖丁的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特点。
善刀而藏之
神态
动作
心理
对上文说理部分的补充说明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懂得,得到
养生的道理
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顺应自然
文意疏通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庖丁的“解牛之道”: 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相似之处:顺应自然。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场面
技术高超
动词:
解、触、倚、履、踦
拟声词:
砉、騞
始解—
桑林 之舞、经首之会
庖丁解牛之道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养生之道:
以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以刀来比喻人,告诉人们,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解牛之道:
①以求解牛之道为目的
②不懈实践,运用规律
③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比喻:
三年—
如今—
神庖练成记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寓言含义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感悟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这则故事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不要违背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应并取法天道自然。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迎难而上。3、要热爱专业,干好本职工作。4、不断反复练习,就能熟能生巧。5、做事要循序渐进,迈小步,不停步,稳步前进……10二、庄子思想
解牛技艺高超的“庖丁”,或许根本不存在,而这场精彩对话也是庄子虚构的。
1.道=依天理因固然,解牛之道=养生之道
台湾大学的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养生主》篇,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曹础基:“养生主要的是养神而不是养形。一切现象,都是道的物化,是暂存的,终会消失,而道却是永存的。故养生要养神,养神主要修道。
湖南师大赵又春《我读庄子》:“生”理解为“天性、本性”更顺通。“养”则是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养”,“对待”的意思。
牛=生=性=天性=精神=心灵
二、庄子思想
《养生主》第一段:“保身、全生、尽年.”
“好啊!我听了庖丁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好啊!我听了庖丁这番话,懂得了顺应本性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