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秋天的江面上,夕阳的余晖洒满江面,晚归的鸟儿从江面掠过,岸边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摆。这么美的景色,我们的诗人会如何去描绘呢?一、导入新课秋晚的江上刘大白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诗意,发现美。03能力目标:品味诗歌优美的语句并学会简单分析。02知识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01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朗读课文二、设疑激探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名刘靖裔(yì),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诗集《旧梦》《邮吻》《卖布谣》。写作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和幸福可言。此时的作者寄情山水,暂时流露出高兴之感。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秋晚的江上刘大白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刘大白秋晚的江上游玩了一天,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就像玩耍的孩童听到归家的呼唤,起身告别小伙伴们飞快地奔回家。这时候,太阳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落下去休息;往归的飞鸟身上,镀上了一层金黄,原来是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给他披上了一件金羽衣。当归鸟飞近挡住夕阳的身影时,就像驮着夕阳回巢去一样。黄昏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似乎带着一些恋恋不舍,带着一股眷恋的美。三、合作探究鸟儿在干什么?1倦鸟归巢。“驮”字突出了什么?2既突出鸟倦的程度,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秋晚的江上刘大白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刘大白秋晚的江上如同顽皮的孩童,急于回家,倦飞的鸟儿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正是飞鸟这一抖落,诗人这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般。鸟倦也是人倦,诗人看到的物象折射出自己的心境,也许诗人自身也背负了重担,想要摆脱沉重的包袱。再看眼前景,原本平静的江面因为飞鸟的抖动,立刻灵动起来,勾勒出一副动静结合的秋江归鸟图。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刘大白秋晚的江上远处,归鸟要回巢,近处呢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诗人的眼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晕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这大片的金红色点染风中飘扬的白色芦苇,像是一个被装扮的美丽女子,明艳动人,又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经时光的神笔,有那么一瞬仿佛回到了最美丽的岁月。这黄昏的江边,近处有明丽的色彩随风飘动,远处有抖动双翅的飞鸟和金色的江水,这些构成了秋天江上一个美丽黄昏之景。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3“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4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拟人的手法,通过“妆”和“红颜”二字,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情趣和生气。本诗描写的景色有哪些?从景色中感受作者是怎样的心情?5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滔滔的江水、白色的芦苇。无比欣悦。四、全诗小结全诗运用拟人手法,使诗歌具有灵动的画面感。将秋日夕阳西下的江边美景渲染得美丽无比。画面动静结合,色彩艳丽,充满遐想。情感升华一阵秋风吹过,一场秋雨缠绵,便结束了春天的明媚爽朗和夏天的生机勃勃。秋天,写着收获,秋天,写着相思。让我们走进秋天,走近自然,摘取属于自己的果实。谢谢观看陈梦家一朵野花陈梦家(1911-1966),男,曾用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生于南京,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在三十年代的诗名很大,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目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他16岁开始写诗。其诗先学徐志摩,后学闻一多。1931年1月,编成《梦家诗集》,由新月书店出版。同年9月,又编成《新月诗选》出版。其诗重视表现“自我”,注重音韵和谐及整体匀称,善于吸收格律诗特点写自由诗,对新月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是后期新月派的重要成员。1957年,在考古研究所,陈梦家被划成“右派分子”,1966年9月3日,陈梦家自缢而死,年仅五十五岁。新月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尤其“三美理论”是对新诗发展问题的最早的、系统的、科学的认识。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新月诗派,是一个文化团体,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 ,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新月俱乐部。1923年春成立新月社。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人物故事CONTENTS弃法从文铜器编录家具收藏研史忘寝01020304“弃法从文陈梦家在中央大学学的是法律,最后得了一张律师执照。但是他没有当过一天律师,而是从16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出版了第一册诗《梦家诗集》,并立即出了名。那时他还不到20岁。“铜器编录1944年秋,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古文字学。选读他这门课的美国学生寥寥无几,只四五人,他到美国来主要是要编一部全美所藏中国铜器图录。在美国3年中,他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从第二年开始他遍访美国藏有青铜器的人家、博物馆、古董商,然后回到芝加哥大学的办公室整理所收集到的资料,打出清样。多数私人收藏家都是富贵之家。否则谁买得起一件、两件,乃至数件精美绝伦、价值昂贵的中国青铜器呢?梦家是无所顾忌的,只要是有器之家,他是必然要叩门的。他和所有藏家、古董商、博物馆几乎都有通信关系,并留有信件的存底。他胜利地完成了他尽全力想要完成的工作。家具收藏陈梦家在燕京大学结识了小他三岁的同好王世襄。陈梦家和王世襄都收藏明清家具,两人乐此不疲,倾囊以求。“文革”前,王世襄见陈梦家放在家里的明清家具都用绳儿仔细地拦着,笑道:“好,你这儿比博物馆还博物馆。”陈梦家几乎用的全部收入购买明代家具。这些家具已如他所愿,全部归了国家。研史忘寝他的兴趣很广,但是他的主攻方向仍毫无疑问是古史、古文字和古籍的研究。1964年,家里有了电视机。他几乎天天晚上看电视。看到晚上9点半、10点、10点半,他才开始工作。但是他还是每天早起按时上班,傍晚按时下班。他在所里、家里各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常用书,在两处都能有效地工作。在30年的时间里,他在占有详尽资料的前提下,写了许多文章,着了许多书,编了各种图录,还留下了一本完成、未发表的大约二百万字的遗稿和未整理完毕的其他资料。考古所的同志们常常想念他,并为了整理他的遗稿作了不少工作。《一朵野花》是诗人陈梦家18岁时写的一首短诗,通过对一朵野花孤独而短暂生命的观察和体悟,发现了生命的自然、自在、自信的纯美。整体感悟CONTENTS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整体感悟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整体感悟这是一朵怎样的野花 “它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它静静地开放又静静地凋落,旁观者一定认为它太孤单了,然而对于一朵野花来说,它可不是这么想。诗人通过观察发现: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整体感悟它是有着自己的欢喜和喜乐,谁也不能代替它的喜悦,因为这是上帝赋予的每一个生命体的平等权利,它感受着生命本身的律动,在风前轻轻地摇曳,可能在聆听风的声音、和其他的生命体交流,总之要好好利用上帝给予的聪明,展示独有的生命姿态。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整体感悟““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整体感悟““然而纵使这朵野花再怎么的享受生命的愉悦,在旁观者看来,它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诗人似乎对它有一些惋惜。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整体感悟““任何生命都不会一帆风顺,这就是真实的状态,来到这个世界,见识到了春天,也做过美丽的梦,哪怕很快就忘了,但这是一朵真实存在小野花,它有过它的骄傲和美丽的绽放!试说说诗中“野花”的形象这是一朵孤独的野花,但却 “向着太阳发笑”,在醉人的春风里 “轻摇”,这朵野花开在荒原里,他自信,乐观。面对风雨,他坦然接受,懂得接受风的怒号和抚摸,享受阳光,在大自然中尽情地舒展自己,享受生命的乐趣。一朵花开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花开花落象征生命的诞生和消逝,小花的态度象征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研讨探究生命如花,即使是渺小的、卑微的生命,也应该乐观而真实地生活着,要像野花一样,不悲观,不自叹,珍惜生命的价值。在直面荒原的现实残酷环境中,勇敢地奋斗努力。你从 “野花”的形象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研讨探究与人类的生命比起来,荒原上一朵野花的一生实在是太短暂了,短暂到只能历经一个春天。即便如此,这朵小野花却无比的享受着自己存在的每一刻,它用上帝给予的智慧尽情地开放,起风了就“在风前轻摇” “他的欢喜,他的诗”,它自在,不受其他的干扰。它也经历过风的怒号,也享受过风的温柔,它就是这样在荒原上静静地开放,静静地凋落,花开一世,梦即一生。也许明年花还会开,但那又是另一场花开的季节。花既如此,那么人呢 在喧嚣的世界里,要让自己的梦想开出花来,在寂寞的准备着,在独处的时候也能拥有生命的独立姿态,不妖不媚,保持自己最纯正的本心。与浩瀚的宇宙相比,人的一生也很短暂,是沧海一粟,是天地之蜉蝣,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应该像一朵小花一样,在历经风雨之后,依然能够向着太阳微笑,写就自己的欢喜,自己的诗。研讨探究谢谢Thanks错误郑愁予壹·贰·叁·目标学会通过品析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了解郑愁予,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理解女子等待归人的思想情感变化过程,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美丽的错误的情感。 复习旧知壹无 题[唐]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相思曲闺怨诗属于汉代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人哀怜了。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闺怨诗这首小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态的描绘:含颦(pín)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怨情》[唐] 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声声慢·寻寻觅觅》[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清秋时节与爱人别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水流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知人论世贰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台湾诗人,原籍河北省,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抗战期间,跟随母亲辗转于各处。避难途中,母亲教了他不少古诗词。诗人丰厚的古典诗词积累以及游子的经历使他的作品总是有着满腔的愁绪。他的诗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多是以游子为抒情主人公,因此被称为“浪子诗人”。15岁开始创作新诗,他的新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正如他的名字源于辛弃疾《菩萨蛮》中的名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我们已能感到几分多情几分愁怨。整体感悟叁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郑愁予脚步声接近傍晚春帷,就是春天的帷幕。比喻春天开始到来。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阳春三月,“我”路过江南,遇到了一位痴心等待丈夫的女子,我的路过,使她的心情如莲花般美丽绽放又凋零。这位等待着的女子,她感觉不到东风吹来、看不到柳絮飞舞,她的等待如同傍晚青石的街道一样,悠长而孤寂,她的心更如寂寞的城、如紧掩的窗。这与现实中春天的生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达达的马蹄” 曾让她误认为是自己的丈夫归来,可是马蹄声远去时,才明白这仅仅是个“错误”一个“美丽的错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故事的梗概?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待归人的心里变化过程。“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我”是一个羁旅的游子。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你” 、“我” 分别是怎样的形象?研讨探究四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开落”与前面的“走过”形成押韵——音节美;“莲花的开落”与“等在季节里”相呼应,说明等待的时间长;比喻女子容颜的憔悴。“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倒(dào)装句实际上是比喻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错误郑愁予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 刘禹锡《石头城》错误郑愁予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城”:“小小”是说女子心里的“容量”很小,只容下了她的他,所以“小小”写出了女子的坚贞、纯洁。“寂寞的城”:是封闭的,落寞的,是凄凉的,写出了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错误郑愁予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青石”:长满苔藓的石头说明街道很少有人走“向晚”:接近傍晚突出街道的凄凉、冷清。用此比喻思妇内心的孤独,也为后面马蹄的出现做了铺垫。错误郑愁予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yǒu。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汉] 《青青河畔草》”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肯拉开的地步,她在干什么呢?等待,无尽的等待。错误郑愁予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庄子·徐无鬼》春 思李白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惟?错误郑愁予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哪些意象描写了女子等待时的心情?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哪些意象描写了女子等待时的心情?东风、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街道向晚、小小紧掩的窗扉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人为什么要用“莲花”这一意象?可否换成“玫瑰”?莲花是江南的特产,呼应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江南;象征女子的清纯、贞洁。玫瑰不符合江南水乡的特色,同时也破坏了诗中含蓄的味道;在古诗中莲花是思念的代表,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不能“达达的马蹄声”为什么是一个“美丽错误”呢?1.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等的心上人;2.“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闺中的女子。“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便是诗中的第一人称的“我”,因为“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而不是她苦苦等待的丈夫。说它美丽,是因为我的到来曾经给了她一丝惊喜,激起了她内心的涟漪,但“我”并不是她等的“归人”,只是个“过客”,“我”只是她擦肩而过的一个“美丽”的误会。等待的绝望中突然闪过希望的光芒,所以即使是错误,也是美丽的错误。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女子有没有等到她的他?从哪里可以看出?没有“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诗歌中有哪些与“我”有关的诗句?对于出游的游子,他们是否也会思念家中亲人呢?“我打江南走过”“我哒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对于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家中的亲人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也给予这一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以专名,就是“游子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错误》一诗所运用到的传统题材思妇词,写思妇深闺之怨;游子谣,写游子羁旅之苦。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暗示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女子闺阁之哀怨,而且也写到了游子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可能发生在所有过着分离生活的夫妇间。游子羁旅是因,思妇闺怨是果。所以在许多诗人的笔下,这两个主题往往被糅合在同一篇作品中。郑愁予的《错误》正是如此,过路的游子,等待的女子,这样写使得诗歌更有内涵,更有韵味。语言特色比喻1.女子容颜—莲花的开落2.女子之心—小小寂寞的城 3.女子之心—向晚的街道 4.女子之心—小小的窗扉 语言特色倒装1.开落的莲花—莲花的开落 2.向晚的街道—街道向晚3.紧掩的窗扉—窗扉紧掩 语言特色纯净之美古典之美不伪装、不堆砌、不雕饰;纯净利落、清新轻灵,抒发真情实感。诗中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如 “莲花”“柳絮” “马蹄” “春帷”,特别是“东风” 取自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 “东风”含义。Thanks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