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息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 6页,满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2.请用 2B铅笔和黑色钢笔(或黑色水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3分)
班级开展“ 身边的民俗与非遗” 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小组成员在阅读素材时,对几处字音字形存疑,请你帮他完善。(共 4分)
我国历史悠久,民俗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流水潺潺的古老村落中,

还是在灯火璀璨的大都市,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清嘉录》序中写道: “ 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族风俗涉及的范围是如此之广,它可以是一场震撼人 心的安塞腰鼓,也可以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苗族剪纸,又或许是令人亢奋的热巴鼓舞……这

些民俗文化或 ① (喧 暄)嚷或恬静或豪迈,都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它不仅是人 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文化的追 ② (朔 溯)和传承。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2分) 潺( )潺 亢( )奋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地书写。(2分)
① ____嚷 ② 追____
2.三千年诗歌,流淌着文明,惊艳着岁月。不少诗歌名句也提到了传统民风民俗活动, 请你根据要求填写相关的句子。(共 8分)
(1)《桃花源记》中“ ① , ② ” 描写了桃花源中人们和乐幸福的生活场 景,体现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生活状态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③ , ④ ” 饱含着诗人对友人即使相距遥 远,也会保持深厚情谊的心意,反映了古人重视友情、珍视人际关系的民风民俗。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⑤ , ⑥ ” 描写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展 现了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赞美。这种审美情趣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理念相契合。
(4)《关雎》中 “ ⑦ , ⑧ ” 描写了男子通过音乐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 情,展现了古代爱情中的浪漫与仪式感。这种情感表达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演奏形式 密切相关。
3.小组成员搜集了河南民俗舞蹈小相舞狮的发展历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 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小相狮舞是出自河南巩义小相村的一种传统舞蹈,先后获得“ 中原第一狮 ”、“ 中华 第一狮 ”等称号,是河南乃至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汉族民俗舞蹈,于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郑州在传统舞蹈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相狮舞起源于明代后期,最初作为小相村驱邪祈福的民间仪式舞蹈,以地摊(平地) 表演为主,使用大刀、双刀、哨子棍等器械,动作质朴而富有节奏感。至清代嘉庆年间, 因霍乱盛行,村民以狮舞驱邪避灾,此后每逢年节庙会必演,逐渐兴盛,并发展出“ 高台” 表演形式。 19世纪末至 20世纪中期,技艺不断革新:30年代打破板凳架单调表演,创“ 揭 板凳”套路;40年代发展“ 双凳双狮 ”绝技;50年代引入“ 老杆”(十几米高木杆)高空
表演,如“ 五子登科”(五狮共舞)成为标志性特色。
(
以地摊(平地)
表演为主
) (

) (
明代后期
) (
20
世纪
30
年代
) (

) (
发展

双凳双狮

绝技
)21世纪以来,通过数字化传播(抖音播放量超 4000亿次)与文旅融合焕发新生:2024 年登封中岳庙会吸引数万观众,2025年春节在东胜区 21米高台演绎“ 五子登科” ,展现 高空技艺巅峰。
发展“ 高台” 表演形式

20世纪 50年代

4. 中国传统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属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将下列关于“ 茶” 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虽然大体上只有“ 杀青、揉捻、烘焙、炒制”四步,但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② 品茶幸福,制茶不易。
③ 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④ 别的不说,炒制茶叶就需用双手在锅中不断翻炒。
⑤ 而茶叶的口感、香味全靠双手的触感与经验来决定。
A. ② ③ ④ ⑤ ① B. ① ② ④ ③ ⑤ C. ② ① ④ ⑤ ③ D. ① ⑤ ② ③ ④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部分技 艺因缺乏年轻继承者濒临失传,现代教育体系中非遗相关课程稀缺、高校非遗专业滞后导 致人才断层,配套法规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仍不健全致使部分非遗技艺被抢注商标。这些 问题深刻影响着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请你为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两条建议。(4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6—9题。 (共 17分)
木瓜花又开
① 阳光柔柔地洒向大地,风儿轻轻暖暖地吹着,春天彻底地来了。
② 记忆中,在我的家乡最早传递春天消息的,是门前父亲种植的那片宣木瓜林子。也 许是应了那句老话:人勤春早。感觉每年都是在刚刚吃过年夜饭后没几天,林子里的枝头 上就开始零零星星有了红色的讯息。而此时的天气乍暖还寒,叶芽们还在蛰伏的梦中没有 醒来,花骨朵儿却要迫不及待地争相萌发了。如果再遇上一场细雨,【A】一夜之间,那原 本光秃秃的枝丫上,就挤满了含苞待放的花蕾,三五一簇,红粉相间,一如娴静的女子, 娇羞而温柔地缀在枝头。待到惊蛰、春分前后,花间的新叶开始竞相吐绿,这时花苞也都
八年级语文- 1- (共 6页) 八年级语文 -2- (共 6页)
尽情绽放,偌大一片园子,蝶舞蜂闹。
③ 父亲一手叉腰,若有所思地站在院子门口,仔细打量着那片开满了花的木瓜园子, 一向严肃的面孔上有一丝不易觉察的欢欣。我的农民父亲,他默默地兑好一桶药水钻进园 子,然后连续多日,他便在园子里喷农药、施肥,他要选择在盛花期做好这些事,才可以 保证取得好的收成。那时候,我们全家人吃饭穿衣的保障和我们姐弟三人学费的来源,他 丝毫不马虎。木瓜树枝蔓繁盛,且枝丫上多坚硬的刺,父亲高大的身躯佝偻着穿梭其间, 常常脸上胳膊上都被划伤。那些伤口,现在想起来,还痛在我的心上。
④ 在父亲的精心呵护下,木瓜园里枝繁叶茂,看着日益壮大的果实,父亲紧蹙的眉头 一天天悄然舒展。在小暑前后,父亲会选一个晴好的天气,凌晨两三点便会叫我们起床, 一起去园子里采摘木瓜,这是我的父亲在木瓜的种植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早摘了不行,木 瓜太嫩,影响木瓜干的药用价值,晚摘也不行,盛夏季节蛀虫多,会坏了鲜木瓜的品质, 只有小暑时节是最佳采收期。
⑤ 摘木瓜的那一天是兴奋而辛劳的,家里的大筐小筐全用上,大人小孩齐上阵,从凌 晨的启明星还在天上亮闪闪地眨着眼睛,到月上柳梢头,大家都在忙碌着。虽然汗水湿透 了衣裳,但看着屋子里越堆越高的木瓜,人人心里无不美美的。这样的场景多么让人欢喜, 未来的生活一定是充满希望的。
⑥ 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鲜木瓜制作晾晒成木瓜干了。在准备将这些圆溜溜的 家伙切成两半之前,父亲是极其关注天气状况的,他常常会站在院子里,仰望着夜晚的星 空,然后果断地指挥我们:切木瓜吧,今晚满天星,明天是好天呐!于是我们又投入了新 一轮的战斗。连夜就将一屋子的木瓜一个个切成两半,然后赶在太阳出山前,又将它们搬 运出去,整齐有序地摊放在大大小小的畚箕、竹匾和竹席上。
⑦ 深邃的夜空,一轮上弦月斜挂在村后黑黢黢的山脊上,脉脉清辉无言地洒落在我家 忙碌的院落。刚刚切开的木瓜散发着扑鼻的清香,青青的果皮上裹着幽幽的月色,和着露 珠,熠熠生辉。
⑧ 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夜露,木瓜由原来的青色渐渐变成枣红,成色越好的木瓜颜色 越是红艳艳有光泽,也预示着会卖上一个好价钱。【B】烈日炎炎下,父亲戴着草帽蹲在地 上,用粗糙的大手拿捏挑拣着已干透的木瓜,宽大的后背上汗水湿透了衣服,黝黑的脸颊 上却浮现着满足的笑意。
⑨“ 天下宣城花木瓜,日华沾露绣成花” ,殊不知自古便美誉天下的宣木瓜并不是单 靠着“ 日华沾露 ”便有了锦绣繁花,还有我勤劳的先辈们付出的辛劳与汗水。春日喷药, 夏天除草,秋天修枝,冬天沤肥,父亲忙碌的身影,四季未曾停歇过。
⑩ 而今,父亲已不在多年。又到了木瓜开花的季节,多想再看看心中那朵至美的花儿, 嗅嗅那醉人的芬芳。欣闻家乡小镇举办木瓜节,怎能错过,于是寻觅而去。一路上见到几 处规模不小的新栽的木瓜园子,远远地望见那些浅粉深红的花儿们还是熟悉的样子。走近 前去,花骨朵们也一如当年的热烈与浓密,但花下却没有了父亲忙碌的身影,不禁有些怅 然。好在花儿与我心灵相通,人花两亲!
⑩春色迤逦年华新。如今,家乡人的生活来源早已不再依赖宣木瓜的产量了。眼前的 木瓜园子有更深远的价值与意义,家乡的小镇成了全国的“ 宣木瓜之乡 ”。
赏花的游人如织,阳光明媚,风儿和煦,这春色满园的景象,让人不禁感叹,春天 是真的来到了人间!
(作者:张秋香。有删改) 6.本文围绕木瓜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答出三件即可)(3分)
7.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6分)
【A】一夜之间,那原本光秃秃的枝丫上,就挤满了含苞待放的花蕾,三五一簇,红粉
相间,一如娴静的女子,娇羞而温柔地缀在枝头。(从修辞角度赏析)
【B】烈日炎炎下,父亲戴着草帽蹲在地上,用粗糙的大手拿捏挑拣着已干透的木瓜, 宽大的后背上汗水湿透了衣服,黝黑的脸颊上却浮现着满足的笑意。(从描写角度赏析)
8.文章结尾第 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在叙述事件过程中,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请以第⑤ 段为例,具体分析描写与 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 10—12题。(共 11分) 【文本一】
① 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甲】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 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 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所有这都叫作“ 化石 ”。
②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六亿多年前 到五亿多年前那个叫作“ 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 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 石炭纪”的时代的特 征。还有一些“ 象”和“ 犀牛 ”都长上了长长的毛, 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 第四纪”冰 河时期的来临。
【文本二】
①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已经有三十八亿年的历史,在这中间,有很多物种产生,也有很 多物种灭绝,恐龙就是所有这些灭绝物种中最引人注意和最为神秘的物种,这些庞然大物 在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突然全部灭绝,人们只能从发现的化石来猜测当时地球上到底发生 了什么大事。恐龙庞大的身躯又是怎样保存下来为化石的呢?
② 首先,并不是恐龙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成为化石,恐龙死了以后如果尸体长期暴露 在地面或长久在水底不被泥沙盖住,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被细菌腐蚀,或因长久遭受风 吹雨淋而被风化。只有那些被迅速埋起来的恐龙才有可能形成化石。
③ [乙】由于地壳运动,恐龙被越埋越深。由于地下的温度很高,恐龙硬体或骨骼的成 分就会发生某些变化:首先是恐龙的软体很快被溶解了,恐龙骨骼和周围的岩石通过高渗 进行成分交换,就像我们腌咸鸭蛋一样,盐通过蛋壳上的微细孔进入鸭蛋内使鸭蛋变咸; 地下水所挟带的矿物质也会与恐龙骨骼内的有机质进行交换,使骨骼的成分彻底发生改变。 由于这种交换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所以经过长时间的物质交换,恐龙骨骼内的成分和 周围的岩石趋于一致,可是形状却保存了骨骼的形状。科学家们把这种由生物骨骼经过石 化过程变成的“ 石头”叫作化石。
④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已经成为化石的恐龙骨骼还会因地壳的构造运动受到强 烈的挤压,还能被压裂、错位、变形。当埋藏有恐龙化石的地层被抬升到地表的时候,人 们就有可能发现它们。
⑤ 现在人们能见到的有关恐龙方面的化石主要有恐龙骨骼和牙齿化石、恐龙蛋化石、 恐龙脚印化石、恐龙粪化石、恐龙的胃石和恐龙的皮肤化石等。其中最宝贵的当数恐龙的 皮肤化石。因为皮肤属于软体部分,一般情况下恐龙的皮肤很难保存下来,除非是恐龙在 尸体没有腐烂之前,迅速被埋藏。有时皮肤印在黏度适当的河边或湖边的泥地上而保存成 化石。但是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所以,恐龙皮肤化石真是稀世之宝。
⑥ 恐龙化石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地球上物种演化的重要证据,一旦被破
八年级语文- 1- (共 6页) 八年级语文 -2- (共 6页)
坏就再也无法恢复,所以大家要珍惜恐龙化石,爱护恐龙化石。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本一第③ 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 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B. 文本二第④ 段加点词“ 有可能” 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恐龙化石都能被人们发现,体 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 所有的恐龙死了以后都能保存为化石。
D. 因为一般情况下恐龙的皮肤很难保存下来,所以恐龙皮肤化石真是稀世之宝。
11.文本二第① —③ 段对恐龙变成化石的过程是如何逐步进行说明的?请简要分 析。 (4分)
12.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都写到了遗迹化石,甲处略写,乙处详写, 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 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 13—16题。(共 11分)
【甲】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①。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② 嵌③ 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
宜逸民退士④ 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⑤ 以来,无人赏 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
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① 营溪: 营水。② 敧: 倾斜。③ 嵌: 张开。④ 逸民退士: 避世隐居的人。⑤ 置州: 设置州郡。
【注】玄宗天宝六年,元结到长安应举,因李林甫玩弄权术,应举者全遭落第,元结归隐 商余山。
13.下列对甲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 水尤清洌” 中的“ 清冽” 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 “ 蒙络摇缀” 一句, 连用四个动词, 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
C. “ 斗折蛇行” 中的“ 斗” “ 蛇” 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D. “ 明灭可见” 中的“ 明灭” 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5.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甲文第② 段描写景物的妙处。(4分)
16. 甲文作者游览小石潭感受到“ 悄怆幽邃” ,乙文作者结尾也写到“ 为之怅然” ,两 者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 17题。(共 4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7.诗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三 句反复出现,请结合全诗内容和《诗经》语言形式的特点,分析其艺术效果。(4分)
四、整本书阅读。(4分)
18. 阅读《经典常谈》后,班级围绕“ 读经典的意义” 这一主题进行交流,请从下面 三篇中任选其一 ,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阅读古代经典的意义。
① 《 说文解字 第一》 ② 《 诗经 第四》 ③ 《 战国策 第八》
五、作文(50分)
19.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1)学习了第一单元,我们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 多彩的地域文化。你的家乡有什么特殊的风俗或者事物呢?
请以“ 家乡的 ”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 表达意图明确, 内容充实具体。③ 600字左右。④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一处偏僻却 优美宜人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对人生“ 忧”“ 乐 ”情怀的感慨……人生是一场旅行, 我们走过山川田野,才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才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 才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才把握前进方向。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经历过,才会明 白一些事情。
请以“ 走过,才明白”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 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具体。② 600字左右。 ③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 名、校名、地名。
八年级语文- 1- (共 6页) 八年级语文 -2- (共 6页)2024—2025学年下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3分)
1.( 1)chán kàng (2)①喧 ②溯(每空 1分,共 4分)
2. ① 黄发垂髫 ② 并怡然自乐 ③ 海内存知己 ④ 天涯若比邻 ⑤ 气蒸云梦泽 ⑥ 波撼岳 阳城 ⑦窈窕淑女 ⑧琴瑟友之 (每空 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
3. ① 清代嘉庆年间 ② 创 “ 揭板凳 ” 套路 ③ 20世纪 40年代 ④ 引入 “ 老杆 ” 高空表演(每 空 1分,共 4分)
4. C(3分)
5.示例:①推动非遗进校园,将非遗纳入中小学必修课。②完善法规和配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建立快速维权通道。③非遗进社区,设立非遗工坊,增强传承积极性。④设立非遗传承奖金, 激励青少年学习。(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提出建议,言之有理即可,每条 2分,共 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分)
(一)(共 17分)
6. ①回忆儿时父亲的宣木瓜园子花开繁盛的景象。 ②父亲在春日里给宣木瓜喷药,常常受 伤。 ③一家人齐上阵,采摘宣木瓜。 ④家人在好天气里切宣木瓜和晾晒木瓜干。 ⑤又见宣 木瓜花开,追忆父亲并感受家乡的变化。(任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每点 1分,共 3分。) 7. 【A】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儿比作是 “ 娴静的女子” ,“ 娇羞而温柔” 赋予 了宣木瓜花儿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宣木瓜花儿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景物描写也 烘托了温馨美好的氛围。(若只答出其中一种修辞方法也可。修辞方法 1分,效果2分,共 3分。意思对即可)
【B】使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 蹲” “ 挑拣” “ 粗糙的大手” “ 黝黑的脸颊上却浮现着 满足的笑意” 等描写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质朴的性格,抒发了“ 我” 对父亲的尊敬和赞美 之情。(若只答出其中一种描写方法也可。描写方法 1分,效果 2分,共 3分。意思对即可) 8. ①结构上总结全文,同时也与文章题目“ 木瓜花又开” 和开头①②段相照应,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2分) ②内容上富有深意,表面写木瓜花开粉花似锦,让人喜悦,由花儿又想
到父亲,让人感慨。更为如今家乡人 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由衷欣喜。(2分)(意思对即 可。共 4分)
9. 本段通过对大人、小孩儿摘木瓜场面的描写,以及对凌晨劳作时启明星、月亮等自然景物 的描写,展现出人们劳作时的繁忙与辛劳。(2分) “ 无不” 二字,抒发了家人们摘木瓜时 心里无限喜悦;最后作者直接抒情,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 共 4分)
(二)(共 11分)
10. C(3分)
11. 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恐龙庞大的身躯是怎样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的。第②段说明恐龙有 可能变成化石的条件:被迅速掩埋。第③段具体说明被埋起来的恐龙变成化石的过程和原理: 骨骼和周围的岩石通过高渗进行成分交换,逐渐石化成为化石。(第① 段 1分,第② 段 1 分,第③段 2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12. 文本一的第①段主要说明岩石记录古代生物的状况,所以甲处对于古代生物如何形成化 石就略写。文本二重点说明的是恐龙如何形成化石,所以乙处对于恐龙形成化石的过程就详 写。(每点 2分,共 4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 15分)
13. D(2分)
14.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意思对即可,2分)
15. ①侧面描写。文章通过写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水中鱼像在空中游动,日光直照到 潭底,水底的石上有鱼的影子,从侧面表现出水的清澈。
②动静结合。 “ 佁然不动” ,写鱼儿的静态; “ 俶尔远逝” ,写鱼儿活泼欢快的动态。 一静 一动,妙趣横生。
③寓情于景。“ 似与游者相乐” ,以鱼儿的自在衬托人的心情,既表现了作者的心理状态, 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④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似与游者相乐” 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游鱼以人的情态, 既表现了作者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任答出两点,每点 2分,共 4分。 意思对即可)
16. 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元结也遭贬谪、怀才不遇。( 1分)他们寄情山水正是为 了摆脱抑郁、凄苦的心情,但一经凄清或无人赏识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就会流露 出来。(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乙文翻译】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 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 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 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 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 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 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 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 右面,便命名为“ 右溪 ”。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17. 运用《诗经》典型的“ 重章叠句” 手法( 1分),通过反复咏唱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 同时“ 白露为霜” “ 未晞” “ 未已” 暗示时间推移,显示主人公追寻的执着与艰难( 1分)。 “ 蒹葭” “ 白露” 营造出苍茫清冷的秋日景象( 1分),象征追寻对象可望而不可即的缥缈 感,烘托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怅惘与深情( 1分)。(意思对即可。共 4分)
四、整本书阅读(4分)
18. 示例一 :可以学习语文知识,领悟古人的智慧。比如可以从《 说文解字 第一》中了 解汉字的起源、文字统一的过程、字体的演变和造字用字的条例,从中发现古人创造汉字的 智慧,汉字词义变化中反映的社会发展状况,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示例二:可以了解诗这种文学体裁的发展过程,获得精神滋养。比如可以从《 诗经 第四》 中了解《诗经》的成书过程,诗最初的功用,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还可以欣赏其语言,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示例三:可以了解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现状,增长历史知识,学习策士游说的技巧和特有的 精神闪光点。比如可以从《 战国策 第八》中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激烈纷争,策士游说盛 行的现象,策士们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刻苦勤奋,游说时有较高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让我们 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任答出其 一 ,意思对即可。结合名著内容 2 分,说出意义 2分,共 4分)
五、作文(50分)
19.参考 2024年河南中考作文 “ 记叙文” 的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