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人的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上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为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涧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软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颊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A [解析]“他们的诗歌具有禅意美,往往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情绪”分析错误,无中生有。2.B [解析]“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对文学的创新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错,原文认为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不可忽视,但没有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3.C [解析]A 项在讲气候;B项中的“六气”指自然界的冷热阴阳等现象;C项的意思是构思为文,要保持充盈的气势。充实了内在的刚健之气,然后有外在的鲜明之采。此句强调了“气”对“文”的重要性。D项是在讲秋天的气氛令人悲伤。ABD 三项都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无关。4.①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②宋代最大的诗派。因《江西诗社宗派图》得名,诗风大多受到黄庭坚的影响,整个诗坛追求平淡为美。③创作的内容、意向、题材均发生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中。④诗风有所变化,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每空 1分,共 4分。大意相同即可)5.①打破束缚,特别重视求新求变的独创性。黄庭坚倡导“夺胎换骨”的诗法,是要通过广泛学习古人,熟悉他们,达到与他们对话的高度,才能避免与其重复而真正地推陈出新。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才有出路和生命力。②多读书,培育起我们的文化积淀能力。黄庭坚认为“词意高胜”源于学问积累,强调“资书以为诗”。当古往今来的文化精华沉淀下来,蕴藏于内心、储存于大脑后,最终就可以升华为做人的力量。③关注现实,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灵感和智慧。江西诗派的创作常常涉及社会问题(比如“靖康之变”)和人生哲理,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对于当代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每点 2分,共 6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C7.A8.①朱君婚姻不如意,爱的是惠英。暑假开学后朱君的苦读、牢骚抑郁,是由于惠英终将出嫁军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②考前朱君的精神错乱和离世,源于惠英出嫁在即,无可挽回,加以长期的无力感、自责和苦闷。(每点 2分,共 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开篇这么说,为小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小说以“我”的视角和口吻讲述朱君的悲剧,这么说合乎情理。③叙述过程中,对朱君的死因有暗示却不点破,有引发思索的空间。④连至亲、挚友都无法明晰,表明朱君死因的复杂性,不仅是个人遭际,更有社会不公,深化了小说的批判内涵。(每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三点给 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DF [解析]句意:所以‘君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可改变志向’。张华在直言劝谏方面不能成就自己的气节,在言辞谦逊方面又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作为国家重臣的节操本来已经丧失。11.D [解析]A.正确。都是表原因的连词,都可译为“因为”。B.正确。正确/这,这个。C.正确。都是名词动用,用杖责打/喂奶、哺育。D.错误。召回/补救。12.B [解析]“太宗认为,炀帝不是因为下面没有忠臣,而是自己恶积祸盈,才导致灭亡的”错误。太宗认为炀帝正是因为下面没有忠臣,自己听不到过错,恶行积累,祸患满盈,才导致灭亡的。13.(1)隋炀帝喜欢自夸,掩饰短处,拒绝谏言,确实难以冒犯。(矜夸,夸耀;诚,确实,实在;犯忤,冒犯,违逆;句意 1分。)(2)内史侍郎虞世基因为隋炀帝厌恶听到贼寇的情况,所以诸将及各地郡县告败求救,虞世基都删减他们的奏报内容,不据实上报。(“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定语后置;抑损,删减;表状,奏报内容;(末尾的)闻,使君主听到;各 1分。)14.①处在宰辅的位置上,却没有尽到规劝君主的职责。②贪恋高位,当不能尽职尽责时,却不能主动辞去宰辅的职位。③谎报贼寇情况,蒙蔽隋炀帝。(答对一点给 2分,两点给 4分,三点给 5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明君因反思自己的短处而越来越好,昏君因掩饰自己的短处而永远愚昧。隋炀帝喜欢自夸,掩饰短处,拒绝谏言,确实难以冒犯。虞世基不敢直言进谏,或许不算大罪。过去箕子装疯以保全自己,孔子也称赞他仁。等到隋炀帝被杀,虞世基是否应该一同被杀呢?”杜如晦回答说:“天子有敢于直谏的臣子,即使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采纳谏言,就闭口不言呢?他贪图安逸,看重权位,又不能辞职退隐,这与箕子装疯离开,情况不同。过去晋惠帝的贾后要废黜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然不能极力争辩,阿谀顺从以求苟且免于损害。等到赵王伦起兵废黜贾后,派人逮捕张华,张华说:“将要废太子那天,我不是没有说话,只是当时不被采纳。”使者说:“你身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既然谏言不被采纳,为什么不引退呢?’张华无言以对,于是诛杀了他,并灭了他的三族。古人说:‘国家危难时不扶持,国家倾覆时不匡救,那还用辅相做什么呢?’所以‘君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可改变志向’。张华在直言劝谏方面不能成就自己的气节,在言辞谦逊方面又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作为国家重臣的节操本来已经丧失。虞世基位居宰相,处在可以进言的位置,竟然没有一句谏言,确实也该死。”太宗说:“你说得对。君主必须有忠良的大臣辅佐,才能自身安宁,国家安定。隋炀帝难道不是因为下面没有忠臣,自己听不到过错,恶行积累,祸患满盈,才导致灭亡的吗?我现在立志君臣上下,各自竭尽至公之心,互相切磋,以实现治国之道。你们各自应当竭尽忠诚,匡正补救我的过失,我绝不会因为直言违背我的意愿,就发怒责备你们。”材料二:内史侍郎虞世基因为隋炀帝厌恶听到贼寇的情况,所以诸将及各地郡县告败求救,虞世基都删减他们的奏报内容,不据实上报,只说:“鼠窃狗盗之徒,郡县官吏追捕,快要被彻底消灭了。希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隋炀帝认为很对,有时还用杖责打据实报告的使者,以为说的都是谎话。因此贼寇遍布海内,攻陷郡县,炀帝都不知道,杨义臣击败并收降黄河以北的几十万贼寇,他把情况写表上奏炀帝,炀帝看后感叹道:“我原来没听说,贼寇突然到如此地步,杨义臣降服的贼寇怎么这样多?”虞世基回答:“小贼虽然多,但不足为虑。杨义臣击败小贼,却掌握不少军队,将帅久在朝廷之外,这样是最不适宜的。”炀帝说:“你说得对。”于是派人调回杨义臣,遣散他的士兵,贼寇势力因此又重新强盛起来。15.C [解析]“描绘出诗人曾与友人同游西湖时看到的迷人景致”错,此选项曲解了诗意。16.同:都包含了诗人晚年困居京华的落寞和厌倦。(2 分)异:①本诗还有对友情的珍惜。陆游在游览西湖时,感叹与友人分别已经多年,但仍然能够找到当初的足迹,而今年华老去,但彼此的缘分历久弥坚。 (2分)②《临》诗则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后面三联,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2 分)17.(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2)儿寒乎 欲食乎(3)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18.D [解析]A.“老板”是附加式,“板”是词根,是“老板”这一词的核心部分,并由它来体现出词的意义。B.“乐高”是音译双音节单纯词。C.“直播”是偏正式词语。D.“革命”是支配式(又称动宾式),与“开源”结构相同。19.“家常菜”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家常菜”并非指真的家庭日常制作食用的菜肴,而是形象地说明技术从神坛走下变得为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共创,词语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比喻义),有特殊的表达效果。(指出引号作用 1分,说明理由 2分,共 3分)20.①删去“对……来说”。⑦被全球开发者拆解、重组、再创新。(一处 2分,二处 3分。只指出序号,未修改正确不给分。)[解析]①“对……来说”多用于引入观点主体,而这里只是举例,用“比如”发端语即可。⑦语序不当,应先“拆解”,后“重组”。21.A.只能吃到成品/可以吃掉牛肉面/可以喝到汤B.开源不是乌托邦/开源不是一劳永逸/开源也有坏处/开源也有风险(每处 2分,共 4分)22.示例:技术开源,是把软件的源代码免费公开,允许任何人使用和修改。(2分)所有技术开发者都可以共同参与技术创新,这是一种共享的文化理念,加速了技术的发展。(2分)但是恶意的修改与使用会导致不良后果,须有法律法规的约束。(1分)23.作文(60 分)[审题指导](1)审核心概念:认知方式的多样性及认知不等于真知。一是苏轼“至绝壁下”的实地考察、亲身探索的方式。通过实地观察、聆听等方式去寻找答案,这体现了一种深入实践、亲身体验的认知途径。一是当下人们利用网络认知事物面貌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对众多事物有初步了解。(2)审关系:认知与真知关系。材料以“然而”转折,“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这一疑问句结尾,引发对认知本质的深入思考。这表明无论是苏轼式的实地考察,还是现代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所得到的认知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准确无误的“真知”,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局限性以及如何趋近真知。[参考立意]实践出真知,但实践认知有局限;网络认知的利弊及与真知的距离;鉴于实践认知和网络认知都有其局限性,需要综合多种方式来趋近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答案.pdf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