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景德镇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诗画历来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讲求委婉的暗示出意思。审美性的绘画由于发展得
没有诗歌那么早,要到唐宋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比兴。比兴往往用花鸟,给花鸟赋予人格
意味。在众多的花卉中,梅花尤其令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画家们喜爱。诗词可以写尽梅花的
视觉与嗅觉上的美,绘画则能够以精妙的描绘,让理想中的梅花在绢素上恒久开放。
在宋代,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为数不少,有与禽鸟相配合,也有在山水画中做点缀。
其中,南宋画家马麟的《层叠冰绡图》显得尤其特别:画面除了两枝梅花别无他物。乍
看,画面似乎是简而又简,仿佛画家并没有什么特别想要表达的意思,但细细观之,不得
不为画家的精湛的技艺与巧妙的匠心击节赞叹。极度精简的构图,画面没有任何杂扰,以
此来表现梅花的清幽是再恰当不过了。枝千纤细却充满了力度,向下俯视的一枝,最细劲
处如冰锥一般。色深而坚硬的枝干上,疏疏落落开着的数朵绿萼白梅越发显得冰肌玉骨,
梅花从花苞到半开再到盛放,俯仰聚散都安排得极其精到,既不紫琐也不单薄。花瓣的勾
勒与渲染,表现出花瓣柔嫩却并不柔弱的质感与情态。画面虽然没有背景,却似乎传来了
早春的寒意和阵阵幽香。宋代花鸟画多表现花鸟本身之美,故画家本人寄托的情思相对较
少。
宋末及以后,画家多以花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隐喻的意味就大过了描绘花鸟本身。
如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繁茂的梅花纯用水墨点写成。这种墨梅的画法是北宋时一
位名字叫做仲仁的画僧创立的,他居住在衡州华光寺,人称华光和尚。仲仁酷爱梅花,在
寺庙内种植了许多梅树,一日见到纸窗上映出的梅枝影像十分别致,就取来笔墨描墓,因
此创出墨梅的画法。后来南宋文人画家杨无咎把这种水墨梅花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王冕的水墨梅花就传自这样的一脉。宋人墨梅枝千与花朵均追求疏落,王冕的墨梅往
往画得枝繁花茂,生气勃勃,这是面貌上的不同,更大的不同在画面题诗的意味上。宋人
画梅,题诗往往只赞颂梅花本身或者绘画的精妙,而《墨梅图》题诗则迥然相异:“我家
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样的题诗分明是
在借梅花来抒发个人情感,以梅花的清高来自许。在这样的语境里,梅花不再是花,画也
不再仅仅是画,画家本人化身为梅花,借画面来告诉观者自己的理想中的完美人格。
王冕本来胸怀大志,无奈生不逢时,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在诗中常常自比诸葛亮,想
终有一天能像诸葛丞相一样辅佐明主建功立业。皇天不负有心人,朱元璋夺取了婺州,请
王冕出山,授以咨议参军的职位,他欣然赴任,却只一晚就病死了。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景德镇市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所以其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三段,
宋末及以后的画家多以画花鸟来抒发情感,“画中花鸟多以水墨点画而成”并非
画的“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的原因。
2.B [解析]“能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错误。材料一第六段提到“了解了画家的
生活经历,再看他的画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只是说通过了解王冕的生活经历,
再看他的画,会有更深的体会。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的“这样的题诗分明是在借梅
花来抒发个人情感”“借画面来告诉观者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可知,通过欣
赏画面和题诗,能了解王冕的理想人格,但材料没提到能了解其生活经历。
3.C [解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客人于寒夜来访,诗人点火烧茶,招待客人;后两
句写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当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
诗句没有突出梅花“形神兼备”的特点,而是突出一个冬日寒夜,诗人与友人相
聚的惬意。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 行文思路,分写的部分采用并列结构。②第一段总结,概
述中国诗画有托物言志的传统,梅花尤其受唐代以后的文人和画家喜爱。③第二
段为分写,写宋代以梅花为题材的画作多,且更多表现梅花本身,寄托的情思较
少。④第三段至第六段为分写,以王冕的《墨梅图》为例表明宋末及以后的花鸟
画隐喻意味大过描绘花鸟本身,与画家本人息息相关。⑤第七段为分写,写元代
以后绘画的隐喻功能被大大开发,不少文人以画明志。(答出①得 2分,②③④
⑤各得 1分,共 6分)
5.①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有以花鸟为创作对象、托物言志的传统。
②梅花的形态、气味、生长环境等“形神兼备”契合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情趣。
③梅花意象与中国古代文人画士的理想人格相契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士抒发政
治理想的重要意象。(4分。每点 2分,答对两点即可)
6.A [解析]“存在感的问题他已经放下了”错误。从下文“自从退休后,我不就
是一团空气吗?孔德卫想。每天在家里,老婆子自个儿忙自个儿的,买菜择菜、
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电视,一天到晚跟他都说不到三句话。……”孔德卫的
想法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放下存在感的问题。
7.A [解析]“他们已经幡然悔悟,改过自新”错误。根据原文来看,他们只是暂
时停止了群殴,并未说要改过自新。
8.①大船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他给孔德卫发短信、替孔德卫挡甩棍等;
②表现作品主题,大船出狱后主动制止恶性事件,改过自新,找到自身的存在感,
弘扬社会正能量;③凸显主要人物孔德卫的形象,大船形象的改变,折射出孔德
卫这样的优秀警察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弘扬了社会正气。(4分。每点 2分,
答对两点即可)
9.①小说一开始所讲述的存在感是指“不被人忽略,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孔德
卫退休后发现在老伴和邻居那里无人注意他,这令他很失落、恼火,他希望得到
别人的关注;②小说后来所说的存在感,是指孔德卫的警察身份得到重视,大船
给他发短信让他制止群殴就是证明;③全文结束时,存在感是指别人对自己的需
求和自己对职业的坚守(或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每点 2分,共 6分)
10.BDG [解析]句意:政务都要交给百官商议,由宰相筹划,事情稳妥方便了,
才可以上奏皇上下令天下执行。
11.B [解析]A.正确,爱护;B.错误,旧的/因此;C.正确,下面,位置在下/降
低身份;D.正确,被/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样。
12.D [解析]“唐太宗对此也表示赞许”错误。根据原文“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可知,唐太宗并不赞许隋文帝这一点。
13.(1)将士战死,隋文帝必定给予优厚赏赐,还派遣使者慰问他们的家属。(“没”
“加”“劳”各 1分,句意 1分)
(2)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
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
贼粮食”。(“黔首”“业”“赍”各 1分,句意 1分)
14.①天下之大,政事繁多,千头万绪,还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靠君主一个人
日理万机很难。②君主的智慧有局限,处理政事总有失误,未必能做到全部合理。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国家灭亡。(答对一点 1分,两点 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隋文帝性格谨严持重,办事令行禁止,每日清晨听理朝政,到太阳偏西时还
不知疲倦。虽然对于钱财吝啬,但赏赐有功之臣则不吝惜;将士战死,隋文帝必
定给予优厚赏赐,还派遣使者慰问他们的家属。他爱护百姓,勉励和督促百姓耕
织,减轻劳役和赋税。自己生活务求节俭朴素,所乘车驾及所用之物,旧了坏了
的都随时修补使用;如果不是饮宴,吃的不超过一个肉菜;后宫都穿着洗过了的
衣服。开皇、仁寿年间,男子都身穿绢布衣服,不穿绫绮,没有金玉的装饰。因
此国家财富日益增长,仓库丰盈。文帝受禅之初,隋朝的民户不满四百万户;到
了隋文帝仁寿末年,超过了八百九十万户,仅冀州就已有一百万户。但是文帝好
猜忌苛察,听信谗言,他的功臣故旧,没有能始终保全自己的;至于他的子弟辈,
都像仇敌一样,这是他的短处。
材料二: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大臣萧瑀:“隋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萧瑀答道:
“(隋文帝)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勤于政务,思行善政。每
次上朝处理政务,有时要忙到太阳偏西,虽然性情说不上仁义开明,却也算得上
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唐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人性格过于
明察,但内心并不能辨明。心里糊涂就不能通达彻见,性格过于明察就对事容易
起疑心。他又是靠欺骗前朝皇帝的遗孤寡妇来夺取江山登上皇位的,总是害怕群
臣内心不服,不肯相信手下的每个官员,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断决定,虽然劳神
费力、辛苦异常,也不能将政务都处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心下明白他的想
法后,也不敢直言进谏。丞相以下的官吏,也只都遵奉顺从罢了。我的想法却不
是这样。因为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头万绪,一定应该根据情况而变
动,政务都要交给百官商议,由宰相筹划,事情稳妥方便了,才可以上奏皇上,
下令天下执行。怎么能在一天的时间里处理如此多的事务、凭一个人的想法就独
断专行呢?况且一天处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处理得合理确实好,处理得
不合理的怎么办呢?日积月累、甚至很多年下去,错误必然很多,国家不灭亡才
怪!哪里比得上广泛地任用贤良的人才,皇帝只需在朝廷密切关注政事,严肃法
纪,谁还敢胡作非为呢?”唐太宗于是下令各部门,如果诏策有失误的地方,官
吏必须上奏指出,不能只按照圣旨上的意思办事,必须尽到一个做臣子的职责。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问侍臣:“有时君主昏庸而臣子在下面兢兢业业,有时
候臣子犯上作乱,而君主清明,如果将两种情况放在一起比较,哪一种更严重呢?”
特进魏徵进谏说:“君主圣明,就能够明察秋毫,知道下面的是是非非。杀一儆
百,满朝百官谁敢不敬畏皇帝的天威,不尽心尽力呢?如果君主昏庸,不听从忠
臣的劝谏,即使是百里奚、伍子胥在虞国、吴国,也无法避免祸患,国家败亡也
随之而来。”唐太宗说:“果真像这样,那么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大臣杨遵彦却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匡扶朝纲,使北齐的政治清明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魏徵
说:“杨遵彦替暴君补救,救济天下苍生,才得以使国家幸免于难,也十分艰难。
这与国君威严圣明,臣子敬畏守法,直言进谏,都被信任、重用不能相提并论。”
15.C [解析]“表示对物质生活的不满”理解有误。颔联说即使美酒佳肴不常有,
但基本的饮食需求总是能满足的,体现了诗人的满足和快乐。
16.①颈联主张“力穑”“不忘俭”,否定“堆金”,认为一味追求金钱可能导致精
神的匮乏,从中可见其对“道”的看重。②尾联借批评世俗只以生活境遇来评判
人,而不能深味贫中之乐来表明自己对于安贫乐道的状态的认同。
(6分。每点 3分,意思相近即可)
17(1)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族秦者秦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8.①脱口而出 ②愤愤不平(每处 1分,共 2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也可)
19.第②处,修改:标点符号的帮助也极其有限。第⑤处,修改:结构比较简单
甚至不完整。(每处 2分,共 4分)
20.文中画横线处运用了排比手法,(1分)句式灵活,增强了语势,(1分)强调了
“结构比较简单甚至不完整” 的具体表现。(1 分)
21.示例:①写文章就不一样 ②慢慢地也会见于语言 ③也应该更容易学会写文
章 (每处 2分,共 6分。其他答案符号语境也可)
22.文字和语言只是基本上一致,不是完全一致,(1分)一是因为文字和语言的
使用情况不同,(2 分)二是因为语言和文 字互相作用,互相接近。(2 分)
23.作文(60 分)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考查的是“书卷气”和“烟火气”之间的
关系,材料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别列出人们对“书卷气”和“烟
火气”的喜好及其原因,最后指出两者可以和谐共存。
书卷气象征着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与构建。在信息洪流汹涌澎湃的今
天,读书成为一种筛选、沉淀知识与智慧的独特方式。通过阅读,个体得以跨越
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的伟大思想对话,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内在精神秩序。
这种秩序体现为一种对世界本质的深度洞察与理性认知,是一种超越物质表象、
追求精神升华的生命姿态。例如,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具有书卷气的人能
够运用哲学思维、历史眼光和文学感知去剖析背后的逻辑与规律,而非仅仅停留
在表面的感官认知。这是一种将自我从即时性的、碎片化的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
站在更高维度审视人生与社会的能力,彰显了人类精神追求的主动性与超越性。
烟火气,则更多地代表着个体与现实世界的紧密相连。它是生命在大地之上
的扎根与生长,是对生活最本真、最质朴的感知与融入。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烟火气成为人们心灵的避风港。从街边巷尾的小吃摊到社区里的邻里互动,从基
层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到普通市民为生活奔波忙碌,烟火气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
角落。它体现为对生活细节的珍视,对人间百态的包容与理解。在烟火气中,人
们学会了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它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坦然接
纳与积极回应,反映了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智慧与生命韧性。
书卷气与烟火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书卷气若脱离了烟火气,便容易陷入
空中楼阁般的虚无主义。知识只有在与生活实践的碰撞中才能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与价值。例如,科学理论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验证和实际应用才能推动社会的
进步;文学创作如果缺乏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也只能是无病呻吟。反之,烟火气
若无书卷气的滋养,可能会陷入低俗、粗鄙的物质主义泥潭。在现代社会,仅有
对物质利益的追逐而缺乏精神内涵的生活是空洞而乏味的。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
需要借助知识与文化来提升生活的品质与品味,使平凡的生活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一方面,数字化阅读、在
线教育等新兴方式为人们获取知识、培养书卷气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另一方
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交媒体的兴起,既丰富了烟火气的内涵,也使其面临
着被稀释和异化的挑战。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书卷气与烟火气的平衡
与融合。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设计师们将传统文化知识(书卷气)与现代
生活需求和审美(烟火气)相结合,创造出既富有文化底蕴又贴近生活的产品;
在社会治理方面,管理者既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制定政策法规(书卷气),又要深
入了解民生百态、群众诉求(烟火气),才能实现精准有效的治理。这种融合体
现了时代对个体综合素质的要求,即既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精神追求,又要
能脚踏实地地在现实生活中创造价值、贡献力量。
[参考立意]
①书卷气养性,烟火气修身,共谱人生华章。
②以书卷气引领烟火实践,用烟火气丰富书卷内涵。
③书卷气赋予烟火气深度,烟火气给予书卷气温度。
④书卷之中悟哲理,烟火深处践真知,内外兼修展风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