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1. C.有误,“干涸”的“涸”应读作“hé”2. B(A.“蓬”应为“篷”;C.“墩”应为“敦”;D.“疆”应为“缰”。)3. D(A.有误,成分残缺,可在句末添加“的目的”;B.有误,成分赘余而导致搭配不当,可删去“看”,或是将“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改为“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C.有误,搭配不当,可将“实施”改为“执行”;)4.B5.D(A.有误,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句中形容人大代表们齐聚一堂,望文生义;B.有误,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句中形容表演艺术家把戏演得精彩,用错对象;C.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句中形容企业首先应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望文生义;D.正确,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句中形容公安民警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费尽心思,使用恰当)6. D.有误,甲诗《木兰诗》表达的是木兰对家乡的热爱和不慕名利,并非想要入朝为官又眷恋家园生活的矛盾心理;乙诗表达了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对战争的感慨等情感,该项理解错误。7. B、8. C 9.C10.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11.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这样(从这)看来,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呢?12.《孙权劝学》中孙权主要用自身学习和读书的经历来劝说吕蒙开始学习。《孔子劝学》以射箭需在箭末装饰羽毛、箭头磨得尖利才可以射得远、射得深这样的事例作比喻,强调了深入学习才能有用处。13. 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的迫害,这是造成祥子悲剧的客观原因;二是祥子自身性格的局限性,堕落性,劣根性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观原因;三是和虎妞的不正常的结合,这是导致祥子悲剧性结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4. (1)决眦入归鸟(2)莫言下岭便无难(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何人不起故园情(5)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6)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15. (1)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下文写叶圣陶的有活力作铺垫。(2)说明叶圣陶书法好,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爱国,希望祖国繁荣。(3)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4)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谨完整;语言均为精工提炼。16. (1)老刘“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从来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原因: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2)①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作铺垫。(3)①“急”在这里有“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了母亲的视地如命。②“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了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4)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长在”的主题。17.按中考标准批阅绵阳市梓潼县2025年春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七年级语文)一.(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莅临(lì) 粗犷(gu ng) 憔悴(qiáo) 咄咄逼人(duō)B.侍弄(shì) 徘徊(huái) 啄食(zhuó 人迹罕至(hǎn)C.诅咒(zǔ) 干涸(gù) 闪烁(shuò) 众目睽睽(kuí)D.贪婪(lán) 滑稽(jī) 中伤(zhòng) 随声附和(hè)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两颊 帐蓬 崎岖 粗鄙B.貂皮 伯爵 乡绅 轩昂C.锋利 墩实 盎然 直戳D.无垠 愚钝 滞留 疆绳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主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传播能力建设。B.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C.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突破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区,实施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以和为贵、立己达人的中华传统文明,践行于波澜壮阔、砥砺前行的中国实践,契合世界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共同理想。4.有同学搜集了有关艰苦奋斗品质的材料想要展示在文化墙上,但不小心弄乱了顺序。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要敢于同自己较劲。把同自己较劲付诸实践,就可能超越自我。然而现实中, , 。 , , 。①勇于在充满挑战的环境里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②在锻造与重塑中实现境界的升华③这是不愿经受磨砺、害怕遭遇失败的表现④同自己较劲,就要敢于走出“舒适区”⑤有的人口号喊得响,却总是不见行动A.④①②⑤③ B.⑤③④①② C.④⑤①③② D.⑤④③②①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大代表们不期而至,齐聚一堂,在大会上共商发展大计,共绘美好蓝图。B.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成功地把一出枯燥的戏演得绘声绘色,吸引了全部观众。C.企业首当其冲的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D.面对洪涝灾害,广大公安民警临危不惧,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殚精竭虑。二、(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甲】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乙】从军行二首(其一)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①,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虏骑②借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晦气③生黄雾。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④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⑤,悔不理章句。【注释】①轸(zhěn)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②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③晦气:湖泊上的雾气。④定远:指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固征匈奴。⑤行路难:乐府旧题。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用“开”“坐”“脱”“著”“理”“帖”等一连串木兰归乡后的行动,写出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之情。B.乙诗运用多种感官描绘了边塞傍晚的荒凉景象,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C.这两首诗歌都描绘了边塞环境的艰苦以及战争的旷日持久。D.这两首诗歌均为战争题材,甲诗表达了木兰想要入朝为官,可又眷恋家园生活的矛盾心理,乙诗则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壮志难酬的懊悔之情。三、(15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孙权劝学》)[乙]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不说,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①。以此观之,何学之有?”孔子曰:“不然。若括而羽之②,镞而砺之③,其入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愿受教。”(选自《孔子家语》)【注】①犀革:用犀牛皮制成的铠甲。②括而羽之:削出箭尾安上羽毛。③镞(zú)而砺之:装上箭头磨得锋利。7. (2分)文中运用了各种称谓语,在语境中体现出丰富的含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可用于朋友、夫妇间的爱称。这个称呼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对部下的关心和爱护。B.“阿”用于亲属称呼或小名之前。鲁肃称呼吕蒙为阿蒙,是把吕蒙当做晚辈来教训。C.“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以谦虚的方式开始对吕蒙进行规劝,现身说法,表现出孙权的善劝。D.“大兄”是对朋友的敬称,吕蒙尊称鲁肃为朋友,有种进步被认可的自得之意。8. (2分)下面各项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岂可及乎/及鲁肃过寻阳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学之有C.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结友而别D.蒙辞以军中多务/投以骨9. (2分)关于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劝说吕蒙,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最终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并开始学习。B.孔子认为子路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子路最初对此表示不满,但最终接受了孔子的教诲。C.鲁肃对吕蒙的进步感到惊讶,并通过拜见吕蒙的母亲和结友而别,正面表现出对吕蒙的尊重和认可。D.子路用南山之竹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孔子通过比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更加优秀。10. (2分)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11. (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以此观之,何学之有?12. (3分)劝说是一门艺术。结合两则材料,思考孙权和孔子是如何对他们进行劝学的。四、(4分)13.【探悲剧原因】小说以小人物的起伏沉沦,道尽希望与救赎的主题。大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李丰:我认为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祥子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他的性格太懦弱了,被救负时部不知道反抗,所以一步步堕入了深渊。 刘强:我觉得是周围的人把他一点一点地推上了绝路,如果虎妞没有骗祥子;或者孙值探没有敲诈他的钱等等,或许祥子的生活会是另一番样子。你和他们的观点都不一样,你认为: 。五.(10分)14.根据课文默写诗文。(1)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2) ,赚得行人错喜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4)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5)赵师秀的《约客》中,表现诗人因候客时长而产生失望焦躁情绪的句子是“ , ”。(6)文人自有大气魄、报国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 , ”。六.(共24分)15.(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很现代的叶圣陶彦 火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已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叶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老人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位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好一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田园风景画!1980年中国内地刚开放,相信叶老也为中国崭新形势所鼓舞,所以心情是愉快的,冀望祖国大地展现出一派和平、丰美而欣欣向荣的景象。(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2分)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2)(4分)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3)(2分)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4)(4分)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分条概括。16.( 12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细水长流蓝雪冰儿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⑧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选文有删改)(1)(4分)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2(2分))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2分)品味下列画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①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②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4)(4分)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四.作文( 35分)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比”是一个会意词,即拿一物或一类物,与另一物或一类物进行比较。比,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在学校,同学之间有的比成绩,比品德;也有的比穿着,比享乐……在社会上,有的比创造,比贡献;也有的比地位,比权势…… 从“比”的字形看,它是一把双刃剑。善比者,比是一种促进,一种提升;不善比者,比是一种累赘,一种羁绊。 请以“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③字数在600字左右。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docx (七年级语文)绵阳市梓潼县2025年春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