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 8页,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 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 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 熟悉 ”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 有机的团结”,后者是“ 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 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 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 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 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 习 ”字。“ 学 ”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 接触 ,“ 习 ”是陶炼 ,“ 不亦说乎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 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 习 ”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 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 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 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 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 不同的话来解释“ 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 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 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 土气 ”成了骂人的词汇,“ 乡 ”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 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 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 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 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 给予 ”和“ 亏欠 ”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 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 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 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 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 地方认 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 “ 熟悉社会”》)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 ”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 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 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 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 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 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 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 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 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 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 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 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 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 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D. “ 熟悉的社会 ” 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 中信息对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 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 孝” ,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 与材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忘情(节选)[加]爱丽丝 · 门罗图书馆管理员路易莎和几位常住店的旅行推销员交上了朋友。其中一人是吉姆 · 弗拉雷, 他负责推销打字机、办公器材、书和各类文具。他四十来岁, 金发, 有点曲背, 但身子很结实。 西班牙流感爆发那阵, 即便不清楚店家是否营业, 吉姆仍和平时一样跑外勤。旅馆偶尔也会歇 业, 就像学校、电影院, 甚至是教堂一样。在吉姆 · 弗拉雷看来, 教堂关门是不像话的。“ 真不害臊, 一群懦夫, ”他对路易莎说道,“ 一个个躲在家里, 全等着最后遭灾, 有意思 吗 你就不会关闭图书馆, 是吧 ”路易莎说会一直开着, 除非自己病倒。这样的小事一般过不了一周, 但她肯定得去医院。 他们不会让她待在旅馆的。他们聊到医院里成群的病人, 病死的医生和护士, 聊到阴郁凄惨的葬礼。吉姆 · 弗拉雷家所在大街的一端就是多伦多的某家殡仪馆。他说他们还在置备黑色的马、黑色的四轮马车、 全套工具, 用来落葬要人。“ 他们忙得没日没夜, ”他说,“ 没日没夜。”他举杯说道:“ 那就为了健康吧。你看起来 很不错。”路易莎的气色比过去好了。她开始搽胭脂了。她的皮肤是浅橄榄色的, 那双颊是没有血 色的。她的穿着更用心了, 努力变得更友好了。她以前总是忽冷忽热, 全凭心情。她还喝起了 威士忌, 不过喝之前总会兑水。过去她只是喝一杯葡萄酒。“ 日子总得过下去, ”他说,“ 你做得很对, 让图书馆一直开着。”这是 1919年的初冬, 人们以为战争危险已过, 新一轮的流感疫情又爆发了。旅馆里的人 看上去都形单影只。晚上才过 9点, 旅馆老板就上床睡觉了。他的妻子患上流感正住在医院 里。吉姆 · 弗拉雷从酒吧带回一瓶威士忌, 连酒吧也因为害怕传染而关门了。两人在餐室里 靠窗的桌边落座。外头冬雾渐浓, 迫近窗棂。那几盏街灯和桥上谨慎缓行的轿车都快湮没无 踪了。“ 哦, 那不是什么大事, ”路易莎说道,“ 不闭馆的原因没你想的那么高尚。”她大笑起来, 还说要送他一则奇谈。她开始讲某位士兵从国外写信给她的故事。士兵在来图书馆的时候记住了她, 可她对那 人毫无印象。不过她很友好地回复了他的第一封信, 两人有了书信往来。他说读了哪些书, 她 也回复呼应。简言之, 两人因互吐心声而一起感到了温暖。是他首先告白, 她并非傻乎乎地急 着冲进去。 一开始她觉得自己只是做个好人, 即便是后来, 她也不愿因任何回绝而让他难堪。 他开口要一张照片, 她去拍了, 尽管并非出自本意, 但还是寄出去了。他问她有没有心上人, 她 如实回答没有。他并未回寄自己的照片, 她也没开口要, 尽管很想知道对方的模样。他身处战 场, 拍照一定很难。而且, 她不愿被视为那种女人——倘若对方的外表不合心意, 就扭过脸去。他在信里写道, 自己并不指望回家。他说比起死, 更骇人的是落得跟医院里见到的那些伤 兵一样。他没多谈, 她猜是指大家近来才慢慢听闻的——男人们的残肢、失明者、不成人形 的烧伤者, 他思恋她, 写信倾诉, 就像此情此景下恋人们的所为。战争结束, 此前已有一段时间没他的消息了。她天天盼望来信, 但杳无音讯。她担心他会 不会是整场战争中最背运的那群士兵之一——他们死于最后一周、最后一天, 甚至最后 1小 时。她每周都查阅当地报纸, 阵亡者名单持续更新到新年后, 但上面没有他的名字。现在报纸 同时开始登载回乡军人名单, 通常还在名字旁边加印照片和几句贺词。如果这次回来的人太 多, 那就没什么版面多写了。她读到了他的名字, 名单上的那个名字。他没有战死, 也没有受 伤——他在回卡斯泰尔斯老家的路上, 或许都已经到了。于是她决意继续开着图书馆, 哪怕流感肆虐。每天她都确信他已回来, 每天她都准备着迎 接他的到访。星期天是一个折磨。当她踏进镇公所时, 总觉得他可能早就到了, 正倚墙等着她。 如今她明白为何有人坚信看到了鬼魂。每回门被推开, 她都抬头期待他的容颜。有几次她暗 地告诫自己, 默念到“ 十 ”才能抬头。因为流感, 图书馆几乎没人来。她就张罗重新布置些什 么, 不然非发疯不可。不到 5点她从不关门, 有时还会比规定开放时间延长 10分钟。接着她 会幻想他在街对面邮局的门口望着她, 因为害羞而挪不开脚步。自然她会担心他是否病了。她总是留意别人聊起的小镇新闻, 可没人提他的名字。就在这段日子里, 她完全放弃了阅读。在她看来, 那些封面无论破旧还是华丽, 都犹如棺 木, 里面也不过是一团败絮。她这样是可以理解的, 难道不是吗 写过那样的信后, 他怎能不接近、联系自己 在那番表 白之后, 他怎会不跨进这道门槛 这样想是可以理解的吧 送葬队伍从窗前经过, 她不曾稍加留意, 因为队伍不是为他而来。就连生病住院的时候, 她也一心想要回去, 她不能这样躺在床 上, 图书馆不能将他拒于门外。(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流感爆发后,吉姆不顾个人安危跑外勤,除了勤劳外,身体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B.在疫情和战争的双重影响下,死去的人很多,殡仪馆要额外置备工具,非常忙碌。C.路易莎和士兵在书信往来中产生一段温暖的感情,尽管路易莎对其长相一无所知。D.路易莎不曾留意从窗前经过的送葬队伍,甚至住院也想回去,只因思念着心上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塑造的是特殊环境下的小人物,意在展示宏大时代对普通大众造成的影响。 B.文中对人物的肖像描写着墨不多,更多的是通过细节与内心活动来呈现人物心理。 C.雾渐浓、街灯与轿车渐隐等描写,烘托出两人对传染的担忧以及疫情下的冷清。 D.医院在文中多次出现,其场景令人不安,体现出战争和疫情给人们带来的伤痛。8.路易莎“开始搽胭脂了”,之后又“完全放弃了阅读”,请分析其行为的心理动因。(4 分) 答 :。9.你认为路易莎和士兵是否会重逢 请试做推断,并结合文本阐释理由。(6 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 和于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 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 县令白府,以假 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 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 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 韩吏·· 部极称之。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 春 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 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节选自《唐才子传》)材料二: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 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 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 郊之五言,其有高处, 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 韩愈送郊诗曰:“ 作诗三百首,窗默咸池音。” 彼二子皆知言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 食荠肠亦苦, 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 ” 其穷也甚矣。凡贤人奇士,皆自有所负,不苟合 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 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节选自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李翱分司 A 洛中 B 日 C 与谈 D 宴 E 荐于兴元 F 节度使 G 郑余庆 H 遂奏为参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可怜,指值得怜悯,与《孔雀东南飞》“ 可怜体无比” 中的 “ 可怜” 词义不相同。 B. 韩吏部,此处是以官职名指称韩愈,材料二中 “ 苏属国” 的称谓方式与此相同。C. “ 漂沦薄宦” 的 “ 薄” ,与《陈情表》中 “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中的 “ 薄” 意思相同。D. 执事,指办事官员,代指对方,以示尊敬,与 “ 敢以烦执事” 的 “ 执事” 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孟郊曾经隐居嵩山一带,以处士自称;韩愈对孟郊 诗才十分赞赏,二人关系很好,常 一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不拘形迹。B. 孟郊仕途不畅,又不擅长谋划生计,一生贫穷潦倒;孟郊去世后,节度使郑余庆出资办 理丧事,还供养其妻子儿女数年之久。C. 孟郊的五言诗兼有汉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风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 歌艺术价值却不高,读后令人不欢畅。D. 李翱极力举荐孟郊,在给张仆射的举荐信中,他赞扬孟郊的诗歌成就,介绍其品性与处境,希望张仆射能加以任用,以尽其才。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 )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2 )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14. 请结合材料一 ,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8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秋日三首秦 观 其一霜落邗沟积水清, 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 忽有人家笑语声。其二月团新碾瀹花瓷, 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 青虫相对吐秋丝。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一首前两句由霜落二字领起,不需点出“ 秋” 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 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呼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 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D. 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16. 两首诗都体现了“ 动静结合” 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共 6 分)( 1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诉统治阶级,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方可使百姓安宁的两句是“ , ”。( 2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通过“ , ” 两句,写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合的原因。( 3 )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材料,完成 18~22 题公元前 256 年,蜀郡太守李冰带领民众开山凿石,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建造了鱼嘴、宝 瓶口、飞沙堰等一系列精妙绝伦的工程。自此,从遥远的雪山奔腾咆哮而下的岷江水, 甲,再也不是一匹( A )的野马。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广袤的成都平原成为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 天府之国” 。如今,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都江 堰成了游客们的“ 网红打卡点” 、学生们的 “ 研学课堂” 。据 2024 年 11 月到都江堰旅游的朋友说,他们看到的不只是外江分流而下的岷江水,还 有内江裸露的河床真容,以及用特制的竹笼、杩槎(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竹席、卵石、 黄泥等筑成的临时围堰 ……这种平日难得一见的景观,原来是都江堰为确保工程功能持续有 效而进行的“ 岁修” 。每逢冬春农闲之时,岷江水位下降,有利于修筑临时围堰。为降低成本,堰工们就地取 材,用特有的“ 杩槎截流法” 筑成临时围堰,对都江堰内江总干渠进行“ 体检” 和“ 治疗” 。每年一次,故称之为“ 岁修” 。岁修自宋以来传承了数百年,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 2280 余年依然发挥重要作用。“ 深淘滩,低作堰” 是岁修的要领。① “ 深淘滩” 是指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②淘 到预先埋设在滩底的石马的深度;③而“ 低作堰” 是指修整飞沙堰时堰顶宜低,④便于排洪 排沙,⑤达到“ 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 。⑥古人对水流规律的精准把握体现了这六字治 水真言。到清明时节,为庆祝岁修完成,祈求( B )、生活富足,同时也为了纪念李冰父子, 乙 。经过历史沉淀的 “ 清明放水节” 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少 海内外朋友已经准备来一场 “ 说走就走的旅行” ,趁 “ 放水节” 品读青山古堰的时代画卷。都江堰很安逸,很巴蜀 ,也很国际。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19.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改变原意。(4 分)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21. 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与最后一段中 “ 巴蜀” 一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 这家餐厅的装修非常文· ·艺,墙上挂满了复古的画作。B. 这个连长太军阀了,年纪不大,但脾气不小。C. 他这个人比电线杆子还电线杆子。D. 他一边喝茶,一边百· ·度着今天的新闻。22. 小武在十一月完成了都江堰研学之旅,准备拟写一份研学报告。以上文段是他收集 到的资料,请据此为他写一段提要,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 110 字。(5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小韩常常抱怨天气太过寒冷,感觉不到一点暖意。其实,只要你 用心体会,就会感觉到帮助我们抗拒寒冷的暧意时时圈绕在我们的周围。自然环境如此,社 会环境也如此。假如小韩是你的好友,请以“ 暖” 为标题写一篇文章,给他讲述你所感受到的温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高一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1—5题答案解析: 1. A 2.B 3.C4. 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1 分) 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 入,逻辑性强;( 1 分) ③ 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1 分) 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出。 (1 分) (本题共 4 分)5.① 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2分)② 重视契约,增 强法理意识;(2分) ③ 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2分)(本题共 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答案 C7.答案 C8.答案 ①前者是因为战争结束,路易莎期待和恋人重逢,有一种期待的愉悦,想给对方呈现美 好形象;②后者是因为等待过程漫长,路易莎有一种患得患失、充满幻想而无奈焦急的复杂心 情。9.答案 示例一:会重逢。理由:①两人通过书信往来有美好感情,互相思恋,有重逢的感情基础; ② 路易莎坚持开着图书馆:战争结束,士兵一切安好,返回家乡,有重逢的客观基础;③小说写战 争和疫情环境下两人的爱情,重逢能体现动荡时代下人性温暖与人性之美,给读者以积极力量。示例二:不会重逢。理由:①尽管路易莎充满期待,但战争的残酷可能会给士兵带来心理创伤,改变他对感情的态度;② 疫情还在继续,两人存在感染甚至死亡危险;③ 两人不重逢更能体现战争和疫情给普通大众带来的不确定性,体现动荡时代对人的消极影响。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10—14题答案】 10. BEH 11. C 12. C13. ( 1 )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 ( 2 )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14. ①性格耿直,不合于世; ②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 ③时人认为他心胸狭 小,气度迫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15.答案 C16. 答案 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 妙用 “ 疑”“ 忽” ,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②第二 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呼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 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题答案:( 1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 )示例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示例二: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其它符合要求的诗句亦可。(每空 1 分)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答案】 18. A桀骜不驯/横冲直撞B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 (4 分)19. 第⑤句,原句应改为 “ 达到‘ 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 的效果(目的)” 。第⑥句,原句应改为 “ 这六字治水真言体现了古人对水流规律的精准把握” (或将 “ 体现了”改为 “ 都体现在 ……上” 。 (4 分)20. 甲:经过工程的疏导和约束(分流与调控)/经过都江堰/一到都江堰/汇入都江堰乙:当地会举行 “ (清明)放水节” (3 分)21. D (3 分)22. 蜀郡太守李冰于公元前 256年主持开凿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活力不减。自宋以来, 冬春农闲时人们会对它进行岁修,岁修以 “ 深淘滩、低作堰” 为要领。与之相关的清明放水 节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分)四、写作(60 分) 23..(60分)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