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未来2024~2025学年度6月质量检测高一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福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n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报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道德虽非文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因为两者均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体系,处理的都是人类社会中生活和内心生活的基本经验,故而,道德是文学必然关涉到的基本命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超道德生活,因此每个民族的文学必然有自己的道德叙事形态。这样的道德叙事形态,正是每个民族文学特有的区别于它者的标志性存在。正是如此,借助道德文化这个特定视角,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中国文学的某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的独特品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审美主体把追求德化的社会生活与内心生活作为至高审美情怀。这,点同西方文论迥然有别,西方美学思想自毕达哥拉斯学派始,就特别强调对称、比如例、平衡、和谐等形式的美,柏拉图虽然强调美来自“美的理念”,但是他却同样说:“真正的美来自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中国文学的潜在规约是:作家必须是道德上的高尚者,因为文学担负着人类道德建设的任务,如果作家不是道德上的至善者,则无法写出有道德高度和涵养的文学作品。理论上清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伦理道德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难以奏效,因为中国文论博大舞精深,实非片言只语所能讲得清楚。但和西方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论相比,我们却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内在差异,那就是:虽然西方艺术理论早在它的起源阶段就涉及到文学的道德相关性问题,但是对西方文学思想而言,道德目标从来就不是文艺的最终目标,而是艺术审美本身的自然产物。在西方文论视野中,文学的道德功能虽然受到相当的重视,但是基本的逻辑却是这样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并非是文学的目标预设,而是通过文学对人的情感、意志的召唤和【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25541A塑造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西方文论无意特别强调文学的道德功能。这一,点和中国文学思想有很大差异。中国文学因为重视道德训诫功能,因此文学的一个基本特质就是注重情感的力量,或以情感人,或含蕴人生真理;或针砭时弊,或悲怨人生无常,无论是以抒情为主的诗词创作还是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戏曲,作家都特别善于以情感人,注意营造文学感化人心、教化人伦的道德情感力量。周作人在他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把言情、言志两种传统的此消彼长视作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不管是言情还是言志,两者皆属内向性叙事传统。同以道德论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相比,西方文学理论系统似乎更加看重的是知识论的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诗人就被公认为“教育家”“第一批哲人”。这里的“教育家”,显然不是指文学的道德劝诫功能,而是指文学所具有的对外部世界和人生真理的认知作用。(摘编自周保欣《伦理文化与文学“中国性”的生成》)材料二:高尔基曾说,“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虽体裁众多,但归根结底是源于生活,始于社会。文学作为一门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科,它自觉不自觉地要关注道德、抒发道德和应用道德,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终究会内生出一定的道德要求。文学的这种内生性道德也就是道德对于文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的规范维系和价值支撑。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物,其生命力在于传播。只有在传播(出版发行)和接受(读者消费)的过程中,文学才能体现出它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而道德的作用亦贯穿于文学传播过程的始末,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其走向。文学传播的过程即是文学生产到文学接受的过程。文学生产即文学创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反映,而是创作主体对世界和生活的情感体验或艺术描绘,既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也充斥着主观认知,因而其善的价值和道德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作为文学接受,既是对作品的审美活动,亦是读者的认知活动。读者不仅对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进行审视,更深层次的是审视文学作品中带有作者主观认知的道德美和价值美。“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个性的丰富本质,因而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的价值属性。”所以,作为阅读主体的读者往往会对作品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是由于人生经历而形成的对于文艺作品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从伦理学视阅而言,这种“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读者的内心情感、主观价值和审美情趣,而当文学作品中由作者道德观念、善恶评价构成的抒情、叙事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思想观念相同或相通,引起了道德感召,便产生了文学接受中的高潮阶段,即是共鸣。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期待视野中必然包含着运用社会道德体系建构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高尚与卑鄙等范畴对映射现实世界的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属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之所以能够在封建社会中获得无数读者的共鸣,正是由于其反映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残忍,符合了该时代民众的善恶评价。因此,只有符合道德、包含美德的文学才能在更多的读者群体中产生共鸣,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持久的生命力。(摘编自范渊凯、史莹《论文学与道德的逻辑关联》)【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25541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