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答题时间 120分钟。试题满分 100分。一 积累应用 5 分1.按要求填空(3 分)(1)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1分)(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2分) 2.按要求选择(2 分) 下列句子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 , ,, 。①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②从而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③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④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A.①③④②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二 阅读 55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6 题。(13 分)材料一①对于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加以阐发,但也可以把它放进文学世界加以理解。在以往对传统节日的研究与谈论中,学者们都注意到了,传统节日首先具有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传统节日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在周期性开展的包含着仪式、饮食和娱乐的节日活动里,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个人的文化认同得以实现,民族的传统得以恢复和传承。②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岁月漫长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按天干地支算,端午又称“重午”,即午月午日,是时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乃季候变换的转折点。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系五彩线、喝雄黄酒,涂朱砂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而且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1③传统节日是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比如说到春节,我们会吟诵:“ 。”说到端午,我们会想到:“ 。”提起重阳,我们会想到:“ 。”每到中秋,我们会想到:“ 。”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不断地对感性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由感性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被后来的科学判定为“迷信”,但它的魅力并没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消除。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节选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材料二现存及记载中端午的特点(包括风俗与传说),有一点最当注意,那便是和龙有关的节目极多。最明显的龙舟竞渡,不用讲。和竞渡同等重要的一个节目吃粽子,据说也和龙有一段交涉。《类聚》四引《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荆楚岁时记》:“端午…以叶裹黏米,谓之角黍。…或云亦为屈原,恐蛟龙夺之,以五采线缠饭投水中,遂袭云。”《记纂渊海》二引《岁时记·尔雅翼》一八引作“屈原以夏至日赴湘流,百姓竞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太平寰宇记》一四五引《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节选自闻一多《端午考》3.材料一第③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下列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①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②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③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④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③①④②4.结合材料一第①段相关内容,材料二考据中没有涉及到传统节日作用的一项是( )(3 分)2A.保存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B.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C.促进社会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D.实现社会集体记忆与个人文化认同5.根据文意不能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3 分)A.敬老不是重阳节最早的文化内涵。B.传统节日的传承离不开文学作品。C.科学的“去魅”实际上利大于弊。D.传统节日的内涵是逐渐建构起的。6.材料一第②段提出“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的观点,并用端午节为例加以证明,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 一 9 题。(12 分)奶奶的粽子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维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很享受包粽子的这个过程,像一个戏迷自己在静静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唱念做打,一丝不苟,自得其乐。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棕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3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简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7.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 分)8.本文人物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4 分)9.文中多次提及“端午的歌谣”,分析其作用。(4 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0-11 题。(6 分)【甲】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乙】和端午 〔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①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注】①讵:岂,怎。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甲诗首句“骇”字写出了人们观赏龙舟竞渡的惊恐心理,突出龙舟赛的紧张热烈。B.甲诗从端午赛龙舟风俗写起,引发对屈原的思念,最后直接抒发情感,层次分明。C.乙诗写人们通过竞渡方式纪念屈原,也无法使忠魂回还,饱含无限的悲哀与无奈。D.乙诗最后三、四两句使得全诗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有一种悲壮慷慨的情感。11.边贡的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请赏析甲诗颔联的语言特点。(4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6 题。(16 分)①李自成陷山西,遣刘方亮由固关东犯。十七年二月,贼逼京师,畿辅①震动②邵宗元,字景康,崇祯七年进士。累迁工部主事,十七年二月擢保定知府。三月十九日,京师城破。都城陷之次日,贼使投书诱降,宗元手裂之。明日,贼大至,络绎三百里。有数十骑服妇人衣,言:“所过百余城,皆开门远迎,不降即屠。且京师已破,汝为谁守?”城上人闻之,发竖眦裂。贼环攻累日,宗元等守甚坚,贼稍稍引却。③许琰,字玉仲,吴县人。幼有至性,尝刲②臂疗父疾。为诸生,磊落不羁。闻京师陷,帝殉社稷,大恸,誓欲举义兵讨贼,走告乡里荐绅③,皆不应。端午日,过友人,出酒饮之,琰掷杯大诟曰:“今何日,我辈读圣贤书,尚纵酒如平日耶!”拂衣径去。已,聚哭明伦堂,琰衰杖擗踊④,号泣尽哀。御史谒文庙,犹吉服。琰率诸生责以大义,御史惶悚谢罪去。及南都领监国诏,而哀诏犹未颁。琰益愤恸,趋古庙自经为人所解乃步至胥门投于河。潞王舟至,拯之出,询其故,嗟叹良久。识琰者掖以归,家人旦夕守,不得死,遂绝粒。即庭中稽首号恸,并不复言,以六月三日卒。节选自《明史》4【注】①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②刲:割取。③荐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④衰杖:居丧用的麻经与哭丧棒:擗踊:捶胸顿脚,形容极度悲哀。⑤绝粒:绝食。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1)贼稍稍引却( ) (2)询其故( )1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1)过友人( )A.超过 B.拜访 C.指出过错 D.重新审视(2)掷杯大诟( )A.喊叫 B.责备 C.嘲笑 D.辱骂14.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趋古庙自经为人所解乃步至胥门投于河1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 分)闻京师陷,帝殉社稷,大恸,誓欲举义兵讨贼,走告乡里荐绅,皆不应。16.《明史》在记录明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选择邵宗元、许琰两位人物。请分析用意。(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19 题。(8 分)①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力。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所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后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故夫商鞅三说孝公,后说者用,前二难用,后一易行也。观管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战》,口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②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殷周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是故碓①重,一人之迹不能蹈也;磑②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贤臣有劲强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鱼相与游也。干将之刃,人不推顿,菰瓠③不能伤:筱簵④之箭,机不动发,鲁缟不能穿。非无干将、筱籍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菰领、鲁缟不穿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绝骨折,不能举也。故力不任强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节选自《论衡·效力篇》【注】①碓:一种用脚踩的捣米器具。②磑:石磨。③菰:茭白;瓠:葫芦。④筱簵:竹名。可用作箭杆。17.第①段方框处最合适的虚词是()。(1 分)A.虽 B.固 C.夫 D.亦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臣子如果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采用,便需要投君王之所好。B.君王任用贤才,不仅需要意识,更需要自身有强大的能力。C.本文和《谏逐客书》一文对于人才的重要性有相似的观点。D.本文与《劝学》在论证观点的说理方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19.本文比喻论证颇具特色,请以第②段为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 分)5三 写作 40 分20.作文有人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也有人说,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700 字。6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5 分)1.(1)寄蜉蝣于天地(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每空 1分) 2.D(2分)二、阅读 55 分 阅读(一)(13 分)3.B(3分)4.C(3分)5.C(3分)6.(4分)示例:端午节原来具有避邪驱害的功能,(1分)后来沐浴兰草汤等形式使节日具有审美价值。(1分)以端午节为例论证传统节日具备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1分)接着由点及面,所 有节日都给人带来娱乐性与精神愉悦(1分),而且节日活动与文学的思考如出一辙,从而论 证了“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观点(1分)阅读(二)(12 分)7.(4分)示例: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1分),奠定了全文温馨的情感基调,(1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1分)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1分),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1分)评分说明:一点 1分,满分为止。8.(4分)示例:画线句运用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奶奶包粽子的样子:“搭好”“展开”“抹平”“弯”“添”“捏”“点”“盖”,一系列的动作真实再现了包粽子的完整流程;(2分)用词准确精当,如“弯”一词,既写出奶奶动作娴熟,又体现粽子形态之美,富有画面感、动态美:(1分)通过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奶奶很享受包粽子的过程,体现她神情专注、自得其乐的形象。(1分)9.(4分)示例:“端午的歌谣”在文中反复出现,作为线索,串联了全文;(1分)推动着“我”对于童年的回忆逐渐展开(1分):“端午的歌谣”内涵有虚有实,含意丰富(1分),和粽子的香甜一同构成了我对于童年、故乡和奶奶的回忆,使文章富有韵味;(1分)端午的歌谣,始终萦绕在我的记忆中,表现了我对于童年和奶奶的记忆之久、感情之深(1分)。(如果学生具体分析每次“端午的歌谣”的作用,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一点 1分,满分为止。阅读(三)(6 分)10.B(2分)11.(4分)示例:①使用叠词,“猎猎”形容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嘈嘈”形容鼓声粗重,拟声逼真,节奏感强。(1分)②“青天”、“碧流”,色调明丽,富有绘画美(1分)③比喻恰当,以云喻旗,鼓声如雷,凸显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1分)④“翻”、“殷”动词富有表现力,凸显热闹场面。(1分)(也可以赏析诗歌音韵特点。)评分说明:每答出一点给 1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阅读(四)(16 分)12.(1)后退,撤退(2)原因,缘故(2分)13.(1)B (2)D (2分)14.趋古庙自经/为人所解/乃步至胥门/投于河(3分,每处句读 1分)15.(许琰)听说京城陷落(“被攻陷”也可),皇帝为国而死(的消息),非常悲痛发誓要发动义军讨伐叛贼,他奔走告知同乡的官绅,(官绅们)都不回应他。(5分)》得分点:陷、殉、大恸、走、省略的主语需要补足716.(4分)示例: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基层官员和普通读书人,是当时两个典型的阶层(1分),以此表现当时的时代风貌,有一定的代表性;(1分)两人不属于那段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以小见大,通过表现大历史背景中的小人物命运,反映大的时代变迁;(1分)选择这样的人物叙写,也体现了史书作者的史观和情感倾向。(1分)评分说明:一点 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阅读(五)(8分)17.B(1分) 18.A(3分)19.(4分)示例:将人材比作碓和醴,没有一定的力量使用不了它们,论证了君王任用人材也需要具有相应的力量和智慧。(也可以理解为:将国家大事比作沉重的碓和磑,人之力推不动,需要君臣合力才能运转自如)(1分)又将贤才比作干将之刃、筱髂之箭,论证君王无能就不能真正发挥人材的作用。(1分)再将贤才比作强弩,将不能任用贤人的君王比作只能拉弓不能拉强弩的人,强行任用贤才只能招致自己伤德毁名的祸败。(1分)大量使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论证明君才能任用贤才的道理。(1分)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