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 莫砺锋 《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 彭安湘 《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忧患感的作品占比很高,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C.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D.《离骚》的后半部分侧重写“愁”,诗人通过“求帝”“求女”来摆脱忧患,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楚国。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而是因对楚国未来形势的担忧而生的。C.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3.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B.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C.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日月”。D.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4.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教材中《〈离骚〉(节选)》第 3 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请简要说明。5.材料二认为《离骚》是屈原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这是否表明屈原缺乏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大团圆 鲁迅赵家遭抢四天后,阿 Q 在半夜里忽被抓进县城里去了。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 Q 不冲出。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 Q 抓出来;直待擒出祠外,他才有些清醒了。进城已是正午,阿 Q 被搀进一所破衙门,推在一间小屋里。 他下半天便又被抓出栅栏门去了,到得大堂,上面坐着一个满头剃得精光的老头子,下面站着一排兵,两旁又站着十几个长衫人物,他的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你从实招来罢,免得吃苦。招了可以放你。”那光头的老头子看定了阿 Q 的脸,沉静的清楚的说。“你的同党在那里?”“什么?……”“那一晚打劫赵家的一伙人。”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阿 Q 提起来便愤愤。“走到那里去了呢?说出来便放你了。”老头子更和气了。“我不知道,……他们没有来叫我……”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阿 Q便又被抓进栅栏门里了。他第二次抓出栅栏门,是第二天的上午。大堂的情形都照旧。上面仍然坐着光头的老头子,阿 Q 也仍然下了跪。老头子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说么?” 阿 Q 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 于是一个人拿了一张纸,并一支笔送到阿 Q的面前,指着一处地方教他画花押。“我……我……不认得字。”阿 Q 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阿 Q 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 Q 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 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将他第二次抓进栅栏门。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他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有时要在纸上画圆圈的,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一个污点。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于是他睡着了。阿 Q 第三次抓出栅栏门,他到了大堂,上面还坐着照例的光头老头子,阿 Q 也照例的下了跪。老头子很和气的问道,“你还有什么话么?”阿 Q 一想,没有话,便回答说,“没有。”许多人忽然给他穿上一件洋布的白背心,上面有些黑字。阿 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了: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示众罢了。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 Q 忽然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竟没有唱几句戏。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小孤孀上坟》欠堂皇,《龙虎斗》里的“悔不该……”也太乏,还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罢。他同时想将手一扬,才记得这两手原来都捆着,于是“手执钢鞭”也不唱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 Q 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车子不住的前行,阿 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阿 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 然而阿 Q 没有说。 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 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节选自《阿 Q 正传》,有删改)文本二:第七幕陈白尘〔舞台现出咸亨酒店。是次日夕阳西下时分。 〔柜台外站着五位老酒客: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航船七斤、王胡和小 D。〔航船七斤正在讲述新闻。酒客们热心又似淡漠地倾听着。七斤 ……砰的一声枪响,他就倒下去,死了!城里人都稀奇,叫做“枪毙”,这还是第一回!众酒客(似赞赏又似惋惜)哦!……掌柜的 你说,有没有杀头好看?七斤 城里人都说,没有杀头好看。还说,他游街游了半天,也没唱一句戏,白白地跟了一趟!……众酒客 (似表示惋惜又似不满)唉!……七斤 他呀,就不该满街嚷嚷造反!我早劝过他!老拱 我说哩,他先不该嚷嚷姓赵! 阿五真的!他到底姓不姓赵呀?掌柜的 谁知道呢?(长长的一声叹息)唉!……〔众酒客都以为掌柜的要发表高见,看着他。掌柜的 (取下水牌,用抹布擦去一行字)该死的阿 Q,还欠我四十五文酒钱呐!众酒客 (似乎表示同情,也都轻轻地叹声)唉!〔只有小 D 一直不吭声。小 D (突然发问)七斤,你先前不是说,阿 Q 也喊过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么?七斤 是喊过的。可是城里人说,他到底没唱一句戏!小 D(独排众议)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离开众人)还是一条好汉!……〔小 D 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 Q 了。〔解说词:“阿 Q 死了!阿 Q 虽然没娶过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 Q 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节选自话剧剧本《阿 Q 正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官兵、警察全副武装包围土谷祠,在悬赏之下方敢进入,把尚未睡醒的阿 Q 抓了出来,兴师动众的场面十分滑稽。B.文本一中,“老头子”三次审讯阿 Q,没有对阿 Q进行刑讯逼供,看似“和气”,却哄骗阿 Q 画押,最终将他送上刑场。C.文本一把吴妈安排在围观阿 Q 游街的人群中,她只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有意忽略阿 Q,可见她对阿 Q 充满同情。D.文本二写人们在咸亨酒店内谈论阿 Q 之死的场景,呈现了阿 Q 被枪毙后的舆论,这是针对文本一末段作的改编。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阿 Q自然“便跪了下去了”“也仍然下了跪”“也照例的下了跪”,反复出现的下跪细节,强化了阿 Q 的奴性特点。B.“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这个比喻句从看客的声音角度,来表现他们冷漠麻木的劣根性。C.文本一叙述视角富于变化。在阿 Q 被押上刑车前,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其后都转向了阿 Q 一人的限知视角。D.文本二融入了鲁迅其他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比如,掌柜的取下水牌,说阿 Q 还欠着酒钱,这是《孔乙己》中的情节。8.文本一写阿 Q 想喊“救命,……”,“然而没有说”,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9.文本二中“小 D 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 Q了”,这句话有何丰富意蕴?请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材料二: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①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注释】①剑:抱。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居 A 穷 B 自 C 力 D 于衣食 E 以长 F 以教 G 俾 H 至于成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亲自,与《氓》中“躬自悼矣”的“躬”意思不同。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与《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中的“之”用法不同。C.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与《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的“皇考”意思相同。D.归,回家,与《孔雀东南飞》中“不久当归还”中的“归”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年少不幸,六个月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九岁时还不会走路,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B.李密在晋朝受到地方官吏的多次举荐,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他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他为秀才。C.欧阳修的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去世后,没给妻儿留下多少家产。D.欧阳修父亲做官时,常在夜里努力研究案卷,为死刑犯谋求生路,这是由于他不愿因错判枉杀而遭人怨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14.李密和欧阳修的父亲有何共同特点?请简要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①,指挥若定失萧曹②。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伊吕:指伊尹、吕尚。②萧曹:指萧何、曹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笔力雄放,“垂宇宙”时空共说,盛赞诸葛亮的名气四海远播、万世不朽。B.第二句写诗人瞻仰诸葛亮的遗像,不禁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C.诗人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萧曹,可以比肩伊吕,热烈歌颂了他的赫赫功绩。D.本诗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三种表达方式,来书写诗人对古迹的感怀。16.本诗尾联与《蜀相》尾联有何异同?请从内容和情感角度作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文常用星宿名对应地面的位置,如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提及了与蜀秦两地对应的星宿。(2)姜夔《扬州慢》的序言中提到了“黍离之悲”,词中“ ,”两句对春日景物的描写则将这种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3)李密《陈情表》中“ , ”两句从为皇帝尽忠和为祖母尽孝的时间长短的角度表明了暂不应命的原因。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年是蛇年,很多人会 ① 地把目光聚焦到蛇的身上。作为爬行动物的蛇在中国的土地上分布广泛,从寒冷的北方到温暖的南方,从高耸的群山到广袤的平原,从茂密的森林到荒芜的沙漠,都有它们的身影。( A ),如蟒蛇;有的蛇体形小巧,如盲蛇。它们的颜色丰富多样,有绿色、棕色、黑色等等。它们的生活习性 ② :有的蛇喜欢在水中活动,如水蛇;有的蛇喜欢在树上栖息,如竹叶青蛇;还有的蛇则生活在地下或洞穴中,如钩盲蛇。而在植物界也有各种各样的“蛇”,像蛇葡萄、蛇莓、蛇根草、蛇婆子等。它们的名称与蛇联系在一起。( B ),而这类植物也大多形似。例如蛇葡萄是一种木质藤本植物,其藤蔓细长且具有极强的柔韧性,能像蛇一般灵活地攀附在树木、岩石或其他支撑物上,枝条纵横交错,不断延伸,演绎着它的灵动与敏捷。蛇葡萄的叶子呈掌状,边缘生有锯齿,与树蜂身上的鳞片有点相似。这些以蛇的植物在对环境的选择上也跟蛇有相似之处,往往它们喜欢潮湿阴暗的地方,比如蛇类常浮现的草丛、溪边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蛇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古代神话中,蛇被赋予神秘的力量,如曾出现在曹操诗歌中的“腾蛇”就是一种能够乘雾飞行的神物。在出土的青铜器物上有蛇样的纹饰,它们可能代表着神灵的护佑,或者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在中国的玉雕作品中,( C ),玉蛇象征着吉祥、富贵和长寿。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聚焦”本是科学词汇,后来成为生活中的常用语。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与“聚焦”的词意演变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A.这件事就过去了,你不要有包袱。B.我知道他的能量还大着呢。C.我们工作的重心是发展经济。D.1949 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某小学准备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科普“蛇”。请根据以上材料,以“蛇的自述”来写一段话,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 120 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学者莫砺锋指出,阅读古典诗歌的终极目标就是读人,阅读古代大诗人、大词人,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脉搏,就能获得人格上的熏陶。请你结合阅读古典诗歌的体验,选择其中一两位诗人或词人,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从中获得的熏陶。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1.D 2.B 3.D 4.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 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 君主疏离的情况,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5.①屈原寻求“离去现实忧患”,并不是他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反而是他对国家强烈责任感的表现。②在《离骚》前半部分描绘了楚国的政治乱象,正是由于屈原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乱象才引起屈原的忧愁。 ③《离骚》下半部分写屈原努力寻求“离去现实忧患”的办法,也就是实现“美政”,这是屈原为改变楚国的努力,正表现出了屈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④在“《乱》曰”部分,屈原“离”忧而不得,却仍挂怀国家政治,要以古代贤臣为榜样,投水而死,这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忧患感的作品占比很高”错误,于文无据,材料只提到“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另外,“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错误,以偏概全,在这些蕴含忧患感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这些作品不能反映“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B.“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错误,根据材料一,司马迁是就《离骚》提出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并非针对屈原的所有作品;另外,“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C.“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错误,两则材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咸投水自杀,但并未提到他是为了劝谏君主改过而自杀。故选 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不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错误,根据材料“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可知屈原的忧患感包含了对个人命运的忧愁。 故选 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认为屈原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患感和责任感。A.是评价屈原的文才。B.是批评屈原过于显扬自我。C.是评价屈原的文才。D.提到了屈原对国家的责任感。观点与材料一最为接近。故选 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及课文内容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可知,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课文第 3 段围绕诗人被黜的原因写其高洁的品行,他坚守正道,尽忠尽职,(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謇朝谇而夕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以及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怨灵修之浩荡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同时也表达了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可知,屈原寻求“离去现实忧患”,并不是他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反而是他对国家强烈责任感的表现。从材料二“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政治乱象……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可知,在《离骚》前半部分描绘了楚国的政治乱象,正是由于屈原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乱象才引起屈原的忧愁。从材料二“后半部分。诗人……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可知,《离骚》下半部分写屈原努力寻求“离去现实忧患”的办法,也就是实现“美政”,这是屈原为改变楚国的努力,正表现出了屈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从材料二“‘《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可知,在“《乱》曰”部分,屈原“离”忧而不得,却仍挂怀国家政治,要以古代贤臣为榜样,投水而死,这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6.C 7.C 8.①阿 Q想喊“救命”,是他面对死亡时的求生本能使然,这样写具有真实性。②“然而没有说”,暗示了阿 Q 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小说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 9.①文本二中,小 D的言行,表现出他对阿 Q 的崇敬之情,他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 Q 了”,他以阿 Q 为榜样,表现在他的神情、姿态上,这是他内心情感的外化的结果。②文本二解说词指出,阿 Q 有后代,子孙至今不绝。“小 D 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 Q 了”,表明小 D 就是阿 Q 的“子孙”,他继承了阿 Q 精神,这是解说词的生动例证。【导语】这篇选文通过鲁迅小说《阿 Q 正传》与陈白尘话剧改编的对比,深刻展现了阿 Q 悲剧命运的荒诞性。文本一以冷峻笔触刻画阿 Q 被审判、画押、游街的全过程,通过“圆圈画不圆”等细节,揭示其精神胜利法的可悲;文本二则通过酒店群像戏,展现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小说侧重个体心理刻画,戏剧强化群体愚昧,共同构成对国民劣根性的双重批判。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有意忽略阿 Q,可见她对阿 Q 充满同情”错误。由原文“阿 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可知,“有意忽略阿 Q”只是阿 Q 的猜测,可见吴妈不是有意忽略,也没有对阿 Q 充满同情。故选 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其后都转向了阿 Q 一人的限知视角”错误。由原文“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 Q 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可知,本处不是阿 Q 一人的限知视角,是全知视角叙事。故选 C。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①本处是对阿 Q 临死之际的描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意识到死亡的来临,内心的恐惧使他本能地想要喊“救命”,所以这样写更具有真实性,符合人的求生本能。②阿 Q 周围是一群冷漠、麻木的看客,他们对他人的生命漠不关心,只把他人的死亡当作一场闹剧来看待,所以“然而没有说”,暗示了阿 Q 即使喊出“救命”,也无济于事,体现了小说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思考。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①结合“只有小 D一直不吭声”“独排众议”“七斤,你先前不是说,阿 Q也喊过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么”“阿 Q哥他(走出酒店离开众人)还是一条好汉!……”可知,小 D并不认同大家对阿 Q的看法,而是为阿 Q鸣不平,认为阿 Q 是条好汉,表现出她对阿 Q 的崇敬之情,是以阿 Q 为榜样,所以“小 D 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 Q 了”是小 D 内心情感在神情、姿态上的表现。②文本二最后解说词说到“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 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解说词指出阿 Q有后代,子孙至今不绝。而“小D 的神情、姿态都更像阿 Q 了”说明小 D 是阿 Q 的“子孙后代”。小 D 对众人的看法不以为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像阿 Q 一样,不管外界如何评价,都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找到安慰和满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的体现,所以小 D 继承了阿 Q 精神,这是解说词的生动例证。10.BEG 11.D 12.D 13.(1)我想遵从诏书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允许。(2)他平时教育其他晚辈,常常说到这句话,我听得多,所以能详细地复述。 14.李密和欧阳修的父亲都非常孝顺。李密向皇帝陈情希望能奉养祖母。欧阳修的父亲每次祭奠其母时都痛哭流涕,为母亲生前不能得到好的奉养而感伤。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均以孝道为核心,展现了传统士人的伦理困境与情感张力。李密《陈情表》以“忠孝难两全”的处境,通过凄婉笔调铺陈祖母养育之恩,形成进退维谷的抒情结构;欧阳修《泷冈阡表》则以追忆手法立体刻画父亲清廉仁厚的形象,通过母亲口述的细节描写,构建起“养亲之孝”与“为政之仁”的双重维度。两文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前者以骈散相间的语言强化情感冲击力,后者通过生活化场景呈现道德教化,共同折射出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文化心理。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 长大成人。“居”为主语,“穷”为谓语,构成主谓结构,所以应在“穷”后面断开,即在 B处断开;“自”修饰谓语“力”,“于衣食”是“自力”的后置状语,所以应在“食”后面断开,即在 E 处断开;“以长以教”是并列的谓语,中间断开,所以应在“教”后面断开,即在 G 处断开。 故选 B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亲自;/自身。句意: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只能独自伤心。B.正确。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C.正确。均为“对已故父亲的美称”。句意:我的父亲崇国公。/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D.“归,回家”“意思相同”错误。出嫁;/回来。句意:我刚出嫁时。/不久我就要从府中回家来。故选 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是由于他不愿因错判枉杀而遭人怨恨”错误。由原文“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可知,意思是“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故选 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奔驰”,奔走效劳;“苟”,姑且;“告诉”,申诉;“不许”,不被允许。(2)“平居”,平时;“耳熟”,听得多;“详”,详细地复述。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结合材料一“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可知,祖母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李密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并且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李密辞谢不接受任命。所以,李密向皇帝陈情希望能奉养祖母,体现了李密的孝顺。结合材料二“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可知,岁末祭祀祖先,欧阳修的父亲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所以,欧阳修的父亲也是非常地孝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 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 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 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 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 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 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 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材料二: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我因此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 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15.D 16.相同点:两首诗的尾联都交代了诸葛亮大业未成的情况,表达了诗人的叹惋之情。 不同点:①本诗尾联在内容上突出了诸葛亮意志坚定和他的死因——军务辛 劳,在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高尚品格的赞扬。②《蜀相》尾联在内容上写到了后人对诸葛亮大业未成的感伤,在情感上融入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导语】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以雄浑笔力礼赞诸葛亮。首联以“垂宇宙”定调,时空双维凸显其不朽;颔联“万古云霄”喻其超绝;颈联以伊吕萧曹为衬,突出其经天纬地之才;尾联“志决身歼”道尽悲壮。全诗熔议论、抒情于一炉,在历史追怀中寄寓深沉慨叹,展现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诗风。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本诗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三种表达方式”错,本诗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本诗开篇“诸葛大名垂宇宙”等句,对诸葛亮的功绩、才能等进行评价,如“三分割据纡筹策”评其谋略,“伯仲之间见伊吕”比其与古贤,“运移汉祚终难复”论其结局,多为议论,并非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方式。 故选 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本诗尾联“运移汉祚终难复”意思是汉朝的气运已经转移,最终难以恢复,表明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大业没有成功;《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也指出诸葛亮北伐还未取得胜利就先去世了,同样交代了他大业未成的状况。本诗中对诸葛亮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流露出一种叹惋;《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因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让无数英雄为之落泪,也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大业未竟的叹惋之情,所以二者在情感上都表达了叹惋。不同点:①本诗尾联“志决身歼军务劳”明确突出了诸葛亮志向坚定,为了实现目标全力以赴,最终因军务过于辛劳而牺牲,强调了他的死因是军务劳累。从“志决”能看出诗人对诸葛亮坚定意志和高尚品格的赞赏,尽管大业未成,但他的精神令人敬仰,所以表达了对诸葛亮高尚品格的赞扬之情。 ②《蜀相》尾联“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里说的是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让后来的英雄豪杰们都为之感伤流泪,重点在于后人对他大业未成的这种感伤。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国家动荡不安,他自身也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想要为国效力的抱负。“长使英雄泪满襟”不仅是对诸葛亮的惋惜,更融入了他自己感时忧国的情怀,以及渴望像诸葛亮一样以身许国却壮志难酬的抱负。17.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扪”“胁”“膺”“荠”“陛”“报”。18.①自然而然/不由自主 ②千差万别 19.A20. A:有的蛇体形庞大B:蛇身体细长C:蛇的形象也很常见 21. 这些以蛇命名的植物在对环境的选择上也跟蛇有相似之处,它们往往喜欢 潮湿阴暗的地方,比如蛇类常出没的草丛、溪边等。 22. 示例:小朋友们好,我是蛇。我的种类很多,体形各异,色彩丰富,在中 国的各地,你们都有机会遇到我。有些植物还跟我攀亲戚,像蛇葡萄这些住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藤本植物都抢着姓“蛇”。古人很重视我,在青铜器、玉器上都用我的形象,赋予我独特的意义。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此处是说因为是蛇年,人们很自然地就把目光聚焦到蛇身上,可用“自然而然”或“不由自主”。自然而然: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②处,此处描述了不同种类的蛇生活习性不一样,差别很大,可用“千差万 别”。千差万别:形容种类多,差别大。19.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的理解能力。A.本意指包裹物件用的布面;后来比喻精神上的负担;本属于日常用语,不是科学词汇演变成日常用语。B.本是物理学的科学词汇,表示物质运动的状态和转化形式;后来比喻人的活动能力。C.本是物理学的科学词汇,指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后来比喻事情的主要部分。D.本是地理学的科学概念,指分隔相邻流域的山岭或高地;后来比喻事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或界限。故选 A。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后文“有的蛇体形小巧”及所举例子“如蟒蛇”可知,此处应描述与“体形小巧”相对的特点,突出部分蛇体形较大,可用“有的蛇体形庞大”。B:结合前文“它们的名称与蛇联系在一起”以及后文“而这类植物也大多形似”,可知此处应表明植物名称与蛇联系的原因是形状与蛇相似,本处应突出蛇的形状,可填“蛇身体细长”。C:根据前文讲述蛇在不同文化载体中的呈现,以及后文“玉蛇象征着吉祥、富贵和长寿”,可知在中国玉雕作品中,蛇是常见的创作元素,可填“蛇的形象也很常见”。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以蛇的植物”中“以蛇”后面缺少动词,可以在“以蛇”之后加“命名”或“为名”;二是语序不当,“往往它们喜欢”语序不当,“往往”应修饰“喜欢”,可将“它们”放到“往往”之前;三是搭配不当,“蛇类常浮现的草丛、溪边等”中“蛇类”和“浮现”主谓搭配不当,可将“浮现”改为“出没”或“出现”等。 修改后的句子为:这些以蛇命名的植物在对环境的选择上也跟蛇有相似之处,它们往往喜欢潮湿阴暗的地方,比如蛇类常出没的草丛、溪边等。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以“蛇的自述”来写一段话,所以整个语段要以蛇的口吻来写,而且是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科普,所以要注意用语的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结合“作为爬行动物的蛇在中国的土地上分布广泛……还有的蛇则生活在地下或洞穴中,如钩盲蛇”可知,蛇的种类很多,体形各异,色彩丰富,分布在中国的各地。结合“而在植物界也有各种各样的‘蛇’,像蛇葡萄、蛇莓、蛇根草、蛇婆子等。它们的名称与蛇联系在一起……这些以蛇的植物在对环境的选择上也跟蛇有相似之处,往往它们喜欢潮湿阴暗的地方,比如蛇类常浮现的草丛、溪边等”可知,植物界中有些植物和蛇也有关系,比如蛇葡萄因为和蛇一样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以蛇命名。结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蛇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玉蛇象征着吉祥、富贵和长寿”可知,蛇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在青铜器、玉器上都有蛇样的纹饰或形象,赋予蛇独特的意义。 思路上,可以在开头以亲切问候引入,迅速吸引小朋友注意力。接着依次介绍蛇的自身特点、分布、植物界相关以及文化寓意。条理清晰,符合小朋友认知逻辑;每部分过渡自然,让整个自述流畅连贯;不超过 120 个字。23.例文: 在古典诗歌中淬炼人格之光 当我们翻开泛黄的诗集,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成为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火炬。著名学者莫砺锋所言“阅读古典诗歌的终极目标就是读人”,道出了诗歌的灵魂——每一首传世之作,都是诗人生命的投射,承载着他们的理想、情怀与品格。在与古典诗歌的对话中,我们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能汲取精神养分,完成人格的淬炼与升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的是一种超越世俗困境的豁达。在“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仕途跌入谷底。然而,面对命运的重击,他却在《定风波》中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种从容并非故作洒脱,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他在东坡开垦荒地,将苦涩的生活酿成“东坡肉”的醇香;在赤壁之下,与客泛舟,感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永恒。人生难免会有困境,每当我陷入困惑不解甚至困难挫折时,我就会想到苏轼,他告诉我,真正的豁达不是逃避困难,而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以乐观的心态去拥抱人生的起伏。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则彰显了女性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精神。作为婉约派词人,她的词作不仅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情,更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情。在北宋灭亡、丈夫病逝的双重打击下,她带着半生心血的金石文物辗转流离,却从未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她的抗争,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不屈服,更是对时代黑暗的有力呐喊。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烈的共鸣。屠呦呦在科研道路上历经无数次失败,面对质疑与困境,她如同李清照般坚守自我,最终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张桂梅校长身患多种疾病,却在大山深处创办女子高中,帮助两千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她们用行动证明,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怀信念,敢于抗争,就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从苏轼的豁达,到李清照的抗争,古典诗歌中蕴含的人格力量,如同接力 棒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它教会我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 逆境中坚守信念;它让我们懂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面 对风雨时的姿态。当我们沉浸在古典诗歌的世界中,与诗人的灵魂对话, 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修行。我们不仅在阅读他们的人生, 更是在塑造自己的人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古典诗歌中蕴含的精神财富,恰似一剂良药,能治愈我们浮躁的心灵,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以更加坚定、从容的姿态,追寻生命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