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华东师大二附中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 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卷面满分:150 分)
一、积累与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______________。”(《论语》)
(2)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极写洞庭湖的浩瀚与壮阔。
2.按要求选择。(5 分)
高一年级学生将进行《红楼梦》舞台剧展演,导演晨晨邀请你一同参加节目审核,并提
出建议。
(1)某班演绎《元妃省亲》,上场人物过多且设置不合理,你建议取消的一组是( )。
(2 分)
A. 宝玉 宝钗 黛玉 B. 迎春 探春 惜春
C. 司棋 侍书 入画 D. 芳官 药官 藕官
(2)晨晨策划了一个中场节目《千红一哭》,由各班级的剧中人物扮演者演绎相关歌曲,
你认为安排不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 香菱:《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
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
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
何必枉悲伤!”
B. 凤姐:《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
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C. 黛玉:《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
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
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D. 探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拋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二、阅读 70分
(一)晨晨在学习过《红楼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祝福》之后,对小说这一
文体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学习小说艺术,老师给了他一篇专业论文的节选(材料
一)。请跟随他进行阅读并完成后面 3-7 题。(16 分)
材料一:
①一篇或一部小说思想艺术上的高低、得失,其衡量的标准、尺度,是多种多样、不拘
一格的。如表现现实、历史的广度、深度;故事情节是否独特、引人;揭示社会人生问题的
深浅、新旧,还有一条是:有没有创造出鲜活、独特、纯熟的人物形象。这最后一条,既是
衡量小说的尺度,更是小说的一个准则。一部小说,不可能达到所有的艺术标准,符合几条
也可以成为优秀作品,但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却是不变的、必须的。当然,这是对纯小说或高
雅小说的一种“苛求”,对通俗小说、类型小说则可另作别论。
②新时期以来四十多年的小说发展,探索突进,沉浮起伏,是最有建树和实力的一种文
体。创作产量,作家阵容,文学积累,今天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小说的内容、思想和艺
术上,亦有不断的拓展和提升。但在小说文体的内在构成中,人物形象却成为一个凸显的难
点、盲点、弱点。这一问题 1990年代就已出现,但迄今未能“突围”与解决。我们在林林
总总的小说文本中,很难看到那种突出而有力的人物形象,看到的往往是影子、碎片、木偶
似的人物形象。小说越来越向故事倾斜,出现某种通俗化倾向;小说的思想内涵受到削弱,
那种形而上的思想被排斥;小说的审美境界遭遇冲击,失去了让人想象、创造的艺术空间。
③在小说的“人物、故事、环境”三大元素中,“人物”是第一要素、决定性要素。这
是小说与故事的首要区别,是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根本分野。小说的人物中心论与“文学
是人学”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文学是人学的内涵,指的是文学展示的是人的生存与实践,表
现的是人的言行与精神,研究的是人的现实与历史乃至未来。中外古今的优秀文学,概莫能
外。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中指出:“我们说过,在文学领域内,一切都决定于怎
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真正的艺术家决不把他的人物当做工具,当傀儡,而是把他当成一
个和他自己一样的有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着独立个性的人来看待的。”这里他揭示了文学
创作的中心目的,是人的真理,是人与时代、社会和阶级(阶层)的关系。时间已然过去六
十多年,但这些论述历久弥新。
④在 1990年代之后的文学发展中,小说在回归写实主义、走向多元共存的态势下,其
本质特征、创作方法和叙事形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而变化最大的是人物观
念与人物形象。如 1990年代初期,王安忆在她的《我的“四不”原则》中,宣示了她新的
小说观念“四不要”,即小说创作“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
的风格化”“不要独特性”。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中的人物,其实作家并没有轻视或者否定
人物形象,只是认为个性化、特殊化人物是有缺陷和问题的,而应当突出人物的普遍性与必
然性,如人性、人格与命运等。新世纪之后,阎连科发表了他的“神实主义”宣言,提出了
现实的真实与精神的真实的尖锐问题。他认为,人物的性格、言行等是一种表面的甚至虚幻
的现象,而人物的灵魂、精神才是更本真、深层的存在。李洱在人物塑造上有独辟蹊径的追
求,他在 2015年的一篇文章中说:“现在的小说,不再是塑造人物,而是用质疑的目光去
‘写人物’:通过一个普通的人的观察和描写,来写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写出他微薄
的希望,他在尘世中的无奈、绝望。”这里他强调的是写人物的生存与精神困境,现代人一
种普遍性、宿命性状态。
⑤小说的人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理论、文学等多种因素“并发”的结果。现代
社会的市场化、科技化、世俗化,在解放人的同时,又把人投入另一种物质和精神的“围城”。
人从神坛跌落下来,“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人成为动物的人、生物的人。文学理论与
文学创作,逐渐扬弃了现实主义个性化、典型化理论,但又没有建构起新的人物理论来。还
有出版社、期刊社追求“好看”“好读”的小说,一味引导作家滑向重“故事”轻“人物”
的迷途。很多作家不再重视了解人、熟悉人、研究人的文学基本功,人物资源的贫乏导致了
创作的乏力。
(节选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 4 期)
材料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目录
—— 文学史研究 ——
1950 年代的文学宣传
—— 以《文学书刊介绍》《文学书籍评论丛刊》为例 …… 黄发有 /1
社会分层与农村青年文化人
—— 兼论路遥研究及其重要小说 ………… 牛学智 /45
—— 文学现象研究 ——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学里
—— 近期长篇小说创作中的 “现实题材” ……… 孟繁华 /77
人物形象塑造的 “突围” 与路径
—— 小说创作探索之一 ………… 段崇轩 /89
—— 作家作品研究 ——
“姿本”的较量和灵魂的颜值
—— 读舒雅《她的姿本时代》 …… 张学昕 朴峻麟 /140
一个春天的童话
—— 细读铁凝小说《哦,香雪》 ………… 张伯存 /165
3.晨晨读完材料一去寻找原文,翻开选文所在期刊目录(材料二),确定原文标题应是( )
(2分)
A.《1950 年代的文学宣传》
B.《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学里》
C.《人物形象塑造的“突围”与路径》
D.《一个春天的童话》
4.晨晨想通过论文关键词来准确定位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与核心议题,他最不可能看到的关
键词是( )。(3 分)
A.人物形象 B.小说主体性 C.突围路径 D.当代文学
5.对材料一中各家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钱谷融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相对于作者有其独立性。
B.王安忆认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对小说而言毫无意义。
C.阎连科的“神实主义”放弃了对于人物性格的要求。
D.李洱提倡以质疑精神突破传统理论对于写作的束缚。
6.能够依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3 分)
A.对于小说而言,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
B.通俗小说往往故事性强,思想贫弱,想象力不足。
C.“文学是人学”奠定了小说人物中心论的理论基础。
D.要建构起新的小说人物理论需要去市场化、科技化。
7.晨晨读到李洱的观点时想到了鲁迅的《祝福》,不禁赞叹鲁迅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
解具有远超其时代的现代性。请结合第④段画线句,与《祝福》中“我”的形象,分
析其赞叹的理由。(5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第 8-11 题。(16 分)
雪橇犬灰娃
周蓬桦
①在热炕上睡了一个长觉,睡到自然醒,伸了个舒服的懒腰,而乌力早已起床,牵着他
养的雪橇犬到河边溜达去了。远远地,能听到乌力呵斥狗的声音:“嗨!哪儿去——回来!”
透过木窗棂,可以看见那只名叫“灰娃”的白花雪橇犬在雪地上撒欢,倚着一株岳桦树捋毛
蹭痒,一会儿又一溜小跑,在结冰的河湾留下一串爪痕。
②火炉把室内烧得暖融融的,窗户上树影滑动。抬眼,看见满山枯枝朦胧,百里山林已
经被白雪抚摸过了,通体散发古意,活脱脱一幅黄宾虹笔下的山林雪野图,与我的故乡鲁西
平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③我时常想,人和某个地域的缘分,恰如人和物的缘分,以及人和狗的缘分一样,既神
秘又有因果联系。比如昨晚,啃着新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野猪肉,乌力向我讲起了他的牧羊犬:
那年夏天,他在巡山时误入一片原始森林,发现一幢木屋。踩着厚厚的腐殖败叶悄悄走近,
乌力断定这是某一部族的猎人后代留下的。数十年前禁猎令后,他们大多更弦易辙,靠种植
草药和养殖鱼虾为生,由于长期独处山林,他们早已习惯了自由散漫的日子,也放弃了融入
外部世界的想法,便选择在森林茅屋过完一生。回归泥土,自然消亡。
④乌力推开虚掩的木门,竟然看到破败的屋舍内还保留着主人生活的面貌:屋梁上悬挂
的红灯笼,土灶前的干柴草,桌子底下装有大米的瓦罐……这说明屋主不久前还在这里生活,
是什么让他丢弃了自己热爱和眷恋的山林?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主人去了哪里?都成了
谜团。乌力知道在森林里,类似的荒屋有很多,他本人无意探究,因为不会有结果。可就在
他要离开的时候,却隐隐地听到哪里有一丝微弱的呼吸声,夹杂着若有若无的呻吟声。起初,
他以为是躲藏在某处的狐狸,找了半天,在屋后发现一个草垛,草窝里居然瑟缩着一只奄奄
一息的狗!它全身沾满草屑和土灰,像一个灰不溜秋的小怪物。乌力用木棍拨弄它,它已经
虚弱得没有一点力气了,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乌力断定这是一条失去了主人的雪橇犬,不
知是靠什么意志活下来的,看样子怕是坚持不了两天。乌力决定尝试救它,就从屋内找了一
条破麻袋,把它背下山。
⑤一路上,乌力背着病狗,一颗流星在夜空滑落,他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向山神祈求
护佑,不要遇到虎狼和棕熊,不要让蟒蛇缠住了他的脚。最后,凭借一支指南针的引领,他
走出了这片森林。
⑥把狗背回家后,乌力熬了点小米汤喂它,它瑟瑟地抖着身子,不肯吃。乌力找来屯子
里的兽医独活大叔前来诊治,独活大叔他连声惊叹,说这条狗命真大,因为它身上生了好几
种病:皮炎、外耳炎、下痢、心丝虫病等等。如果不是碰巧遇到乌力,恐怕只能撑一两天了。
⑦独活大叔走了,留下一堆救狗命的药。从此,除了每天的巡山采药,乌力把全部心思
都花在了雪橇犬身上。一个月后,这只命大的雪橇犬终于恢复了体力。让乌力印象最深的是
立秋那天,狗跑到河岸上,对着远山发出一阵汪汪的吠叫——这是生命的叫喊呀!他原本在
茅屋里拿一盆水往身上冲凉,听到狗叫,激动地跑出门,跑到河岸上,扑倒在地,一把抱住
了狗,在草地上痛痛快快地打了个滚……此刻,那只恢复了健康的狗承受着乌力的爱抚,从
嘴里发出一阵模糊不清的呜哇声,只见它从眼角往下淌泪。乌力当即给它取了名字:灰娃。
嘿!灰——娃!这小小的雪橇犬像刚出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名字,有了一个新家。
⑧接下来的日子里,灰娃就像是河岸上的小白桦树,似乎一夜间奇迹般长高长大,很快
成了一条闻名乡野的雪橇犬。
⑨概括而言,原因有两条:一是它拥有一副野狼般英俊的外表,但比真正的狼可温驯多
了,白花皮毛油亮光滑,总是警觉地高高竖起耳朵,一双漂亮的灰蓝色眼珠,在黑夜里也闪
着光芒;二是它聪明且善解人意,能听懂人话,除了看家护院,两年来乌力已经教会它许多
难度极高的本领,比如它能记住许多屯里人的名字,某次乌力借了屯里人的麻绳,由灰娃叼
在嘴里去还,圆满完成了任务……在乌力眼中,灰娃除了不会说话,什么都会,智力上像一
个年幼的孩童。
⑩令他没想到的是,屯里人围绕着这条狗,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和编排演绎,风一样传
播开来,神乎其神,有人甚至说灰娃是狐仙成精降临人间……乌力听了,只是摇头笑笑,并
不多作解释。一天,他牵着狗从山里归来,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他的茅屋前围满了人,老幼
兼备,有人对着柴垛前的狗窝磕头,有人点燃了纸钱,风一吹来,弄得满天都是纸灰,像翩
翩飞舞的虫蛾。
此后,类似的事情还时有发生,都被乌力用极其温和的方式处理妥当——除了无边呼
啸的山林,他也太爱屯子里的乡亲,不忍用生硬或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他知道山凹屯子里
的人都善良,只是文化水平有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够,一有点风吹草动,便祈求神灵的
护佑。“其实,”乌力对我说,“人们都想多了,世界哪有那么复杂?”
我表示赞许地点头。在他眼里,这条雪橇犬和世界上的狗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只不过
略显聪明就是了。重要的是,雪橇犬是他的生活伙伴——帮他拉柴,和他一起上山采货,也
时常和他怄气,陪他度过冬天的漫漫长夜。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画面:暴风雪下,地动山摇,树枝断裂的声音四下响
起;而茅屋内炉火正旺,火光映照着乌力清秀的脸,一绺黑发遮住了右眼;那只雪橇犬偎依
在他的脚下,伸长了舌头,打着哈欠,摇着尾巴……
(节选自《散文》2022.3)
8.第①⑦两段都重点刻画了人与狗在河边的互动,分析其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4 分)
9.第⑧段把狗比作“河岸上的小白桦树”可谓“无理而妙”,请对此加以赏析。(4 分)
10.简析第一人称在本文叙事中的作用。(3 分)
11.荒屋主人丢下了灰娃,村民将灰娃神化,而乌力的选择与他们都有所不同,作者通过这
样的对比传递了怎样的现代性思考?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南宋刘克庄的两首诗歌,回答第 12-13 题。(7分)
春日
睡起无人小院空,南华一卷磬声中。
鼻端老去齐香臭①,分别柑花是晚风。
暮春
燕子来时春事空,杖藜来往绿阴中。
静怜朱槿无根蒂,开落惟销一阵风。
【注】①齐香臭:分不清香与臭。
12.对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首诗歌同为宋代格律诗,诗的用韵情况也完全相同。
B.《春日》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写春景。
C.《暮春》对比绿阴之盛与朱槿之衰,突出时光的无情。
D.两首诗均以自然小意象承载大哲思,有意在言外之味。
13.二诗均有“借景抒情,情中含理”的特点,请对此作简要分析。(5 分)
(四)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第 14-19 题。(19 分)
材料一:
①平秦王归彦,字仁英,神武①族弟也。父徽,魏末坐事当徙凉州,遇贼,以军功得免
流。为西域大使,得胡师子来献,以功得河东守,寻遂死焉。徽于神武旧恩甚笃,及神武平
京洛,迎丧以穆同营葬,赠司徒。
②归彦少质朴,后更改节,放纵好声色,朝夕酣歌。妻魏上党王元天穆女也,貌不美而
甚娇妒,数忿争,密启文宣求离,事寝不报。天保元年,封平秦王。征为兼侍郎,稍被亲宠。
以讨侯景功,别封长乐郡公,除领军大将军。领军加大,自归彦始也。
③初济南自晋阳之邺②,杨愔宣敕,留从驾五千兵于西中,阴备非常。至邺数日,归彦
乃知之,由是阴怨杨、燕。杨、燕等欲去二王③,问计于归彦。归彦诈喜,请共元海量之。
元海亦口许心违,驰告长广。长广于是诛杨、燕等。孝昭将入云龙门,都督成休宁列仗拒而
不内,归彦谕之,然后得入。进向柏合、永巷亦如之。孝昭践祚以此弥见优重每入常在平原
王段韶上以为司空兼尚书令。孝昭崩,归彦从晋阳迎武成于邺。及武成即位,进位太傅,领
司徒。
④归彦既地居将相,志意盈满,发言陵侮,旁若无人。议者以威权震主,必为祸乱。上
亦寻其前翻覆之迹,渐忌之,乃拜冀州刺史。至州,不自安,谋逆,欲待受调讫,班赐军士
,乘虚入邺。其后城破,单骑北走,至交津见获,锁送邺。帝命议其罪,皆云不可赦。□载
以露车,衔枚面 ,临之以刃,并子孙十五人皆弃市。
(选自《北齐书·卷十四》)
材料二:
归彦因猜嫌之衅,咫尺邺都,以速其祸。智小谋大,理则宜然。
(选自《北史·卷五十一》)
【注】①神武:高欢,东魏权臣,其子文宣帝高洋建立北齐,追其为神武帝。②济南王:文
宣帝之子高殷,继位仅一年被废为济南王。③二王: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共同发动政
变,先后称孝昭帝、武成帝。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 坐事当徙凉州 ( ) (2)阴备非常 ( )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事寝不报( )
A.平息 B.搁置 C.停止 D.罢免
(2)上亦寻其前翻覆之迹( )
A.翻动 B.重复 C.多变 D.倾覆
16.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2分)
A. 乃 B. 然 C.故 D.尤
17.将第③段划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孝昭将入云龙门,都督成休宁列仗拒而不内,归彦谕之,然后得入。
18.下列选项中对第③段划波浪线部分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孝昭践祚/以此弥见优重/每入常在平原王段韶/上以为司空/兼尚书令
B. 孝昭践祚/以此弥见优重/每入常在平原王段韶上/以为司空/兼尚书令
C. 孝昭践祚以此/弥见优重/每入/常在平原王段韶/上以为司空/兼尚书令
D. 孝昭践祚以此/弥见优重/每入常在平原王段韶上/以为司空/兼尚书令
19.《北史》评价高归彦招致祸患的根本原因是“智小谋大”。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
料一进行评析。(5 分)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第 20-22 题。(12 分)
与安徽李方伯书
(清)方苞
①得来教,忻悚合并。执事服官有年,声绩显布中外,尚恐民治有缺,越二千里而询于
愚儒,今而知所至称贤,不苟然也。
②安徽诸郡吏民所公患,莫若采铁。初额仅七万斤有奇,大府上言,宜拨移产铁之地,
部议驳责,转加三倍,自是无敢及此者。傥能与有司详议,白大府密札奏闻,而阴有以慰户
部及内府诸郎吏之心,然后露章以请,则无曩者壅遏之患矣。
③又凡害之已见者,人知忧之;而伏积于无形者,则昧焉。往者怀宁县令谓周官荒政①,
弛山泽之禁,令民得纵渔樵。自是以后,岁小祲,衰恶民千百为群,决隄防,毁坟禁,莫可
御止。古者山泽隶于官,故弛其禁以利民。今则民力所自营,而租赋之所从出也,可任其相
劫夺乎?用此二十年中,皋陆陂池少远于宅舍者,民皆弃置而不务孳息,薪材鱼鳖,价踊三
倍。使常利坐失于伏暗之中,而乱心生于理平之日,非早遏其流,异日必为乱本。
④其他法久弊生而宜革者,如铺设总甲以稽窃贼,而为贼谋主;江置汛地以防大盗,而
为盗窟宅;里立乡约保正以息争察讼,而斗辨繁,壅蔽生。执事久官南中,闻此必熟矣。若
能与所司详议而改纪之,俾良有司奉行,有成效则下其法于诸郡,非一时之利也。
⑤凡兹所陈,或关于大府,或责之有司,或议于同官执事,皆可为之枢纽。若官中之事,
以执事之仁明,无待于某之渎告也。
(节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
【注】周官荒政:指《周礼》中记载的应对灾荒的十二项政策措施。
20.对本文与《答司马谏议书》的行文态度概括最恰当的是( )。(3 分)
A.《与安徽李方伯书》不卑不亢 《答司马谏议书》委婉含蓄
B.《与安徽李方伯书》外柔内刚 《答司马谏议书》任性率真
C.《与安徽李方伯书》言无不尽 《答司马谏议书》亢辞慷慨
D.《与安徽李方伯书》恳切真诚 《答司马谏议书》理足气盛
21.第③段方苞对于怀宁县令的“荒政”批驳有力,请对此做简要分析。(4 分)
22.针对朋友的真诚请教,方苞也精心挑选了若干问题给予回应,请从先后顺序和详略处理
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良苦用心。(5分)
三、写作 70分
23.有人认为,对学习者来说,重要的不是积累常识,而是培养看问题的眼光。对此你有怎
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1)异乎三子者之撰(2)多于在庾之粟粒 杜牧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2.(1)D (2分) (2)A(3 分)
(一)(16 分)
3.C(2 分)4.D(3 分)5.A(3 分)6.B(3 分)
7.(5 分)
首先,《祝福》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事,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封闭
愚昧的鲁镇社会,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之感。(2分)其次,面对祥林嫂的不幸乃至
死亡,“我”却无能为力。鲁迅正是通过“我”体现启蒙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无力。(2
分)最后,在《祝福》中,鲁迅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人们身处于痛苦与麻木
中,看不到希望。(2分)《祝福》的主题触及当时中国人的普遍问题,具有李洱强
调的“普遍性、宿命性状态”。(2分)
鲁迅通过“我”的观察、质疑与逃避,描绘出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祝福》对
于“我”的刻画,正可以用来印证百年之后以李洱为代表的当代文学的新理念,故而
晨晨才会赞叹其具有超越时代的现代性。(2分)
(说明:前面任选两点结合内容分析可得 4 分,最后一点回应题干单独给 2 分)
(二)(16 分)
8.(4 分)
第①段以河边主人的嗔怪,狗儿的欢愉,展现了灰娃康复后的日常状态,表现人与狗的和谐
关系,引发读者对于两者之间故事的好奇。(2分)第⑦段以河边吠叫场景,是灰娃重获生
命的情感宣泄,与过去山林生活的告别,与人扑倒拥抱,表现了人与狗生命联结的完成。(2
分)前者为果,后者是因,前后照应,既解答了读者的疑惑,又使文章结构更完整。(1分)
9.(4 分)
狗是动物,白桦树是植物,两者是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把动态的狗比作静态的树木,打破
了常规比喻的逻辑关联,看似“无理”;(1分)
然而,狗从奄奄一息又恢复健康,让人难以想象,用小白桦树这种坚强且有画面感的喻体比
喻狗,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狗的生命力的顽强,又有神奇之感(2 分);
同时,白桦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此比喻将灰娃的生命成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暗含着对
人与动物、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赞美。(1分)
10.(3 分)
“我”是个外来者,以我作为故事的观察者与叙述人,既有利于拉近读者与文本世界的距离,
使读者产生代入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对乌力生活的世界构成一种基于审美和理
性的观察。同时,又方便“我”随时对乌力生活的世界发表评论,有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
11.(5 分)
荒屋主人作为猎人,他们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放弃了融入外部世界的尝试,甘愿回归泥土,
自然消亡,虽然对于传统与自然的坚守令人动容,却也注定了被时代淘汰的结局;(2分)
将灰娃神化的村民们,他们因循的传统也包含着迷信这样的陋习,愚昧落后,虽然可以理解,
但更需要反思;(2 分)
乌力也没有选择放弃山林生活,他与灰娃、山林和自然和谐相处,保留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
生活方式。但他又不同于荒屋主人,面对时代的发展,更愿意继续高扬生命的旗帜。还能以
“温和方式”化解村民的迷信,更具时代适应性;他既传统又现代,视灰娃为真正的伙伴,
体现出“生命平等”的现代意识。(2 分)
(三)(7 分)
12.(2 分)C(绿阴与朱槿不构成盛衰的对比)
13.(5 分)
《春日》借景抒情,刻画了春日午睡醒来,小院的空寂场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淡然和
对生命细微美好的眷恋之情。“鼻端老去齐香臭”表面写诗人自叹感官衰退,暗合“物我两
忘”的哲思,但依然可以在晚风中“分别柑花”之香,表达了虽无法抗拒生命衰老,却始终
保有对世界的感知的可贵。(3分)
《暮春》借“燕子来”“朱槿”凋谢,抒发春光凋零的怅惘感伤。后两句聚焦朱槿,借“无
根蒂”的朱槿寓人的生命无所依凭的脆弱,以静观识破生命的本质,无常即是常态。(3分)
(答满 6分即可)
(四)(19 分)
14.(2 分)(1)因……而犯罪 (2)突发情况
15.B C(2 分) 16.A(2 分)
17.(5分)孝昭帝将要进入云龙门,都督成休宁安排禁卫军拒绝他不让他进去,高归彦(亲
自)劝说他,这之后(孝昭帝)才得以进入。(“列仗”“拒而不内”“谕”主语补充)
18.B(3 分)
19.(5 分)我认同。(部分认同亦可。)
智小谋大的意思是,明明缺少智慧的人,却想要谋划大事,必然招致不好的结果。(1分)
高归彦曾因讨伐侯景而立下战功;面对杨、燕二人的问询“诈喜”;出面开导使得孝昭帝进
入云龙门,并因此平步青云。因而具有一定的智谋。(2分)但他长期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
好声色,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懂谦逊;受到君臣猜忌而不自知;自不量力,
想要推翻皇权,行谋逆之事,最终被杀。(2分)
两者统一起来看,高归彦的智慧显然无法匹配其野心。(1分)
(满 5 分即可)
(五)(12 分)
20.D(3 分)
21.(4 分)
作者先指出怀宁县令的“荒政”确有出处,但却导致受灾百姓随意破坏山林池塘的恶果。(1
分)接着通过古今对比,说明周时荒政实施的前提条件不同。古时山泽归属国家,受灾时放
松管制,属于让利于民。而今山林池塘都有百姓经营,也向国家交纳赋税,放松灾民侵占无
异抢夺。侵占山泽的性质古今也完全不同。(2分)此后,作者进一步后顾二十年间荒政带
来的坏处,使得当地百姓不愿经营山林池塘,导致薪材鱼鳖价格暴涨。(1分)从而进一步
证明,荒政的实施既不利于保护官府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又为将来的动荡埋下祸患。(1分)
这段批驳在理解怀宁县令做法的基础上指明其错误的本质,又展现出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
科学眼光。批驳确实十分有力。(1分)(满 4 分即可)
22.(5 分)
从先后顺序看,文章先写“公患”,把最重要的涉及整体的民生问题放在最前面,再分析不
容易发现,但长远看来比较严重的隐患问题,最后再提出朋友原本也比较熟悉的多种行政执
行过程的新生问题。(2分)从详略角度来看,详写前两项民生问题,略写行政执行过程中
的新问题(2分)从整体问题,到容易忽视的问题,再到具体问题,先民生,再行政,主次
分明,详略得当,体现出作者以民生为重的治理观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信任与尊重。
(2分)(满 5 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