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制作简易杆秤》教学设计课题基本信息课题 跨学科实践:制作简易杆秤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十二单元版本 人教版 册别 下册1.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实践活动是杠杆原理的综合应用,通过设计制作简易杆秤,帮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体会古代科技智慧。课程标准强调“做中学”,要求结合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掌握杠杆平衡条件,但缺乏实际应用经验。杆秤制作涉及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刻度标注等环节,需综合运用数学测量、物理原理及工程思维,适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PPT课件、粗细均匀的木棍,小盆,钩码,砝码,细线若干,刻度尺,记号笔等。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1.物理观念:了解杆秤的结构,知道杆秤的测量原理,会用杆科称量物体的质量。 2.科学思维:经历从天平到杆秤的演变过程,发展创新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杆秤,提升动手操作、问题解决及团队协作能力。 1.过程性评价:小组合作表现、问题解决记录(自评+互评) 2.成果评价:杆秤称量精度、刻度标注合理性(师评+小组互评)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学习重点:杆秤的结构设计与刻度标注 学习难点:零刻度确定与误差分析 1.实践突破:结合实验探究理解原理。 2.技术支持:利用动画演示刻度均匀性原理,简化数学推导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 提问:在使用天平时难以测量较大的物体的质量,天平是等臂杠杆,物体的质量多大就要用相同质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入古代杆秤,了解古人的智慧。 联系传统文化,激发探究兴趣,体现 “从历史走向科学”理念二、探究新知 活动1:设计方案 1.了解杆科的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2明确问题:制作简易杆秤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提纽和秤盘的位置如何确定 如何确定杆秤的零刻度线位置 其他刻度线如何标注 3.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完成简易杠杆的制作。 活动2:制作调试制作过程: 1.在木棍的一端刻一个槽A,在距离槽A稍近处再刻一个槽B。把小盆挂在槽A处作为秤盘,在槽B处系一根细线作为提纽。 2.用细线系一个20g的钩码,作为秤砣。调节秤砣的位置使秤杆平衡,这时细线在秤杆上的位置为秤的定盘星(零刻度)O,用记号笔标记此位置。3.在秤盘中放100g砝码,手提提纽,并调节秤砣的位置使秤杆平衡。此时,标记秤砣细线在秤杆上的位置C,并记为100g。在定盘星O到C之间均匀地画上49条刻度线,每一格就表示2g。 通过“设计-制作-迭代”深化原理理解,培养工匠精神与抗挫折能力三、、展示交流 1.展示各小组制作的简易杆秤,分享各自的体验和收获。 2.请大家开展小组讨论,从材料是否易得、组装制作的方便性、测量的准确性、耐用性等方面对自制杆秤进行评价,尝试对装置进行改进。 强化知识迁移,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目标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生:畅谈收获,开展自评和互评。 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培养实践能力和科普意识。5.板书设计跨学科实践:制作简易杆秤 结构:秤杆-提纽-秤盘-秤砣 原理:杠杆平衡(F L =F L ) 刻度:零刻度→等分标注 科技传承:秤砣虽小压千斤6.教学反思与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