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三校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端午节刚过,下列制作粽子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浸泡糯米 B.捆绑粽叶 C.点火煮粽 D.盛粽入碗2.“南方宜稻,北方宜麦”。其中稻、麦富含的营养物质是A.糖类 B.蛋白质 C.维生素 D.油脂3.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的月球土壤样品需在氮气环境中存储,主要是因为氮气A.无色无味B.沸点较低C.性质不活泼D.空气中含量多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合理施肥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保障。下列化肥属于氮肥的是A. B. C. D.5.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实验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没有明显错误的是A. 加热液体 B. 过滤黄泥水 C. 稀释浓硫酸 D. 滴加液体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各“剂”在生活中的应用错误的是A.铁粉可作食品的“双吸剂” B.甲醛溶液可作海鲜的“防腐剂”C.小苏打可作糕点的“膨松剂” D.氢氧化镁可作胃酸过多的“中和剂”7.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新能源:天然气、地热能、风能 B.混合物:冰水、干冰、白开水C.空气污染物: D.溶液:可乐、豆浆、啤酒8.我国新疆赛里木湖是世界三大“冰泡湖”之一,“冰泡”是由湖底植物释放出的沼气(主要成分甲烷)在上升过程中,因极寒气温导致冰封速度过快,被“锁”在冰层之中而形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泡”形成时水结冰速度比甲烷逸出的快B.溶解性强的气体更容易形成“冰泡”现象C.“冰泡”中气体分子不再运动D.“冰泡”中气体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将硝酸铵固体加入水中溶解,溶液温度降低C.打开盛有稀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D.向生锈的铁钉中加入稀硫酸,溶液逐渐变为黄色10.微生物矿化技术能修复石质文物,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技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物修复 B.微生物液的,则该液体呈酸性C.修复后的石质文物,能抵抗酸雨侵蚀 D.修复原理是与结合生成沉淀二、填空与简答11.硬水煮沸易产生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OH)2。(1)用化学用语回答:①镁元素 ;②2个镁原子 。(2)写出三条通过如图获得有关钙元素的信息 。12.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1)1800年,尼克尔森利用“伏打电池”给水通电,分析得出水是由 组成的化合物。(2)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实验时,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其作用是 ,同学们观察到a管和b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3.天然气中含有少量硫化氢等气体。硫化氢与甲烷反应的微观反应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中,属于单质的化学式为 ;(2)硫化氢(H2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3)该反应中,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14.如图A所示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西汉长信宫灯,西汉时期常采用动物油脂作燃料,易产生大量烟尘,而长信宫灯以宫女形象做造型,内部中空,形成排烟通道,将燃烧产生的废物通过烟管引入水中,减少了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图B所示为灯罩转动示意图。(1)长信宫灯“身体”内灌入清水 (填“能”或“不能”)去除产生的一氧化碳。(2)西汉长信宫灯的材质主要是青铜,青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 (填“大”或“小”)。(3)转动灯罩至开口闭合(如图B所示)可使灯火熄灭,其原理是 。15.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1)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除去色素和异味用到 ,其具有吸附作用。(2)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但金刚石很硬,而石墨却很软。其原因是 。16.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回答:(1)35℃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用“>”连接)。(2)25℃时,将甲固体加入到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3)如图2,往试管中滴加适量水,试管中物质溶解时会出现 (填“吸热”或“放热”)现象,溶解完全后,发现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甲、乙、丙三种物质中的 。三、实验题17.小可和同学们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前他们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锌球(均已打磨),调节好杠杆平衡后,再将这两个金属球分别浸没在稀硫酸和硫酸亚铁的溶液中进行实验(不考虑浮力的影响)。(1)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杠杆 (填“左高右低”“保持平衡”或“左低右高”)。(2)请写出这个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请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个实验,能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简要写出实验操作过程: 。18.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并进行相关性质探究。已知:不能与饱和溶液发生反应。据图回答问题。(1)装置B是在装置A基础上的改进,其优点是 。(2)若装置C内盛放饱和溶液,其作用是 。(3)将纯净、干燥的缓慢通入装置D中,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的干燥纸花 (填“变红”或“始终未变色”),塑料瓶内下方的纸花 (填“先变红色”或“后变红色”)。四、科学探究题19.学校附近有一家造纸厂,造纸过程中用到了氢氧化钠,排放的废水会污染环境。化学小组同学通过以下探究活动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实验一:探究废水成分【实验猜想】猜想一:氢氧化钠猜想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1)猜想二中有碳酸钠的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少量废水,分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结论分析】(2)甲组的小亮同学根据溶液变为红色认为废水中一定有氢氧化钠,没有碳酸钠。你觉得他的结论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乙组的小芳同学根据实验得出结论:猜想二成立。【交流反思】(3)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乙组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因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 ,对实验结论造成干扰。于是小芳同学对实验进行改进,将石灰水换为 ,最终得出猜想二成立。(4)若要验证猜想二成立,还可以选择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字母)。A.少量稀盐酸 B.氢氧化钙溶液+酚酞溶液C.硝酸钙溶液+酚酞溶液 D.氢氧化钡溶液+酚酞溶液实验二:探究废水中氢氧化钠的含量【设计实验】取100g废水于烧杯中,逐滴滴入4.9%的稀硫酸,用pH传感器测溶液的pH,结果如图所示。(假设废水中不含其他与硫酸反应的物质)【结果讨论】(5)0~40s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6)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五、计算题20.计算题:化学实验室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称取18.2g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待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g,计算:(1)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g。(2)参加反应的领化铜的质量是多少?参考答案1.C2.A3.C4.D5.C6.B7.C8.A9.C10.D11.(1) Mg 2Mg(2)钙的原子序数为20、钙的元素符号为Ca、钙属于金属元素、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12.(1)氢元素和氧元素(2) 增强水的导电性13.(1)H2(2)-2(3)2:19/19:214.(1)不能(2)大(3)隔绝氧气15.(1)活性炭(2)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16.(1)甲>乙>丙(2)65(3) 吸热 丙17.(1)左低右高(2)(3)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等18.(1)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3) 始终未变色 先变红色19.(1)(2)不正确,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3) 氢氧化钠/NaOH 氯化钙溶液(合理即可)(4)C(5)产生气泡,溶液pH不断减小(6)Na2SO4/硫酸钠20.(1)2.2(2)解: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是x。x=8g答: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是8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