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④某种意义上,作家和人文学者的态度是对的。目前,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自然科学、计算机领域还是哲学和艺术创作领域,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艺术的核心创造力,常常就是有关无限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人的大脑至今仍具有高度的神秘性,人工智能的“世界模型”建构依然远远赶不上人脑的运行模式。哲学家赵汀阳在其著作《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中谈到,当前人工智能还停留在“图灵机”阶段,凡是人脑能够进行的、一切在有限步骤内能够完成的理性思维,它都能有所表达,但欠缺创造力和变通能力是其重要缺陷。⑤此外,人作为主体,在现实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复杂的感性经验,而个体经验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正是生活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学艺术重点表现的内容,无数经典文学作品正得益于此而不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工智能没有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也就将永远无法拥有人类标准下的艺术创造力。慕明正以虚构的科幻故事表达了类似观点:当传统的写作观念烟消云散之后,“故事”仍然是人类创造力最后的高地。因为故事如同由无数线索编织而成的巨大挂毯,正是这些线索携带着广阔世界和自我心灵感受,让无数层次的信息以自洽而又具有审美性的方式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艺术世界里。⑥回到这两部具体作品的讨论中来,《天命使徒》是一部超大体量的“网络玄幻小说”,它有主人公,故事情节大略完整,相较于情节和叙事,风景和人物内心描写更为突出。但就如同王峰自己给这部作品打61分一样,小说的文学性是存疑的,存在语言冗余、叙事性不足、模式化套用和堆砌痕迹明显等问题。如果说小说语言问题能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升级而改善,那么叙事诗学作为小说核心问题,可能是人工智能小说创作永远无法攻克的“难关”。⑦相较而言,短篇小说《机忆之地》的人物对话性更为突出,但也存在文学性不足的问题。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一部“百分之百由AI创作出的小说”,“作者”借助“Memoria”之口阐释了对数据、记忆和人类情感关系的理解。从思想性(无论是AI真正思考的结果还是意外的巧合)而言,《机忆之地》如同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的未来寓言。⑧值得追问的还有,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等能否解决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艺术发生学问题?文学创作能否真正被“人工智能技术化”?这是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实现的问题。如同青年科幻作家、文学计算领域学者刘洋谈到的,人工智能文学创作,首先需要建构一个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只有对文学进行可量化、指令明确的拆解和数据化,然后用人类文明长河中无数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数据库、语料库、修辞库、情感表达库,并进行大算力的喂养,才能推动文学创作大模型的发展。但其第一步——文学的量化,至今仍然被视为“天方夜谭”。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之路,依然道阻且长。但如同我们对科技发达时代的“奇点”何时来临一样无法预知,人工智能创作的可能性边界及其发展速度,我们也很难准确预测。但有价值的是,人工智能文学创作作为一种“他者”,可以让人类自身不断反思——科技时代,文学的独特价值究竟在何处。(摘编自康春华《“叙事诗学”可能是写作无法攻克的难关》)材料二:莫言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文学并不是无用,而是有“无用之用”。文学并不像科学一样拥有很强的目的性,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属性和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不有意识地为政治所用。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风貌,并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摘编自马嫣然《浅谈文学无用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成为人工智能正在以难以阻挡的趋势对写作领域形成“包抄”之势的标志。B.根据慕明的想象,一旦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再独特的作家语言风格也会被人工智能自如运用到文本创作之中。C.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只能完成有限的、程序化的事情,尚无法把握无限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思维以及个体复杂特殊的感性经验。D.本文作者对运用人工智能实现真正的文学创作持有乐观态度,但什么时候实现是无法预知的,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或能模仿、创造出一个故事,但永远不会解码这个故事背后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心灵感受。B.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强调了文学的独立性及其在精神层面的独特价值,并非真的无用。C.人工智能创作是由严密的逻辑与计算支撑的,优秀作品创作过程需要成熟的文学大语言系统来支持。D.《天命使徒》和《机忆之地》共同之处在于,突出的语言描写冲淡了小说叙事,造成其文学性不足。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工智能文学创作未来尚需解决的问题的一项是( )A.艺术的创造力和变通力 B.风格转移算法的发展水平C.提供写作创意能力 D.经验的实感及处理经验的艺术转换能力4.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一第六段假设论证的作用?5.科技时代,文学有哪些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材料简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苏东坡(节选)姚远第七场 金陵会面【王安石唱《猪肉歌》骑驴上】串场人: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苏东坡撑船上】串场人: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正是——帮腔:(唱)东边日头西边雨。【音效雷声】串场人:(愉悦地)要变天咯!苏轼:王老大人!王老大人!(欲走的王安石被拉住)王安石:东坡居士!苏轼:那是头驴?王安石:那是条船?苏轼:哈哈哈……王老丞相江宁骑驴,驴不是驴,隐逸者也。王安石:苏东坡右迁乘船,船不是船,扶摇者也。苏轼:不敢不敢,扶摇直上,恐不稳也!怕是要翻船。王安石:我这头驴脾气坏得很,也不叫隐逸。苏轼:那叫什么?王安石:叫倔!【驴叫】苏轼:哈哈哈……(揖拜)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老丞相。王安石:你正要跃居高位却来看我这下野之人,我知你心,还管你穿什么衣服?(欲走)【乌云翻滚雷声隐隐】苏轼:老丞相,要变天了,你快弃了你那驴,到我的船上来躲躲吧!王安石:风云莫测,波诡云谲,如今我要上你的船咯!【司鼓击板】【王安石带驴上船】【船晃动 驴叫】王安石:怎么?你的船能容得下我,难道就容不下我的这头驴?(驴反应)苏轼:王老丞相竟在意这头驴?王安石:这么多年我多亏了它与我作伴,岂有怠慢之理?苏轼:那我自然也不敢怠慢,还请倔驴兄船内安坐!【船晃动】苏轼:要翻要翻!王安石:君子的小船,哪那么容易翻呢?苏轼:老丞相真君子也,苏轼这里还有一桩旧事未谢。王安石:那还不快谢。苏轼:想当初“乌台诗案”事发,老丞相不计前嫌,上书朝廷为苏轼辨诬,这才让官家抬了贵手,留了苏轼这条小命。王安石:不杀才士,乃是太祖遗训。要谢,谢不到我。苏轼:可我当初如此激烈地反对新法……王安石:哈哈,你那慷慨陈词的万言书我是领教过了!苏轼:惭愧惭愧,老丞相坐好,(划船)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王安石:哼!【船晃动 驴叫】王安石:变法兹事牵涉甚广,若无决断恐难成事!串场人:丞相就是丞相,这聊不下去还能尬聊!王安石:我喜欢尬聊。串场人:牛……王安石:变法又不是做你那东坡肉,要小火慢炖!苏轼:顺其自然。帮腔:(唱)待他自熟莫催它。苏轼:老丞相竟知道我那东坡肉?王安石:如何不知?你那东坡肉如今是天下皆知!苏轼:肉好是慢火的功劳,火大肉焦汤干肉糊,这和变法的道理是一样的。【驴叫 船晃动(不满户主)】王安石:你这头驴!串场人:它在尬叫!王安石:(对驴)你现在是越来越倔了,我跟你说后人提起他(指苏轼)不说他怎么升怎么贬,做了什么官,只说他诗文千篇,炖肉一碗!苏轼:倔驴兄这倒是遂了我平生所愿。那后世提起你家老丞相应当做何论?【驴叫(表扬)】串场人:犟驴兄是想说……王安石:(紧接)诗文数篇,变法二字而已。【大幅度划船】苏轼:说诗文数篇是过谦,说变法二字……王安石:这也是我平生之志!可到了如今方才明白,法终归是人变的。新法既毁在那帮佞臣庸吏手里,也毁在我用人不当!(踏脚)(船晃动)苏轼:(稳住船)我在黄州倒颇见到些新法的成效,百姓的实惠(划船)老丞相变法,比苏某远见……我如今也不是全然反对新法了。王安石:(大笑)你糊涂啊!当初我当权为相,你反对新法。眼下我罢了相下了马……串场人:改骑驴了!王安石:反变法派马上要当道了,你——苏轼:哈哈哈,我就是糊涂!如今不是和老丞相坐在一条船上了?(划船)如老丞相不嫌弃,还请到寒舍尝尝我的东坡肉。王安石:诶?(感兴趣,忽又止住)慢!你那东坡肉慢火细工,我这人素来性急,怕是克化不了。苏轼:丞相……王安石:下船。苏轼:丞相……王安石:下船!【王安石下】串场人:各位今天看到的这个场面,不是被历史记录的,而是被东坡居士的诗词记录的。苏轼: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串场人:新法此后不久就因改朝换代被全盘废除,如王安石本人所言,他的名字此后紧紧和新法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命也随新法终结在元祐元年四月。享年66岁。文本二:正当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轼去金陵看望二度罢相的王安石,在此,苏轼不仅仅是感恩当年王安石为其说情的“救命之恩”,更是因为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施政观点的分歧并不影响他们可以像老友一样直抒胸臆,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选自周云汇《新时代历史题材话剧<苏东坡>:烟雨平生与一笑春温》)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开头,乘船的苏轼遇上骑驴的王安石,苏轼见雷声隐隐,风雨欲来,赶紧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避,由此直接切入了变法话题。B.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但在“乌台诗案”中他又因王安石的上书躲过一劫。此番金陵之会两人平和相待、惺惺相惜。C.王安石和苏轼借东坡肉的做法暗喻变法的推行方式:苏轼认为要“小火慢炖”慢慢摸索,王安石却担心这样缺少决断,难以成事。D.剧本结尾,苏轼两次喊出“丞相”挽留王安石,王安石却两次喊“下船”,情感在递进,鲜明地展现出王安石坚持己见的倔强个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帮腔唱的“东边日头西边雨”,既指天气的变化,也暗示朝局的变化:被贬的苏轼重新被朝廷起用,而王安石二度罢相。B.根据语境,剧本中“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是“你的变法,变得过于着急了些”。C.剧本借苏、王二人在船中的对白,生动展现了两人虽政见不同但都“忧其民”的精神理想,语言诙谐,立意高远。D.文本的舞台说明里多次提及“驴叫”,营造了活泼的对话氛围,王安石还借与驴的对话讽刺苏轼不懂变法、一意孤行。8.本话剧导演查丽芳曾经谈到:“如果抛弃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和粗暴判断,就会看见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苏东坡。”请结合两个文本,分析苏轼“独立人格”的具体表现。9.剧本中加入“串场人”角色,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串场人的作用。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玉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阨。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陁;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节选自《吴子兵法》)材料三: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之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散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如此,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亡。”(节选自《六韬第四十五》)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当明号A审令B出我勇锐C冒将之D士E人F操炬火G二人同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损害、败坏,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B.恃,依赖、依靠,成语有“恃强凌弱”“有恃无恐”,三者“恃”的意思相同。C.固,稳固,与《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固”意思不同。D.约,约定,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约”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世民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刘武周,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李道宗也随军出征,二人虽作战意见相合,但由于轻敌,结果率军连夜追到介州后,败于敌军。B.对于如何扭转敌众我寡的被动局面这一问题,吴起认为,要避免在平坦地形与敌军交战,而是要借助险隘地形,发挥以一击十、以千击万的效果。C.武王进一步提问:当敌军前后突击,以至我方“三军扰乱,皆散而走”,此时又该如何应对?太公认为这个问题问得很高明,并给出了相应的作战策略。D.太公指出,若我军面临即将溃败的紧急关头,应大造声势,以弱示强,弄清敌情,进攻时确保“中外相应,期约皆当”,而后“三军疾战”,方可胜利。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2)今有少卒卒起,击金鼓于阨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14.关于如何应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作战局面,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观点各是什么,得出观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寄彭民望①李东阳斫地哀歌②兴未阑,归来长铗③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④盘。【注】①彭民望:湖南攸县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乡而生计艰难,李东阳闻知后作此诗相寄。②斫地哀歌:有一个作过司直的王姓年轻人,不得志,醉酒后舞剑砍地悲歌,杜甫同情他,向有司推荐,并写《短歌行赠王郎司直》劝慰他:“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③归来长铗:冯谖为孟尝君的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④苜蓿:野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化用杜甫诗句,表现彭民望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激昂。B.颔联实写彭民望的艰难生计,秋风萧瑟,他却仍身着粗布短服,在梦中犹有寒意。C.颈联上句“木叶下时”点明时节,通过落叶的凋零,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D.颈联下句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在历经世事之后,发现知己难觅。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面对曾皙的询问,孔子评价其他三位弟子:“ 。”孔子用一句反问具体评价冉有:“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金陵秋景图。(3)张孝贤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广阔湖面如明镜美玉,词人泛舟湖上,气概豪迈的两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乙巳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在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中与全球华人见面。看到2025年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除了感受到扑面的年味,你有没有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一把?“巳巳如意”中的“巳”,象征着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主标识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①设计者大胆发挥方形和圆形的线条,②对主标识进行了图案化的处理,③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巳”字造型设计,④将蛇灵动飞舞的元素运用其中,⑤反映出中国文字再创造的审美精神。“巳”字亦写亦纹,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也暗合了如意的形象特征。如此“纹创”,让人眼前一亮。利用传统文字与如意纹样演变成的现代标识设计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甲 )。春晚“巳巳如意”的主题,( 乙 )。“巳巳如意”谐音“事事如意”。从主标识“巳”到“事事如意”这种巧妙的创意链接,渲染出“欢乐吉祥、喜气洋洋”这一独具中国年味儿的佳节底色。另外,主标识的线条巧妙地融入了“∞”符号,通过设计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无限循环,象征着生生不息。在疫情后时代,全球都在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共存”。从“个体如意”到“生命循环”“万物共生”,这个主题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祝福,更是一种对时代的回应:只有在与自然的 A 中,才能真正实现幸福与繁荣。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既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汉字的深厚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 B ,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家国祝福值得点赞。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分析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22.“巳巳如意”表达对新年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谐音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谐音在话剧中也有着妙用,请分析下列句中谐音的表达效果。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人都爱玫瑰,但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里,我要成为岁岁枯荣、生生不息的野草,风一吹,卷满山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A 2.D 3.C 4.①强化了论点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补充论证了人工在智能在创造力和变通能力上的缺陷。②丰富了论证方法。③反向验证观点,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假设的前提下,得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引起读者对人工智能写作的思考。 5.①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展现艺术独有的核心创造力,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习得、更无法模仿的存在。②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将复杂的感性经验进行艺术转换,传递个体复杂的感性经验。③文学作品在科技时代能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④在科技时代,文学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反思,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答案】6.A 7.D 8.①犯了错误坦诚承认,苏轼当初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在实践中发现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坦然承认自己不如王安石有远见,表达对王安石的敬意。②不因对方政治地位改变而改变自己的看法,苏轼不因为王安石的官职变动而肯定或反对新法。③拥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自主精神,苏轼虽承认王安石新法中有可取之处,但依然反对其激烈变法的方式。 9.①交代背景,介绍人物,为戏剧情节展开作铺垫。如开头王安石、苏轼上场后串场人介绍二人的姓名、身份,当时的情况、背景,便于观众理解戏剧内容,也为后面剧情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②补充相关内容,交代结果,使情节完整。如结尾通过串场人交代故事起因,也交代了变法的结果和人物结局。③推动情节发展。如“要变天咯”,才引出苏轼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雨的情节。④烘托、活跃气氛。比如两次分别点出“尬聊”“尬叫”,显得轻松幽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答案】10.BEG 11.A 12.A 13.(1)众多贼寇锋芒正锐,不可抵挡,很容易采取计谋使他们屈服,很难单凭武力同他们争斗。(2)现在用少数兵力突然出击,在狭隘道路上击鼓鸣金,敌人虽多,但也没有不惊慌骚动的。 14.①材料一是不战。“不战”是针对一般的作战情形,以此来消耗敌方军力;②材料三是出战。“出战”是在敌国境内遭敌军夜袭的特殊情形下所采取的措施,以出其不意来打败敌人。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力对比于我方不利的形势下;或者敌人虽远道而来,但粮饷供应源源不断,这些情况下我方都不能与敌方交战,而应当坚守壁垒,持久防御以消耗和拖垮敌人,然后再一举消灭他们。诚如兵法所说:“不轻易与敌人交战的主动权要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唐朝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军东渡黄河讨伐割据势力刘武周。当时江夏王李道宗只有十七岁,随军出征,与李世民一道登上五壁城观察敌情。世民回过头来问道宗说:“敌人依仗其兵多势众,企图与我军决战,你说我们应当怎么办?”道宗回答说:“众多贼寇锋芒正锐,不可抵挡,很容易采取计谋使他们屈服,很难单凭武力同他们争斗。现在我们应固守深沟高垒,防止他们进攻,便可挫杀敌人锐气,敌人人数虽多但属乌合之众,不能持久作战,等到他们粮草耗尽,必定自然离散,那时我们就可以擒获敌人了。”李世民称赞地说:“你的看法跟我一样。”其后,敌人果然粮尽而连夜北逃,李世民率军追到介州,一战而把刘武周的军队打得大败。材料二:武侯问:“如果敌众我寡,怎么办呢?”吴起答:“在平坦地形上避免和他作战,而要在险要地形上截击它。所以说:以一击十,最好是利用狭窄道路;以十击百,最好是利用险要地形;以千击万,最好是利用阻绝地带。现在用少数兵力突然出击,在狭隘道路上击鼓鸣金,敌人虽多,但也没有不惊慌骚动的。所以说:使用众多兵力,务必选择平坦地形;使用少数兵力,务必选择险要地形。”材料三:武王询问太公说:“率领军队深入敌国境内,结果正好遭遇敌人突袭,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敌人又利用夜暗掩护前来攻击,有的攻击我左翼,有的攻击我右翼,使我军恐慌,我想进攻能够取得胜利,防御牢不可破,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这样的敌人叫作震寇。对付这样的敌人,以出战为利,不适合防守。挑选勇武的士兵,以战车、骑兵为左右两翼,迅猛地攻击敌人正面,快速地攻击敌人侧后。既攻击敌人阵外,又攻击敌人阵内。这种情况下敌人士兵必然会乱作一团,敌人将帅必然惊恐骇惧(一定会被打败)。”武王又问:“敌人如果在远处阻我的前方,并急速地攻击我军后方,遮断我精锐的部队,阻我应援的材士,使我前后方失去联系,以致全军扰乱,散乱逃走,士卒没有斗志,将官无心固守,应该怎么办?”太公答道:“君王问的这个问题真是高明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明审号令,出动我军精锐的士兵,让每个人手持火炬,两人同击一鼓。这样,就一定能探明敌人所在的位置,然后发起攻击,或攻击敌人的外部,或冲击敌人的内部,攻击的时候,部队都佩戴暗号,以便互相识别,并扑灭火炬,停止击鼓,之后内外互相策应,各部按预先约定的计划行动,全军迅猛出击,英勇奋战,敌人必然失败灭亡。”【答案】15.B 16.①对友人艰难处境的不平与同情。首联下句运用冯谖典故,写彭民望有冯谖之才却不得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处境的不平之心;颔联写彭民望穷愁潦倒、生计艰难,体现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与关怀。②对自己无力相助的愧疚与无奈。尾联写自己虽然身处京城,却未能有所作为,无法向友人伸出援手,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与无奈。17.【答案】亦各言其志也 已矣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答案】18.A.和谐共生 B.博大精深19.①将“发挥”改为“运用”或“使用”,或在句末加上“作用”。③句首加上“以”或“用”。 20.甲:更展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精神(要和“不仅”形成递进关系、核心为“创新”)乙:蕴含着美好祝福的“谐音梗”(动词要和逗号前的“主题”搭配、核心为“谐音”) 21.①原文中“一把”是对“惊艳”的补充,表达出中式美学对人们心灵的震撼;②“一把”表达口语化,更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22.①“凭”与“萍”谐音,“你是萍”表达出鲁侍萍对周萍出于本能的爱;②从“你是萍”转变为“凭什么”写出鲁侍萍想与儿子相认却不能内心的痛苦;同时也表达出鲁侍萍对于周萍打鲁大海的愤激之情。23.略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