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自主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自主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高2024级高一下期自主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的诞生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同时标志着话剧这一舶来艺术在中国有了民族品牌。历经岁月淘洗,《雷雨》依旧有着蓬勃生命力。
《雷雨》透过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家庭,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人性与社会有着深刻思考。其现实主义精神及内蕴丰富的人物形象赋予了剧本文本不朽的艺术生命。
《雷雨》出现前,国内话剧主要依靠翻译外国剧本,没有形成民族的、反映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家世显赫,他深刻感受到:“我亲自经历的那么多令人愤懑的坏人坏事,都使我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我写《雷雨》时,已清楚地感觉到这个社会是不会长久的。”基于对生活、对周围人,以及所处时代的真切所感,曹禺创作出了《雷雨》这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雷雨》反映了时代,又超越时代。对于剧中所塑造的八个人物,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他认为蘩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他没有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去审视,没有以鄙夷眼光全盘否定她、批判她,而是以在当时颇有胆识的现代眼光观照可怜的蘩漪。但是,早期人们对《雷雨》剧中人的认知受多方面影响,有局限性,简单地将他们划分成“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对此,曹禺在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时说:“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是多么难以理解。”《雷雨》中的人物体现了复杂的人性,到今天他们的命运依然引人怜悯,留给了世人无限的解读空间。
如果说早期观众是对《雷雨》的故事感到新奇,被剧中人的命运打动,或是着迷于演员的精湛表演,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雷雨》这个熟悉的故事该怎么讲,成了一个新挑战。
20世纪90年代,导演王晓鹰大胆地排演了一版《雷雨》,为了突出诗意色彩,原作中鲁大海这个角色被删去,矿上罢工的事件也被完全剔除。王晓鹰认为一部久演不衰的名著,其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表现在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发掘出新内涵,能与新一代观众产生新共鸣,并在舞台艺术上不断融入现代艺术的新手法。这次改编引发了不小争论,但为《雷雨》的创新助推了一把,且获得了曹禺的肯定:“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但很有启发性,这能让《雷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它已经很旧很旧了。”进入新时代,超越《雷雨》原剧的改编作品层出不穷。现代舞剧《雷和雨》淡化了传统叙事手法,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双人舞甚至独白来体现角色心境。其导演王玫对蘩漪有着独特的感触,她极具人文关怀地从女性视角出发,解析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世界,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新颖的肢体语言表现女性灵魂的痛苦与挣扎,贴合了曹禺对蘩漪的“怜悯”之情,完成了演绎经典之作的艺术探索,《雷雨》在新时代所折射出的人文价值也被观众重新审视。濮存昕导演的新版《雷雨》邀请了舞蹈家沈培艺来给演员们编排舞蹈动作,通过一段肢体舞蹈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了对观众感官和心灵的冲击力。此外,年轻侍萍形象首次出现在舞台上,周萍当着观众开枪自杀,触电的情节发生在台前,尾声时四凤、周萍、周冲三个死去的年轻人站起来,转身,撑起油纸伞拥着三位老人走向远方……这些二次创作的细节在舞台上激发了悲伤、诗意的审美想象。
经典的传承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80年代始,主创人员在排演《雷雨》时力求在剧本的时代气息、人物性格、主题上下功夫,但总体还是将《雷雨》表现为“社会问题剧”。曹禺曾说:“《雷雨》不是社会问题剧,是反映人性的一首戏剧诗。”当人们重新认识到曹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写人时,《雷雨》的创作开始投向“对人性不懈探寻”这一更广阔的主题。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反复重排与解读,《雷雨》的创作不断向剧本文本的主题贴近。
前几年,曾有观众在观看《雷雨》演出时笑场,这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其实,《雷雨》的笑场过去就一直存在,其中一些是设计出来的效果,也有一些是因为表演、节奏没有及时根据时代审美作出调整。笑场还与现代人对《雷雨》的深刻性,对时代背景、人物命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有关,这也说明经典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按照时代特点将全新的理解和表达传递出来,再进行创造性转化。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天,观演双方都可以正确地面对、理解笑场的现象。主创人员不再感到困惑、生气,观众也不会因此而“弃剧”。正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在观和演的不断磨合下,经典作品才得以磨砺,进而迸发出了恒久的光芒。
需要注意的是,主创人员在不断探索新形式的同时需要把握分寸。当今,一些演出走捷径、求“出圈”,邀请明星短暂出演,只为博取一时流量,不能保证剧目质量和演出可持续性,反而影响了作品的生命;一些作品在舞台上过度运用科技手段炫技,空有形式却失了人物和内容,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还有一些创作“爆改”经典,想要制造情怀,引起“回忆杀”,却全然不顾文化内涵,最终“改爆”了经典。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铸就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舞台艺术经典?《雷雨》90年来的传承发展历程仍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戴晨《〈雷雨〉:何以传承九十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未囿于传统伦理评判框架,以超越时代的现代意识去塑造蘩漪这个充满矛盾的角色,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B.把周朴园认定为坏人,把鲁侍萍认定为好人……如此简单划分《雷雨》中的人物是不正确的,体现出认知的局限性。
C.融入舞蹈因素,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剧中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们改编《雷雨》的主要手法。
D.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主创人员基本上把《雷雨》理解为“社会问题剧”,但这并不符合曹禺创作《雷雨》的本来意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的出身使他对当时社会有着深刻、真切的感受,这对《雷雨》的创作产生了重要作用。
B.从《雷雨》的传承历程看,新时代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经典作品的审美表达,而不是经典本身。
C.改编经典引发争议是正常现象,但不能走捷径博流量、不能过度运用科技手段是毋庸置疑的。
D.有人评价:“亏了《雷雨》,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从材料看,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了《雷雨》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这也是文章的论述重点。
B.文章多处引用曹禺本人的原话,都有助于读者理解《雷雨》主题,增强了说服力。
C.文章以观众观看《雷雨》演出时笑场为例,论证经典的改编需要把握分寸的观点。
D.文章列举当今探索新形式存在的弊端,凸显了《雷雨》传承发展历程的借鉴意义。
4.请根据下面《雷雨》中鲁侍萍的台词,从鲁侍萍的形象特点这个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中“《雷雨》反映了时代,又超越时代”这句话的理解。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5.《雷雨》至今依旧有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和作者曹禺、导演及其他主创人员都有密切的关系。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他们各自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葵爷的马车
1944年秋,小日本鬼子赶到三井村的时候,葵爷的马车已经利索地赶了六年。
那两根小叶槐的车把是葵爷当年窝了三天的劲打造出来的,凿了洞孔,扣上木架,葵爷牵来白马,套上绳,一辆崭新的马车便活生起来。葵爷赶着马车,开始走街串巷:“收破烂来,卖废铁!”声音那个亮,从村东头能听到村西头。
小日本一来,葵爷看着院子里堆成五大垛的废铜烂铁,心里犯了嘀咕:县里收购站也不知道还开不开,以后处理这些废品就不怎么得劲了。葵爷早晚出来转悠一圈,打探打探。那些小日本砍了村外的树。搭起很多的房子。葵爷见了心里直骂娘。①特别是看见日本兵戴的帽子就笑,说那玩意也叫帽子?两边拉那么长的布块,真像猪耳朵。
这天中午,葵爷收了半马车破烂回家,却看见一群小鬼子站在自家院子里头,齐刷刷两排;堂屋门前面,他常躺着休息的藤椅上坐着个日本人,精悍的脸上戴着眼镜,紧束的腰间别着军刀,架势像个军官:旁边站着的是后村三十岁的老疤。②老疤看见葵爷进门,向那个军官猛地低了一下头,又转向葵爷:“葵爷,这位是皇军驻咱县的小田上佐少校,也是皇军物资后备处的直属专员。小田专员等你很久了,有件事情得跟你说。”葵爷拴住马,还没回话,老疤咽口唾沫继续说道:“现在皇军前线需要铁和铜,要造小型船,所以,你这破铁烂铜就归皇军了,明天就拉。专员说了,会赏你一块大洋,这也是亲民政策的体现。亲民,你懂吗?”说完,看了一眼葵爷,呵呵一声短促的冷笑。
葵爷心里一凉,没有办法,点点头要接大洋,却被一边冲出的儿子德柱抢了去,葵爷骂了他一句。老疤回头又吃吃两声笑,低头哈腰地跟着小田走了。等两排小日本也刷刷地离开后,葵爷对着他们的背影又骂:“呸!汉奸狗腿,一群猪耳朵。”回头,儿子也没有了踪影,不知去哪里花销去了。
③次日天刚亮,葵爷家门口就开来四辆大车,一阵忙活后,葵爷几年的辛苦就空了,只剩下一垛破布。葵爷几天前在临近县里的镇上听说,小日本快不行了,他们马上要溃退了,可如今谁能想到他们会这么快到这个偏僻的村子来收集废铜烂铁造船,以防溃败时能顺利回国。葵爷有些后悔没有早卖掉破烂。大车叮叮咣咣地离开后,葵爷想再有了铁还是被他们抢走,干脆卸了马车,立在墙壁上。葵爷打算歇业了。
葵爷歇业后也不常外出,反正日本人鉴于他的贡献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他就待在家里抽抽烟,喂喂马,闲着。
不久,日本人设了很多关卡,开始扫荡。把村里和临镇的铁具统统缴了上来,还炸了两座桥,拆走了铁条和钢筋。在别处的村子还杀了不少阻止收缴的人,一丝不挂地吊在树上示威。看见日本人,村人的牙咬得咯咯响。
一天,葵爷出门,刚坐到井边想跟村人聊两句,一个说:“葵爷,你以后就别收破烂了,跟你儿子享福吧,他都成了小田身边的红人了,还跟着老疤抢东西呢。”他们说几句就走了,躲着一样。葵爷一愣。来到第二口井边,又有个老人说:“三兄弟啊,德柱这孩子虽然从小没了娘,但有本事,他得到的赏钱就够你们老少花的了。”葵爷把三井村的三口井走遍了,也没有挂住脸面,就径直回家了。
第二天,葵爷就赶着马车出村了,一路还是那么吆喝“收破烂来,卖废铁!”小日本的关卡士兵知道葵爷去收铁,就客气地给他开道。村里人看了,摇头叹气:“儿子给日本人卖命还不行,老子也上马,真识时务。”
等葵爷回来的时候,马车上除了几块烂铁外,还有一个雕刻有花纹的大箱子,看上去像有几百年的样子。(1)葵爷握紧了手中的缰绳,那粗糙的触感从掌心传来,仿佛传递着一股力量。车子赶得快,村人也没有来得及跟他说话:乖乖,你瞅瞅,葵爷收着古董了,就那箱子也得值一笔钱!葵爷到家四天没出门,村外传言都传疯了,说他收到了宝贝,关卡的日本兵不识货。
第五天,德柱回来了。一进院门,看见父亲从一个墙角的地窖里钻出来,窖口边新鲜的土还透着褐色。葵爷还没有开口,德柱就狠狠地插上门闩飞奔过来:
“爹,听说你收到了一件古董?”
“嗯,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爹,真的?嘿嘿,是什么古董,我看看。”停顿了下,又神秘地说:“我正是奉小田的命令来取宝贝的。小田说了,重重有赏啊。爹,你说这乱世里,咱不靠日本人靠谁呀!”
“放屁!(2)世道怎么乱,心窍不能乱。好了,我知道你倔了心了,为了你的将来,我成全你。安全起见,这几天我挖了地窖,那个箱子我放地窖里了,你自己去拿吧!”德柱来到地窖边,顺着侧壁的脚坑进了有四米多深的地窖,他高兴地打开箱子,却傻眼了:“爹,怎么是一块木头,那宝贝呢?”葵爷没有听完,就挥动大铁锨往窖里填土,那土如瀑布一般倾泻,瞬间就淹没了下面的嘶喊。填平了地窖,葵爷流着眼泪,把地窖口铺满了破布。
④后来,葵爷锁了院门,赶着马车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等第二年日本人投降后,七十岁的葵爷才赶着马车回到三井村,车上装着一堆收来的废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迅速点明时代背景,引出核心人物与关键地点,“葵爷的马车已经利索地赶了六年了”,看似平常的描述却暗藏玄机,设置悬念。
B.葵爷打造马车、赶马车的情节,不仅表现了葵爷的手艺好,同时也突出了小村的安静与自由,为后文日本兵的进驻打破山村宁静作铺垫。
C.老乡们对葵爷误会重重,葵爷颜面扫地,这暗示着葵爷似乎要有所行动,后文中葵爷“大义灭亲”的举动,主要源自自己的“蒙冤受屈”。
D.本文刻画了葵爷心怀家国、大义灭亲的形象,《荷花淀》塑造了水生嫂顾全大局、助夫御敌的形象,两者都具有深明大义的形象特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线句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日本兵的帽子两边拉长的布块比喻成“猪耳朵”,彰显葵爷的幽默和对敌人的无比憎恶。
B.划线句②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老疤卖国求荣的奴才嘴脸,也为下文德柱向葵爷索要“宝贝”献给日本人埋下伏笔。
C.划线句③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日本兵烧杀抢夺的累累罪行;也与后文葵爷活埋儿子,地窖口铺满破布相照应。
D.划线句④属于留白式结尾,使故事一波三折并引发读者的思考:葵爷到底去了哪里?为何又回到了三井村?
8.请结合原文理解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1)葵爷握紧了手中的缰绳,那粗糙的触感从掌心传来,仿佛传递着一股力量。
(2)世道怎么乱,心窍不能乱。好了,我知道你倔了心了,为了你的将来,我成全你。
9.“葵爷的马车”在小说的行文构思上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于乱。说者谓靖康、建炎之祸,皆由所为,故追论之,若其奸有浮于章惇、蔡京者。嘻,此曲士之论也。
说者曰:祖宗之法,不当变也。夫祖宗之法,诚不当变。然宋之祖宗,与三代之君何如?以三代之法,不能无弊,而有忠、质、文之变。宋之祖宗,岂有万世不变之法哉?且庆历之初,杜、范诸公已有欲变之者矣。后此又数十年,弊当更甚。当时如吕正献、苏文忠辈,亦尝欲变之矣。
向使安石能待其学之既成,而后出图天下之事,视其可变者变之,不可变者因之,有功则己不尸,无功则又集天下之公议,精思而熟讲之,安见变法之非至理哉?而惜其不能待,故无成也。呜呼,成败岂足论人哉!
(节选自方孝标《王安石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彦博A为相B荐安石C恬退D乞不E次进F用G以激奔竞之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确实,与《六国论》中“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B.“当”,主持、掌握,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意思相同。
C.“嚣”,使动用法,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用法不同。
D.“理”,道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理”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早年拒绝献文考取馆职,体现了他不愿按旧制俗套获取晋升,与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相呼应。
B.王安石认为天下财力困穷、风俗衰坏的原因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政令。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就不会让天下人惊骇、反对。
C.有人将靖康、建炎年间的灾祸归咎于王安石,甚至觉得他比章惇、蔡京还奸恶,方孝标对此持否定态度。
D.文中提到庆历之初杜、范诸公及后来吕正献、苏文忠等辈也有变法想法,说明王安石变法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材料二方孝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是“其不能待”,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不能待”的体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①孝宗乾道二年,作者因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②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②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
15.下列对上述两首诗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展现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既写物境也写心境。
B.孟诗前四句写景气势宏大,描写洞庭湖的雄伟壮阔景象,也表现了诗人此时爽朗开阔的胸襟。
C.张词下阕中用夸张手法叙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D.孟诗运用“无舟楫”来喻自己想出仕却无人可以引见的现实。“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16.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自己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内外交困的千乘之国。其中,“内外交困”即指“ , ”。
(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3)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赵二国虽未“赂秦”,但齐国因为“ ”而导致灭亡;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抵抗秦国,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 ”。
(4)小明清明期间和同学去岳阳楼游玩,面对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不由得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族中,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的当数燕,尤其家燕。家燕从不在树木繁茂或者建筑物密集的地方筑巢, ① ,比如牧场、草地和农田,最好还要临近水源。有研究者称,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它们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它天然地跟生活在乡野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家燕以昆虫为食,又标志着春暖花开,自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古诗文中, ② 。在诗句“(甲)”中,用燕子的寻觅写出了山河羁旅、家国破碎的黍离之情;在诗句“(乙)”中,燕子用同宿共鸣的依依亲昵证明了人间原来并不可怕;在诗句“(丙)”中,燕子以其勤劳忙碌的筑巢行为而成为勤劳的代名词。除筑巢之累, ③ 。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描绘得颇为生动:“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18.下列三句诗分别填入括号“甲”“乙”“丙”三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③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
A.甲①乙②丙③ B.甲③乙②丙①
C.甲②乙③丙① D.甲③乙①丙②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就是以元春省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变化。
21.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的织锦中抽得出来
②条理清晰,首尾连贯
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
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
22.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大红、纯白、淡绿的三套,你会选择哪一套?请选择并说明理由,要求:阐释色彩内涵,联系黛玉形象和经历。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文章展现了革命导师和革命先烈对时代使命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们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
请结合必修下第五单元中的文章进一步思考,想想其中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对你思考“抱负与使命”这一话题有何启发。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我们的使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①鲁侍萍痛骂儿子周萍“这真是一群强盗”,想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又改口,这体现了鲁侍萍的清醒刚烈,她和儿子周萍的尖锐冲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说明《雷雨》反映了时代。②作为母亲,鲁侍萍痛骂儿子周萍,但又对三十多年未见的周萍有着深深的母爱,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体现了复杂的人性,这种复杂的人性是超越时代的。 5.①曹禺:创作出具有深刻人性洞察和时代意义的剧本,奠定作品的思想艺术基础;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塑造复杂人物形象,赋予剧本永恒的艺术价值。②导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编,如王晓鹰删减情节突出诗意,王玫用现代舞表现女性心理,濮存昕加入舞蹈增强表现力,使作品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③其他主创人员:在演出实践中反复重排和解读,对《雷雨》主题的理解越来越贴近曹禺的创作本意,能够紧跟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
6.C 7.C 8.(1)这句话通过细节描写和通感(移觉)手法,表现了葵爷面对乱世的坚定与不屈以及舍亲取义的隐忍与决绝。
(2)这句话是对葵爷的语言描写,他告诫儿子要坚守底线,不能卖国求荣;但知道儿子执迷不悟,选择他大义灭亲。 9.①线索作用,贯穿全文情节:马车就像一条线,串联起了葵爷在不同阶段的经历,使小说情节紧凑,层次分明。②推动情节发展,引发故事冲突:葵爷拉着马车收废铜烂铁,导致废品被日本鬼子抢走;之后葵爷马车拉回箱子,又引发了和儿子矛盾冲突,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一系列情节的发展都和马车有着密切的联系。③衬托人物形象,体现葵爷的坚守与反抗:马车是葵爷的谋生工具,在日本鬼子的压迫下,他起初无奈妥协,陪着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自己的底线。当他发现儿子成为汉奸后,通过马车拉回的箱子,葵爷巧妙地与儿子和日本人进行对抗,马车衬托出葵爷在乱世中复杂而坚定的人物形象。
10.BDG 11.C 12.D 13.(1)(王安石)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交换新粮,县民也认为这很方便。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14.①性格果于自用、固执己见,未能广泛吸收意见。
②变法操之过急,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全面铺开。
③言论激进,认为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起初好像不经意,完成后,见到的人都叹服文章的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此宣扬他的声名。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上等,被任命为签书淮南判官。按照旧例,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以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不这样做。又调任鄞县知县,他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王安石)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民也认为这很方便。文彦博做宰相,向皇帝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安于退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激励追名逐利、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阁职务,他不肯赴任。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地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国家的财力一天天地窘困,风俗一天天地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使天下人的议论喧闹,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居官任职的人才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他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让他的同党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出台并施行,称为新法,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分别到各地去颁布执行。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引经据典,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辄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象的变异不足以畏惧,祖宗的规矩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材料二:
王安石凭借新法辅佐宋神宗治理天下,然而(对他的)褒贬相互交错,最终导致了混乱。评论的人说靖康、建炎年间的灾祸,都是由王安石所做的事导致的,所以后人追究评论他,认为他的奸恶超过了章惇、蔡京。唉,这是见识浅陋之人的言论啊。
评论的人说:祖宗的法度,不应当改变。祖宗的法度,确实不应当改变。然而宋朝的祖宗,与夏、商、周三代的君主相比怎么样呢?夏、商、周三代的法令,不能没有弊端,因而有“忠、质、文”的变革。宋朝的祖宗,难道会有万世不变的法令吗?况且庆历初年,杜衍、范仲淹等人已经有想要变革的想法了。此后又过了几十年,弊端应当更加严重。当时像吕正献、苏文忠等人,也曾经想要变革它。
假使王安石能够等到自己的学问已经成熟,然后出来谋划天下的事情,看到那些可以改变的就改变它,不可以改变的就沿袭它,有了功劳也不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没有功劳就又集中天下人的公议,精心思考并深入讨论,怎么能说变法就不是最正确的道理呢?可惜他不能等待(学问成熟),所以没有成功。唉,成败难道就足以用来评价一个人吗!
15.C 16.①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
②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17.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18.B 19.①它喜欢开阔的地方
②燕子表达的意蕴丰富(燕子是常见的意象/燕子经常出现/燕子有多种象征意义/燕子有多种含义,均可)
③还有养育儿女的辛勤 20.家燕喜欢生活在开阔的地方,以昆虫为食,跟生活在乡野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标志着春暖花开。所以自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21.D 22.答案示例一:我选纯白。
①白色是素雅之色。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姥姥家寄养,柔弱多病、寄人篱下,孤高清冷。
②白色是纯洁之色,如诗句《咏海棠》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身洁白表现出黛玉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
③白色是冷色调,预示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悲惨结局,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命运的同情。
答案示例二:淡绿最合适。
①淡绿色是草木之色。能令人联想到大自然草木的清新之气,而林黛玉本是为还泪而来的绛珠草化身。
②淡绿色是竹之色。黛玉居于潇湘馆,号“潇湘妃子”,与宝玉有木石前盟,从不说有关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如同君子竹般超凡脱俗。
③淡绿色是青春之色。符合少女青春美好的年龄特点,还能充分体现世外仙姝高雅灵秀的书卷气息。
答案示例三:我选大红。
①小说作者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着装描写较少,仅有的几次服饰基调以大红色为主。
②按照小说设定,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则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绛”和“赤”都是红色,有炽烈、热情之意。
③红色有赤诚、忠贞的内涵,宝玉黛玉同属“情痴”,心心相印,不被浊世所染而葆有赤子情怀。两者炽热诚挚的爱情成为《红楼梦》中的一抹亮色,它的毁灭更使观众触目伤怀。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