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二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含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在汉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工艺,具有无比璀璨的光彩。与下面的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2.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由此步入近代社会。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加强军队建设,巩固清朝统治 B.大力发展教育,更新传统文化C.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传统经济 D.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3.马克思曾指出:“俄国不要花费一个钱,不用出动一兵一卒,到头来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C.获得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4.下面是近代中国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及其所处地理位置的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A.近代沿海城市发展迅速B.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C.近代最先开放长江流域D.列强侵略势力不断深入被迫开放时间 通商口岸城市 所处地理位置1842年 厦门 东南沿海1858年 汉口 长江中游1895年 重庆 长江上游5.下面是某班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据此判断,该剧本比较合适的名称是( )剧本名称:__▲__第一幕:宗教构梦 第二幕:战争追梦第三幕:政策筑梦 第四幕:内乱毁梦A.太平风云 空想幻灭B.扶清灭洋 昙花一现C.变法改良 救亡图存D.推翻帝制 走向共和6.图片是历史的重要载体。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 )INCLUDEPICTURE"XT6.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XT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XT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XT6.TIF" \* MERGEFORMATINET 中国海军与英国海军激战的画面 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图A.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B.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C.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近代中国人民肩负着双重历史任务7.咸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后,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筹建,新式学堂一一创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材料中“新的气象”是指( )A.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B.革除了缠足等社会陋习C.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D.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8.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通过激烈的思想碰撞、观点交锋,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在国家主权受损的前提下,清廷统治者的复杂矛盾心理。这从背景角度说明,当时清朝( )A.边疆危机四伏 B.政策立场不定C.杰出人才辈出 D.专注海防建设9.历史学习中要关注书籍的章节标题,以便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与下面书籍目录(部分)相关的条约是( )悲壮的黄海大战 ?屈辱的乞和之路?薄海惊心的伤痛 ?轻于一掷的台湾?10.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有助于探寻历史的规律。对比下列历史现象,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现象一:《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现象二:《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A.中国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出现转变C.列强侵略范围扩大到内地D.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山西实验中学历史兴趣社团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请据此完成11、12小题。11.一组同学绘制了下面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其中出现A至C处现象的原因是( )INCLUDEPICTURE"12单元T1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12单元T1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12单元T11.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12单元T11.tif" \* MERGEFORMATINETA.洋务运动的诱导 B.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 C.门户开放的影响 D.义和团运动的推动12.二组同学收集到如下资料,从中能感受到张謇的核心思想是( )INCLUDEPICTURE"12单元T1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12单元T1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12单元T12.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12单元T12.TIF" \* MERGEFORMATINET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摘编自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强 D.师夷长技13.康有为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虽都有图强意愿,然都是“小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是为“大变”。康有为的这一言论意在强调( )A.日本明治维新的世界意义 B.政治改革是救亡图存的关键C.发动革命,改变封建制度 D.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延续14.《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中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由此可知,义和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生活艰辛被迫反抗 B.清政府腐朽残暴引起反抗C.列强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D.清政府得到了民众的拥护15.《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道:“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了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说明( )A.清政府与列强建立了外交关系 B.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C.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的反帝斗争蓬勃发展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19题15分,共45分)16.铭记侵略·缅怀先烈。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项目名称】铭记侵略历史·缅怀民族脊梁【项目目标】通过搜集历史图片、书籍等多种史料,认识列强的侵略暴行,缅怀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励我们勇敢前行。【项目任务】任务一 一组同学以此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的图片资料。问题1.请你对上表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写出字母序号即可),并概括E、F事件的共同影响。(4分)任务二 二组同学以此为主题,搜集整理了以下文字史料。史料一: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摘自杨昌濬《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史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摘自光绪皇帝亲题挽联问题2.请你分别写出以上两则史料的历史内涵,并概括二者反映的共同时代精神。(6分)17.近代屈尊·自强之梦。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战争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的名称,分析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2分)材料二 洋务运动首先打出“自强”旗号,洋务派先后在各地创办20多家新式军事工厂,制造枪炮、弹药和舰船等军事装备,真正开始实质性地迈出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第一步。为了“求富”,洋务派先后在全国各地创办20多家民用企业,并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使得清朝财政收入有了显著增长。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事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4分)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摘编自《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结合史实说明“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4分)18.经济水平·呈现国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其趋向是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而缓缓发生。——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1849年 3281万两 77 969万两 231885年 3071万两 40 3923万两 51材料三 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发《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侨商。——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的“趋向是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与这一变化有关的历史事件。(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影响。(3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2分)19.列强侵略·民族抗争。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并最终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比较不平等条约】(1)完成下表中①②处内容的填写,并归纳两个条约的共同影响。(4分)条约内容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共同影响割地 ①______________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其他特权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②________,【剖析历史现象】(2)历史图片可以直观地反映历史。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并解读。(4分)【阐述历史观点】(3)请从下面时间轴上任选三例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7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INCLUDEPICTURE"XT33.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XT3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XT3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E:\\25秋课件\\八历山西\\XT33.tif" \* MERGEFORMATINET答案一、1.C 2.D 3.D 4.D 5.A 6.D 7.D 8.A 9.C10.B 11.A 12.B 13.B 14.C 15.C二、16.答案1.排序:DCEBFA(2分)共同影响:都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都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答案2.史料一内涵:为了加强西北塞防,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史料二内涵: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下令撞击日舰,最终壮烈殉国,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分别答出时间、事件各1分,共4分)时代精神: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维护祖国统一的大无畏精神;为救亡图存而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17.(1)名称:鸦片战争。(1分)根源: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1分)(2)方式: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企业。(2分)积极影响: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开启了中国军事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培养了现代化人才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3)说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变革政治制度,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答出史实及结论得2分)18.(1)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开放位于长江沿岸的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所开商埠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由沿海到内陆的趋势。(2分)影响: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2)变化:农业税收入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增加;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所占比重。(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事件:洋务运动。(1分)(3)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影响:有利于调动民间投资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挽回利权,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4)列强入侵;政府推动;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19.(1)①香港岛(1分)②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1分)共同影响:都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都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都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都开放了通商口岸;都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2)图一:《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时局图》展现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起到了警世钟的作用,反映了爱国者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之情。图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反映了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分别答出符合题意的解读各得2分,共4分)(3)【示例】事件: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观点:列强不断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阐述: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总之,1840年以后,列强借助一系列侵华战争,从中国掠夺了大量利益和特权,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评分说明:观点正确得1分,选择三个史事紧扣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得6分,共7分,观点不正确或没有作答不得分,论述不足依次酌情赋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