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辽源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辽源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着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是令作品跟现实、时代血肉相连的纽带。
(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雷雨》中所有冲突和矛盾在一天集中爆发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强烈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意蕴。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
(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学创作即使用想象和超现实的手法也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才可能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B.杜丽娘的死而复生、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他们身上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精神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
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就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更多的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D.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认为文学的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必须要遵循“现实逻辑”,要充分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B.文学作品选材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才能够体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
C.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因此十分流行。
D.要使作品有“文学的真实”,不能只依靠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还要依靠最符合受众期待的想象等表现形式。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的一项是 ______
A.《祝福》中祥林嫂遭了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之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B.《鸿门宴》中项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杀死刘邦,给了刘邦反击的机会,结果兵败垓下,自刎而死。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高俅多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夜杀死仇人,走上反抗的道路。
D.《雷雨》中鲁侍萍倍受欺辱压迫,被赶出周公馆后尝尽人间辛酸,在雷雨夜彻底绝望之后陷入疯狂。
4.作家如何才能创造出具有“文学真实性”的作品呢?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
5.《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化为促织的情节体现了“文学的‘真实’”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阐述理由。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坏掉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说:“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战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望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 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我比较讨厌李响”,是因为李响说话时有些含混不清,还总爱蹦来跳去,我担心他摔坏了。
B.李响说:“我在那里打过仗!”他在南泥湾打的不是枪林弹雨的仗,而是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不负责任且没有意义的。
D.李响瞒着家人出去当兵,中途一直也没回过家,但是曾经托县上的干部送回个包裹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与后文我为南泥湾开发区建设添砖加瓦的情节相互呼应。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
D.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8.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 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
B.“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②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14.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注】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金陵是六朝古都,词的前两句就是盛赞它的繁华的。“自古”二字点明金陵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则指帝王之气。
B.上片的末句借用了李白的诗句。这里的“晋代”指的是东晋。“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词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视角由楼内转向楼夕卜,又从历史回忆过渡到眼前实写。
D.词的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以“空自流”的长江之水的无情,来衬托词人内心之有情,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
16.本词与《桂枝香 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______ , ______ ”。
(2)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力和地位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3)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强调虽然自己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城市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与自然脱节的,殊不知,北京其实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也是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无论是城区街巷庭院里的悠扬鸽哨,还是远郊静谧山林间的烂漫花果,无不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自然,不仅构成了①____的诗意北京,也让细腻的情感有所寄托。乡情不是缥缈的,而是具体的。②_____的乡愁名篇,除了那人、那事、那味道,也少不了院子里的牵牛花、石榴树、金鱼缸。
从这个角度讲,把泥土芬芳与自然风情搬运书本,枝枝叶叶丰盈的也是故土乡情。当然,环境读本只是一扇窗,( )。上好生动的“人与自然”课,巩固的是一代代人对成长栖居城市的情感依归。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孩子们总要合上书本,走出门去发现、去探索
B. 走出门去发现、去探索,孩子们总要合上书本
C. 孩子们可能要合上书本,走出门去发现、去探索
D. 只有走出门去发现、去探索,孩子们才能合上书本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北京其实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和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但是近年来,民间中医药却像个“孤儿”,得不到支持认可,甚至在民间躲躲闪闪、举步维艰。很多特色诊疗技术、方法以及民间医药秘方等濒临失传,① ,并加以总结利用。
中医起源于民间,其根在民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可见,② 。现代中医药,无论是名药还是被国际公认的成果,大多也是来自于民间实践,例如云南白药、片仔癀、三九胃泰、王老吉凉茶等著名中医药产品,青蒿素提取物治疗疟疾,从砒霜中提取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另外,③ ,如舌诊、耳诊、手诊、刮痧、按摩、足疗、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旋转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等,大多也来自于民间的实践。虽然很多没有记载,但经实践证明,仍具有很大价值。如果能将这些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挖掘、整理、研究、推广,必会大大增强中医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动物游戏之谜》告诉我们,人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也有着自己的智慧,具有创造力、想象力、智力潜能……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有人为了经济利益,残杀虐待动物;有人把宠物当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惜富奢娇养。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4.①在文学创作中,文学想象和虚构要联系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②要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洞见时代本质,深切关注人类生存状态,追求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③既遵循生活逻辑,又摆脱这种束缚来超越生活逻辑,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创作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
5.“文学的‘真实’”可能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真”,但一定能够反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促织》中儿子化身促织化解危机的情节,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这种处理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表现了人们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鞭挞。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
6.B
7.C
8.①采用“李响”称呼,使其成为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我”客观冷静的态度。
②使用“爷爷”称谓,拉近距离,增强亲近感,既是对爷爷的怀念,也是对老一代革命者的尊敬;
③称呼的转换,蕴含着“我”由不关心到仰慕的情感变化。
9.①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
②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
③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
10.A
11.D
12.C
13.①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
②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
14.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利于朝局;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职。
参考译文: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是可以忽视的吗?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捕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错误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传播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感化,为什么要自己劳神费思,代臣下管理职事,使自己的耳目劳损,使无为而治的方针毁坏呢?
(二)太宗答魏征
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竭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15.C
16.①《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②《桂枝香 金陵怀古》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者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17.(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3)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
18.①鸟语花香 ②家喻户晓
19.A
20.①句式上,原句“是……也是……”构成并列复句,从生物多样性和鸟类丰富两个方面强调了北京资源的丰富性;而改句是单句,语势较弱,强调的程度不如原句。
②语言风格上,原句由两个较短的句子构成,与整篇文字的语境更协调,更符合原文语言风格;而改句是长句,与原文语言风格不太相符。
21.①亟待抢救式挖掘整理②中医药是在民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③中医的一些非药物特色诊疗技术
22.中医的一些非药物特色诊疗技术虽然很多没有记载,但经实践证明仍具有很大价值。、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