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情评估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序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称为(  )
A.城市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意思是谷雨节气前后适于播种。这体现了对生物有影响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温度 B.土壤、水
C.水、温度 D.空气、阳光
3.对于一只蜜蜂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
①阳光   ②空气 ③温度
④其他蜜蜂 ⑤油菜 ⑥蝴蝶
A.①②③ B.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④⑤⑥
4.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这些自养型微生物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
5.下列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是(  )
A.青蛙捕食蝗虫 B.兔子啃食松蘑
C.山羊吃树叶 D.人类吃黑木耳
6.漳州市坐落于福建省东南角,这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森林覆盖率高,九龙江蜿蜒其中。相关描述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漳州市 B.森林
C.景色 D.九龙江
7.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根据经验,编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农谚。下列农谚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B.地拔三遍草,五谷收成好
C.花生缺雨不扎针,玉米遇旱穗难伸
D.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8.桉树是一种能够“驾驭火灾”的植物,不仅能在火灾中生存,也能在火灾后迅速重生。植物在周期性火灾中能够生存下来,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依赖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与生物相互影响
9.我国盐碱地面积0.99亿公顷,约占世界盐碱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而种植芦苇等植物,可有助于改良盐碱地,这体现了(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10.如图所示鸟类的喙又长又直,足又长又细,由此推测该鸟类的栖息环境是(  )
A.干旱的沙漠 B.茂密的森林
C.河边的浅滩 D.寒冷的极地
11.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非生物部分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
12.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一些死去的树干上长满了真菌,会将树桩分解成碎片,使坚硬的树桩慢慢腐烂。这些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部分
13.“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节。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这段文字描写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14.稻田养鱼形成了一种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稻田养鱼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是最基本的成分 ②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③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水稻中的有机物 ④稻田中的细菌、真菌也属于该生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④
1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在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
B.图中生物构成了1条食物链:乙1→乙2→丙
C.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丙不一定是微生物,也可能是动物,细菌一定是丙
16.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有捕食关系的四种生物体内某重金属含量,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
某重金属浓度/ppm 0.05 9 0.7 86
A.甲有可能是生产者 B.乙是动物
C.丙有可能是消费者 D.丁是分解者
1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B.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
C.没有分解者,图中所示各食物链均不完整
D.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
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 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现已在海洋、河流、湿地等水源中检测到,甚至在极寒之地——珠穆朗玛峰上也发现有微塑料的存在。科学家在人体血液中也发现了微塑料。据此完成18、19题。
18.下列关于微塑料和珠穆朗玛峰的相关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
A.珠穆朗玛峰上生物稀少,所以不受微塑料影响
B.微塑料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对人体造成危害
C.珠穆朗玛峰的自我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弱
D.微塑料的广泛分布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9.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对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B.使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
C.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D.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20.“硅藻→虾→小鱼”是某农业科技合作社水塘中的一条食物链,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丙与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C.若甲的数量突增,丙的数量一定会增加
D.若水体内存在有害物质,则丙体内的含量一般最高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随风摇曳;阳光下河面如镜,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鸟鸣从芦苇丛中阵阵传出;野兔贪婪地享受着美味,不时晃动着警觉的耳朵;当鹰在天空出现的瞬间,水鸟、野兔迅速地躲藏起来,顷刻间,这里变得十分静谧;蝗虫、蟋蟀贪婪地啃食着芦苇的嫩叶……上述情景是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幕。
(1)材料中的画线部分体现了生物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的美称,其中影响白鹳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______________。材料中体现的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2种)。
(3)材料中鹰和野兔属于________关系;蝗虫和蟋蟀属于________关系。
(4)芦苇体内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适应水生生活;鱼儿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水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这些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存在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河口植被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黄河入海口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_”之称。
(7)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8分)发展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某地积极开发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低洼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不仅长势良好,而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它既能适应环境,也能____________环境。
(2)台田上的小麦和紫花苜蓿,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它们固定的太阳光能,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物之间传递。
(3)池塘中,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上层;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上层或中上层。鲢鱼和鳙鱼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养殖时发现,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3∶7时,池塘生态系统保持平衡;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1∶1时,水质受污染程度较高,池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未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它们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生物部分外,此生态系统的组成还有________________。
(5)此模式使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加工厂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提升了低洼盐碱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3.(12分)茶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茶树种植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会影响茶叶的质量,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科研工作者开展了茶树—艾蒿间作的研究。茶小绿叶蝉是茶园中普遍存在、危害程度较大的害虫,蜘蛛是茶小绿叶蝉的天敌。下图是茶树—艾蒿间作(以下简称“间作”)和茶树单作(以下简称“单作”)茶园中蜘蛛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分析,茶树与艾蒿都属于____________。
(2)根据题干信息,写出茶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茶小绿叶蝉的数量高峰期在5~6月,此时期内,与单作相比,间作茶园中茶小绿叶蝉的数量显著减少,据图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间作茶园中,艾蒿挥发物对茶橙瘿螨、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具有驱避作用,同时茶树根部土壤中的氮、钾等显著增加。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与单作相比,间作茶园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艾蒿上生有瓢虫、草蛉等益虫,增加了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________了间作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6)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大量引进蜘蛛,这种方式可行吗?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12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一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的悬浮颗粒物,与其他空气污染物存在着复杂的转化关系。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有关,某兴趣小组在某地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表(单位:微克·立方米-1)。
(1)在该探究中,兴趣小组获得了3个组别的数据,为了减少误差,应处理数据,计算3个小组数据的__________,则“下班时段”PM2.5浓度为________微克·立方米-1。
(2)在该探究中,除了采样时段不同,其他条件都应该保持________。
(3)该兴趣小组想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成柱形图,请补齐“下班时段”的柱形图。
(4)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________。
(5)为降低上、下班时段PM2.5的浓度,改善空气质量,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D 2.C 3.C
4.A 解题思路:找到关键句“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的有机物”,可判断自养型微生物属于生产者。
5.C 6.C
7.B 点拨:“地拔三遍草,五谷收成好”主要体现了生物因素(杂草)对生物(农作物)的影响。
8.C 9.B
10.C 点拨:题述中的鸟类的喙和足的形态便于其捕食水中生物,在浅水环境活动,从而推测其栖息在河边的浅滩。
11.B 12.B 
13.B 解题思路:找到关键词“水稻”,属于农作物,因此文中描写的是农田生态系统。
14.D 15.A 16.D
17.C 点拨: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
18.A 19.D 
20.C 点拨:影响生物丙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等,因此甲的数量突增,丙的数量不一定增加。
二、21.(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态因素;阳光、水(或阳光、空气,合理即可)
(3)捕食;竞争 
(4)生物适应环境 
(5)生物影响环境
(6)地球之肾 
(7)生物圈
22.(1)影响 
(2)生产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3)消费者;竞争;一定限度
(4)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5)物质
23.(1)生产者 (2)茶树→茶小绿叶蝉→蜘蛛
(3)此时期内,间作茶园中的蜘蛛平均数量比单作茶园中的高,捕食的茶小绿叶蝉更多
(4)有效减少害虫数量(或增加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或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即可)
(5)提高
(6)不可行。原因是大量引进蜘蛛可能会造成过度捕食茶小绿叶蝉,导致茶小绿叶蝉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消失,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减少会影响营养结构,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生态平衡
24.(1)平均值;98 (2)相同
(3)如图:
(4)越高
(5)骑自行车上下班或坐公交车上下班(合理即可)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