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二)
本试题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川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
:
本卷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2.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
栽培痕迹。由以上信息可知,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夏商周时期
D.封建社会早期
:
3.每逢清明时节,海内外华夏儿女纷纷相聚陕西,举行祭祖活动,以寄托念祖之情。被
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尧和舜
B.炎帝和黄帝
C.黄帝和蚩尤
D.舜和禹
:
4.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内底所铸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
:
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的
A.图像史料
B.文献史料
C.实物史料
D.口述史料
5.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上述主张体现了
A.和而不同
B.民本思想
C.崇德尚贤
D.天人合一

:
6.小明在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时摘录的笔记如下: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
:
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
:
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方式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7.“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段文字
:
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皇帝制
8.由朝廷下令以标准文字一一小篆为范本供国人学习临幕。这种情况出现于
:
A.东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坟丘高大,多以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
:
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上述变化体现了西汉

:
A.封建礼教严密
B.地方势力发展
C.社会生产恢复
D.奢靡之风盛行
:
七年级历史(二)第1页共7页
10.西汉时期,西域歌舞、乐曲等传入并流行于中原,为中原文化增添了新鲜色彩。这
主要得益于
A.华夏认同的出现
B.中央集权的建立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少数民族的内迁
11.据不完全统计,从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至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中小规模
农民暴动多达43次。特别在桓帝时期,几乎年年都有暴动。这反映出东汉中后期
A.地方豪强的膨胀
B.礼乐制度的崩塌
C.社会矛盾的尖锐
D.宦官势力的腐败
12.小华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制作了一张地图,下方空白处应填上的信息是
洛阳
鲜卑
效必
放权都族界
今国界

A.三国鼎立形势
B.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分布
C.魏晋南北朝形势
D.五代十国形势
13.某班级的书法兴趣小组找到了右面这幅书法作品的图片,对其
真迹解读最准确的是
领费我
A.该作品创作于北魏时期
B.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林豁
情条及
C.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
《兰亭集序》
D.是“书圣”王献之的作品
摹本局部
14.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
得益于
A.科技文化发展
B.江南地区开发
C.中原人民南迁
D.民族交流交融
15.“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代
诗人皮日休在这首《汴河怀古》诗中
A.肯定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B.分析了隋朝灭亡的原因
C.指出了隋朝承上启下特征
D.描述了隋朝洛阳城繁荣
七年级历史(二)第2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