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胡同文化汪曾祺目录1、走进胡同2、研析课文3、拓展思考走进胡同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了解作者研析课文汪曾祺生字注音文章结构整体感知(一)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二)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谈“胡同文化”的相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分析1-4自然段胡同的特点分析5-12自然段胡同文化的内涵整体感知(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封闭的文化,精义是──关键句: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四)“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可以说是中国百姓信守的一种传统,为什么在北京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么? 这是由北京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因为北京是几代王朝的首都,北京人所受的专制统治更为严酷,他们的思想更为固化。另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使得这种文化特点更加突出。分析13-15自然段 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作者又是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分析:作者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但他又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所以作者结尾时在“胡同”之前加了“再见吧”三个字,幽默地表达了一种乐观超脱的态度。拓展思考汪曾祺对于胡同消失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阅读本文后,就应如何正确对待胡同及胡同文化,谈谈你的看法。拓展思考各抒己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