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过万重山漫想》 课件(共2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 《过万重山漫想》 课件(共2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导入课题
法国大文豪雨果先生曾经这样赞美圆明园: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一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雨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走进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走进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走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走进圆明园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
了解作者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石》、《丁香结》。其中《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写作背景
大水法
废墟(xū) 甲胄(zhòu) 停滞(zhì) 凝固(níng)
充塞(sè) 嗫嚅(niè rú)
迤逦(yǐ lǐ) 窸窣(xī sū)
凭吊(píng)
生字注音
远瀛观
1—3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11—19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全文结构
观水法
赏析全文(1-3)自然段
海晏堂
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作者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的向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好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留—”的声音。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留—留—留—”是什么意思?
作用: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留下来,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这段凝固的历史当中去。
赏析全文(4-10)自然段
4、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这句话里隐喻了什么?
作用:空中聒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赏析全文(4-10)自然段
4、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作用: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赏析全文(11-19)自然段
断桥
5、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怎么理解?
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之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赏析全文(20-21)自然段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