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适应性测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序号13569101112131415答案D0BAAADABBCCCAD序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答案ACAAABBDDDAA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1)地位:对外开放的窗口(或经济特区的代表)(2分,答案须体现深圳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若只有部分体现其地位或作用得1分。)(2)说明: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分);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有利于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或经济体制改革)(3分)。因此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或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共6分;每个信息1分,共2分;与信息对应的每个阐述2分,共4分。可以以信息+结论(3分)信息+结论(3分)作答,也可以2信息+同一结论作答,逻辑严密,说明合理,即可得分。)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自然因素:多碎石,隧道塌方频发;地质条件恶劣;冬季温度低:气候条件恶劣:夏季多暴雨;山洪频发(共4分,一点2分,写出其中2点即可得分。)(2)特点:铁路建设速度快;铁路里程数增加(覆盖范围扩大):铁路运行速度加快:铁路技术改造持续升级(铁路等级提高):与境外国家或地区连接(国际铁路通道增多)(共6分,一点2分,写出其中3点即可得分,须从不同角度作答,同一角度作答得分不超过2分。直接照抄材料一点1分,最多得3分。)(3)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府政策支持:铁路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坚持技术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2分,须从不同角度作答,一点1分,写出其中2点即可得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2分,意思相同也可得分,回答不完整得1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有错别字扣1分)(2)措施: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等等。(共4分,一点2分,两点4分,须从不同角度概括,同一角度视为1点。能从材料提炼归纳,符合题意即可得分。从不同角度照抄材料一点1分,最多2分。)意义: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分)(3)认识:民族问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问题的治理影响国家治理成效:国家稳定与长治久安是民族问题治理的基础:民族问题治理与国家治理相互促进。(2分,任答一点即可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1)呈现方式: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口述等。(2)【评分说明】可不拘泥于答案。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题。运用所选两个史实或事例、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观点及论述评分标准:一等(10~9分):观点体现所选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的主题,且观点明确:论述紧扣观点,充分运用两个史实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二等(8~6分):观点体现所选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的主题,且合理明确;或体现所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的主题,观点表述不够明确。论述围绕观点,根据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三等(5~3分):观点仅部分体现主题,不够明确:论述部分只有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能围绕观点展开论述,史论结合,条理较清楚,逻辑较清晰。四等(20分):观点脱离材料或未提炼观点;对材料有一定理解,有自己的论述,史论结合不够合理;时序性混乱,缺乏关联性。【示例一】选择:①②主题: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示例二】选择:③④主题: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进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适应性测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涂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答在本卷上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表1为某同学的部分历史课堂表1笔记,其中空缺部分应填的是时间、地点1949年、北平A.《中国土地法大纲》会议主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文件C.《反分裂国家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曾发表社论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对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胜利,而且对全体爱好和平的人类来说也是最伟大的胜利。材料旨在说明新中国的成立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B.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C.标志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D.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3.“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且开辟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道路。”材料评述的是A.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B.西藏和平解放C.一五计划完成D.香港澳门回归4.图1是195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邮政中人民軍出竹载二年发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下列口号能反映其中画面信息的是A.人民支持强后盾B.战士英勇彰国威C.中朝并肩终胜利D.正确领导指方向(注:图中横幅为“支援前线)图15.观察图2,相关变化得益于306.8A.国家独立、土地改革2518.7B.社会主义宪法制定1514.914210C.消灭剥削、实现公有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01949年1950甲1951华1952甲■人均货币收人(元)■人均购买消费品(元)农民人均货币收入与购买消费品统计表图2八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扫描全能王创建6.有史学家认为: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应“多找普通的中国人交谈,他们每个人的嘴边都有一部生动的中国史”。据此推知A.丰富的口述材料对历史的解释更为多元B.相对口述史料,文献、实物史料几乎没有价值C.图书馆收藏中国现代史的文献不多D.普通中困人的认识更为客观、公正7.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的区域是A.老解放区B.部分民族地区C.全国D.新解放区8.1954年6月,我困宪法草案被译成蒙、藏、维吾尔、朝鲜等民族文字。在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约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和问题。这体现了我国A.人民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建设B.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9.据统计,1949年之前,中国77%的工业总产值集中在沿海地区,而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55%的投资和75%的新厂房集中建设在内陆地区。这反映了“一五”计划对中国的影响是A.重点发展重工业B.优化了工业布局C.促进了中苏友好D.推动了经济发展10.数据图表作为具象化的历史见证,能直观展现特定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图3是我国截止到1956年底的统计图,它反映的是已加入和未加入农业生产已宪成和未完成社会主义已先成和未进行公私合营的合作社的农民比例改造的手工业者比例工业企业职工人数比例尚未加入4%尚未完成8%尚未进行1%手商本业已加入96%已完晟92%业主巳完成99%图3A.一五计划的彻底成功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1.邓稼先为验证核弹参数,用计算尺,甚至算盘,夜以继日进行推算,成功计算出正确参数:王进喜受伤后继续工作,用身体搅拌泥浆,保住了钻机和油井。这共同反映的时代精神是A.救亡图存B.舍己为人C.艰苦奋斗D.保家卫国八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4-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参考答案.pdf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