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把栏杆拍遍》 课件(共5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 《把栏杆拍遍》 课件(共5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把栏杆拍遍
中职语文高教板拓展模块第一单元
梁衡


1
导入新课
2
作者介绍
3
初读课文
4
再读课文

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国力孱弱的宋代,大好河山沦落敌手,百姓流离,哀鸿遍野。在那屈辱的年代,众多爱国知识分子的满腔悲愤,化为泣血的诗句,荡漾着强烈的爱国情愫。因而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爱国诗人,诞生了许多催人泪下,继而奋发的优秀诗篇。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第二部分·
有三篇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第二部分·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历城人。
·第二部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1162)擒拿张安国。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开始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23岁。
淳熙八年(1181)冬,42岁时,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tuō)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64岁的他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初读课文
第一、二部分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
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
(提示:把握关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第三部分·
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第二部分:(2-16)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第三部分(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
·第三部分·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第三部分·
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章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怎么从一个爱国之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以及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作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第三部分·
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用原文回答
·第三部分·
4“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第三部分·
5“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第三部分·
7“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第三部分·
辛弃疾的词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用原文回答
·第三部分·
15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辛词有“刀剑刻成,血泪涂抹成”的独特性的原因:
第一、二部分
辛弃疾典型事件及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
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
“武人”:血气方刚、骁勇善战,“为了光复大业”,他决心“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第三部分·
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
(1)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
·第三部分·
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
(2)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
·第三部分·
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第三部分·
他有着怎样特殊的遭遇?8
(1)“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2)辛弃疾被任用的20多年期间竟然有37次的频繁调动。
(3)“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工作”,简直是个工作狂。
(4)他爱提意见,40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辛弃疾
诗词鉴赏
·第三部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三部分·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第三部分·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阕)
·第三部分·
这首词是词人做建康通判时所作。登高远眺,观山河破碎而英雄无用武之地,词人满腔悲愤难以抑制,不禁捶胸顿足,大声疾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全词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恨之气。
·第二部分·
《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shéng)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读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助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的抑郁苦闷之气。表明作者知道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第三部分·
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第三部分·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登郁孤台而写下这首词。词人先从眺望和联想中,引起对往事的回想和对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两句,喻主和派为遮掩恢复之志的“青山”,但它挡不住北伐的呼声。
·第三部分·
到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高统冶者。因此,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违人心的历史事实。
·第三部分·
典故:
汉代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
·第三部分·
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第三部分·
这首词是送同族兄弟茂嘉出去做官时借辛姓所发的感慨和议论: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且总是与辛酸、辛苦之命运结缘!总说是“戏赋”,但联系稼轩一生的遭际,可说是一语中的,语意双关。
·第三部分·
在祝辞中表现自己观点:要想谋取高官显爵,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里藏针,倾向鲜明。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上片主要写景,借惜春、留春、怨春衬托自己内心的幽怨;下片则引用故典写美人迟暮,由怨春转而怨人、怨世,含蓄委婉地表达对投降派的愤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惧,细读此词,让人感觉到词人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
·第三部分·
风云人物处风云时代,欲有所为能有所为而终无所为;满腔的忠愤不能直白,只能自我压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第三部分·
水调歌头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第三部分·
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盟友纵在身旁,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可见,词人所举之杯,哪里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浇胸中块垒罢了。
·第三部分·
丑奴儿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第三部分·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三部分·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第三部分·
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变温婉,成悲凉”。
·第三部分·
《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再读课文
·第四部分·
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
①17“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第四部分·
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
②作为“武人”,他不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作为“政人”,他虽满怀经略,却招谤被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他只能“把栏杆拍遍”,把满腔悲愤之情倾泻于笔端。成为“词人”。
·第三部分·
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1.联想和想象: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本文作者就是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
2.对比: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使辛弃疾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例如,作者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相对比,表明辛词具有政治色彩,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第三部分·
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疾,还原出一个怎样的辛弃疾?
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血和泪铸成的词作,表达了其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奈、等待、期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